旧时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诗意端午

据史料,“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京剧《除三害》之主角)的《风土记》,书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仲夏”即五月。是说五月端午,要炖鸭子,吃有棱角的黄米粽。我国过端午,吃粽子,仅从晋朝算,也有1750年。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叫法多,如:端阳、重五、菖蒲节、浴兰节等。说明端午由来的说法不一,而以“纪念屈原”最为普遍。此说早见于南朝梁代文人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距今也有1500年矣。

书中记:屈原在五月端午投汨罗江后,托梦百姓,说他被蛟龙所困。乡民很同情,冒雨打捞,且沿河投粽,让蛟龙吃粽子而别吃屈子;往江中倒雄黄酒,想灌醉蛟龙,以求别伤屈大夫。这说法的结论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是其缘由。唐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即属此观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大意是,端午节来历是为纪念屈原。楚江空有烟波浩渺之水,却不能洗去屈原的屈冤。

百姓为啥爱屈原?就因他爱国。他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屡遭流放的不公平待遇下,仍矢志不渝地爱祖国,这在古今都难得。

公元前278年,年逾六旬仍在流放的屈原,闻秦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如雷轰顶,“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万念俱焚,仰天长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宁赴常流而葬乎鱼腹中耳。遂自投汨罗以死。”(《史记》)一代爱国诗人,不惜以身殒国运,真值得充分肯定。

屈原投江处是汨罗江的罗渊段,故,罗渊又名“屈原潭”,距屈子祠有二十里远。

诗圣杜甫去过屈子祠,且写过诗,叫《祠南夕望》: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目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诗人面对祠南美景,游兴大发,虽有感慨,更多是赞叹。言:丈百竹藤牵引着江边风景的变化,小船染上了夕阳颜色使景致更佳。兴趣来时我杜甫还想拄拐杖、穿麻鞋,再去看看屈原祠,可是已步步远去,隔着漫漫云纱。山中多情女妖被春竹的凄美所迷;娥皇、女英依傍着晚霞状的繁花。屈原祠真是湖南清幽地,千百年谁都会为其佳境痴迷,为屈原遭遇而叹息。

1926年,郭沫若在北伐途中,也曾经屈子祠。其年,他34岁,亦写过悼念屈原的《过汨罗江感怀》: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耀江渚,朝气涤胸科。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哪?”

当时的郭沫若,任北伐军政治部代主任,领少将衔,可谓“少年壮志可拿云”,诗句自然多豪情。寻问屈原,又惋惜屈原。认为楚国尚有三族,亡秦可待。屈大夫怀石投江大不该。郭主任表壮志,吊屈原,雄心勃勃,信心满满。

古今写端午的诗词甚多,而极具诗情蜜意的当属苏轼的《浣溪沙·端午》词。

苏轼自妻王氏病故,又遭贬广东岭南。凡人定会垂头丧气,东坡却能处之泰然。端午节前,这位年近花甲的老汉还带其贴心女伴比他小25岁的朝云姑娘去岭南游山。一路兴致盎然,朝云不觉微出轻汗,略透衣衫。见其红颜香汗湿然,小生娇喘,东坡心生爱怜,更觉其情其景,美不可言。而按当地习俗,明天端午,岭南女子都得采百草鲜花集体沐浴,盛况可使“晴川涨腻”。“佳人浴芳兰,水流也生香”,这怎不令东坡豪情顿放?沐浴后,女子们还会将祈福彩线在白嫩手臂轻缠;把那辟邪灵符斜挂于蓬松的云鬟间。东坡想起自己流亡途中,竟有朝云这般痴情女子相伴,实乃不幸中之大幸。一边给姑娘挂云鬓、缠丝线,一边不禁发出了愿与朝云长厮守、度千年的生死誓言。不信请看: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诗不仅能见遭贬的苏轼心胸的豁达,而且还能见我国端午风俗的如诗如画。

可惜东坡写此端午词没几月,那位美如子霞,眼若晨曦,深情比西湖的朝云姑娘就在南岭染疾逝去。时公元1096,朝云终生仅34春。苏轼很伤心,特修“六如亭”。亲题亭柱楹联云:“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清朝李静山的《端阳》诗,也有其节趣:

“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端阳节庆,李诗人买了些过节用品。在柴门还高贴了辟邪符灵。然此人有借债不想还之坏毛病,所以担心债主不惧符灵,催债到家门。——就此诗说,李静山是个赖账客,人品太差劲。可“李氏子孙们”,至今无减反增。如此怪现象,的确应反省。不敢恭维其德行,而全诗再现的当年与如今相同的端午风俗,那种尴尬作乐的幽默,倒也值得一读。

老舍的《端午》诗,盛赞文友吴组缃的真诚为人,不妨可当是对李静山们人品的否定。于描叙中见友谊、见真情,令人感慨颇深: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此诗写于1942年。抗战期间,老舍只身在重庆,用文字来坚持抗战。而其生活方面,常得文友吴组缃一家的照看。诗前有序言,“端午大雨,组缃兄邀引,携伞远征”,说的就是其前因。

首联写当年端午天气恶劣,不便出门。颔联道出吴组缃邀请的真诚:狂风暴雨还来相邀,连雨具都给准备好。盛情难却,老舍只得冒雨同行。“情重”的吴组缃把老舍当作“同心的骨肉”朋友,“无钱买酒”,哪怕变卖文章也要款待挚友。这不但令老舍感动,也让我等动容。所以,虽然1942遭国难,端午没早年过节的“鱼三尺”,但今朝的蔬菜之情,足以超过以往节宴的丰盛。“豆味香”既指吴组缃夫妇自种的绿色蔬菜味道好,更表友情比佳肴更重要。蜀川俗语说得好:“人亲吃口水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