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跨国外包的技术扩散机制
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技术扩散(注:技术扩散指的是一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的过程。)实现的,技术扩散又包括两种类型:技术溢出和技术转移。前者是先进技术的非自愿扩散过程,而后者则是技术的自愿扩散。
一、跨国外包技术扩散的静态机制
(一)跨国外包中的技术转移
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中对技术转移的定义是“技术转移是指关于产品制造、生产工艺或提供服务系统的知识转移,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因此,技术转移可以看做新技术从创新地向使用地的转移过程。
在跨国外包生产体系中,为了使当地企业的产品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跨国买家向当地企业进行着技术转移,包括提供技术标准、必要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国际市场知识等。在跨国买家的支持下,本土企业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技术水平随之提升。布拉克和卡普尔(Brach and Kappel,2009)认为,接受跨国买家的技术转移、人员培训是本土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先决条件。庞特和尤尔特(2009)、伊瓦尔逊和阿尔维斯特姆(2010a,b)分别对南非的酿酒企业、东南亚及中国家具企业的技术升级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跨国买家为它们提供了新产品生产技术、新设备与新原料的来源等技术支持,对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图3—1是伊瓦尔逊和阿尔维斯特姆通过研究得出的世界家具经销商IKEA为承接外包企业提供的技术支持。
图3—1 瑞典IKEA公司为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支持
伊瓦尔逊和阿尔维斯特姆(2010b)从主导厂商与当地企业的升级方式相对应的角度,分析了家具经销商IKEA为承接外包厂商提供的技术支持(见图3—2)。
图3—2 瑞典IKEA公司的技术支持与当地企业技术升级
(二)跨国外包中的技术溢出
技术溢出指的是技术领先者在非自愿或无意识的情况下将先进技术扩散出去,而技术领先者却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因此,技术溢出也称为技术的外部效应。自从科和赫尔普曼(1995)关于贸易是知识溢出与扩散渠道的经典文章发表以来,凯勒(Keller,1998)、帕克(Park,2004)等学者从不同视角考察了技术溢出的实现机制与渠道。
跨国外包技术溢出的实现机制包括两类:其一,跨国公司通过进出口贸易渠道发生的技术溢出;其二,在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接触中,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帮助、技术指导方式引起的技术溢出。具体而言,跨国外包的技术溢出包括以下三条渠道。
1.通过中间产品进口发生的技术溢出
代工企业为了使生产的产品能够达到跨国买家对质量和性能的要求,必须进口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产品和最新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库马尔和阿加沃尔(Kumar and Aggarwal,2005)指出,进口贸易使得科学知识以体现式和隐含式两种途径进入进口国,继而影响到进口国的创新强度。麦高文(MacGavie,2006)、库马尔和阿加沃尔(2005)分别对印度和法国的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进口商品伴随着国外技术转移,激励了进口国的组织学习与技术创新。此外,勒米尼和尤娜-克森(Lemine and ünal- Kesenci,2004)的研究表明,当地企业进口了难以生产的中间产品,迫使它们进入了更高或更新的生产体系之中,间接地促进了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2.通过出口发生的技术溢出
国际贸易新理论提出,出口贸易通过“学习效应”提高了出口企业的技术效率。一方面因为当地企业通过出口不仅能够接触到国外市场的消费信息,而且能够了解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以及最新的技术设计与管理经验,这就促进了技术效率的提升(Bernard and Jensen,1999;Meliz,2003)。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也存在改进产品、生产流程以及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克鲁格曼(1994)提出了出口的“母市场效应”,指出企业的产品先在本国市场销售,只有当具有足够的竞争优势之后,才可能向海外市场输出,因为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企业会遇到管理障碍和成本障碍以及所要额外支出的产品改进费用、运输费用以及高额的交易费用等。在跨国外包体系中,当地企业是采取依靠跨国买家订单的被动出口模式,当地企业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买家提供了哪些技术溢出。比如依赖跨国采购商出口与依赖跨国制造商出口这两种情况下,当地企业学习到的技术知识就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前者要少于后者(焦媛媛等,2009)。
3.通过与主导厂商接触获取的跨国外包直接溢出
已有的研究表明,为了使当地企业的产品满足国际市场要求,跨国买家往往为当地企业提供直接的技术帮助和技术指导。伊瓦尔逊和阿尔维斯特姆(2010)研究了在瑞典家具零售商IKEA驱动的价值链中东南亚及中国家具代工企业的升级路径。作者发现零售商IKEA不仅为家具代工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人员培训,甚至还有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跨国买家通过技术与管理的示范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产业集聚和产业关联等途径主动或被动地实现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杨桂菊(2010)对典型案例的调查也证明了当地企业通过“适应性学习”逐步构建核心能力是当地企业能否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二、跨国外包技术扩散的动态机制
技术扩散的动态机制反映了技术扩散区域和强度的动态变化特征。跨国外包技术扩散的动态机制反映了在跨国外包生产体系中跨国买家在不同外包阶段、不同外包强度以及当地企业不同技术水平下技术的扩散程度。
(一)外包阶段与技术扩散
根据承接跨国外包的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1是承接跨国外包的起步阶段。当地企业既没有生产技术,也没有销售市场,甚至连最基本的生产制造能力也不具备。跨国买家仅仅看中了当地企业低廉的要素成本,它们在将外包订单转移给当地企业的同时,也将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的工艺信息和市场信息转移给了当地企业。由于跨国买家与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较大,因此买家不用担心当地企业会与其竞争,因此,在阶段1技术的扩散程度最高。阶段2是承接跨国外包的成长阶段。在跨国买家帮助下以及自身充分的消化吸收之后当地企业逐步具备了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复制能力的培育,当地企业能够达到跨国买家的“低成本、高质量”要求。此时,跨国买家对其的技术扩散开始减少。阶段3是承接跨国外包的成熟阶段。当地企业不仅具备了生产制造能力,而且还可能具备了技术改进能力,正在谋求技术设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自有品牌。此时,跨国买家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当地企业探索摆脱跨国买家的技术帮助和支持,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跨国买家则考虑订单转移以及如何巩固市场地区,它们几乎不会主动向当地企业进行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程度在三个阶段中是最低的。
(二)外包强度与技术扩散
跨国外包强度指的是承接外包业务占当地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反映了当地企业对跨国买家的依赖程度。当跨国外包强度相对较低的时候,即当地企业的自主品牌生产和贴牌生产同时展开的情况下,当地企业对跨国买家的依赖程度较低。当地企业参与外包生产的动机可能是通过跨国买家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或者通过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此时,跨国买家的技术扩散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当地企业逐步提高外包比重,或者成为标准的OEM工厂时,跨国买家在向当地企业进行技术扩散的同时,也会采取一系列手段限制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技术扩散程度随之降低。从跨国买家的角度来看,随着当地企业外包比重提高,跨国买家对其的控制力逐步增强。跨国买家为了降低寻找代工工厂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希望将当地企业限制在加工、装配、制造环节,不希望它们在获取了生产能力之后再具备更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当外包比重较高时,跨国买家的技术扩散强度也会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