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国家未来:大学基础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绪论

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到近现代其作用日益明显。从大学诞生与研究活动出现起,大学就与基础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大学的发展,研究活动的内涵日益扩大,教学活动与基础研究在客观上融为一体,虽然在历史发展的某些阶段,教育与科研被人为地分离,但是,基础研究工作始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所有社会组织中,大学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组织模式,成为从事基础研究最适宜的场所。

“基础和前沿研究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活动,是新知识的源泉,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往往会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以至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变革。当代基础和前沿研究,其深度和广度日益拓展,学科分化与交融并进,先导性更加显著,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更加密切。”注1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史表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就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大学是基础研究的重镇,我国大学基础研究在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看,大学基础研究式微的倾向相当严重。这种式微的倾向,既表现在少数大学不能满足社会实践对科学技术的迫切要求,不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提出的挑战,与产业界和其他研究机构脱节,也更多地表现为社会对大学基础研究的关注减少,国家对大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减少,大学自身也忽视它本应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能——基础研究。造成大学基础研究式微的原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演变进程中的阶段性原因,也与当今社会对那些能够带来“显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技术需求的重视程度的大幅提升有关。重视和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政府愈发缺乏投资于大学基础研究的积极性。此外,当今的大学不可能完全与社会隔绝,在与社会和产业界的日益密切的结合中,宽松、自由和追求真知的大学文化,越来越多地受到强势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化的侵蚀,使得大学对于那些具有周期长、探索性强、风险高等特点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越来越缺乏积极性,使得大学原本清净的环境越来越不利于基础研究的开展和原始创新的发生。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和责任,就是要客观地描述和刻画当今大学基础研究的现状,深刻地剖析大学基础研究式微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因素,唤醒政府和社会,以及大学自身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提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就是投资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未来。

在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陆续制定和实施了科技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及人才发展三个中长期规划纲要,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崛起的中国要明确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地位,在扎实推进国家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同时,尽可能排除或避开国际干扰及国内消极因素的影响,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要抓住机遇,统筹部署,对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特别是大学基础研究作出战略性部署和安排,做好顶层设计,落实改革措施,加快我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