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本书的结构
跨国外包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突破了制造业务在市场或企业内部完成的“二分法”范式,也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对发包国而言,跨国外包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发包企业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研发、创新等核心业务上,但也导致了发达国家低技术工人失业激增(Ekholm and Hakkala,2006)。跨国外包对承接外包的国家的进出口和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技术进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跨国外包是否促进了承接国的技术进步则是本书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图1—2所示,本书在研究了跨国外包的兴起、模式以及经济效应之后,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了跨国外包的技术进步效应。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以及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其次,在对中国承接跨国外包的强度以及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进行测度之后,笔者分别从异质性企业、行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跨国外包的技术进步效应。在异质性企业层面,分别检验了跨国外包对当地企业生产率、技术升级的影响;在行业层面,在检验了跨国外包、技术溢出与行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之后,还研究了跨国外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区域层面,检验了跨国外包是否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图1—2 本书的结构
二、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是导论。在对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简单概述之后,笔者从跨国外包与技术溢出、跨国外包与技术创新、跨国外包与技术升级、跨国外包与区域经济增长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述评。然后,说明了本书的研究视角,并介绍了本书的框架和内容。
第二章介绍了跨国外包的兴起、模式及经济效应。这一章首先运用交易成本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工具分析了跨国外包在全球兴起的原因,然后以承接国为分析对象,比较分析了两种跨国外包模式(以竞争优势嵌入价值链的高端或以比较优势嵌入价值链的低端)的差异。最后,以韩国三星在DRAM产业发展上的成功案例说明了跨国外包对承接国的技术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三章介绍了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由于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来自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所以本章首先归纳出上述两种技术扩散方式存在的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然后,从异质性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研究了技术溢出机制。在异质性企业层面,本书分别从价值链视角和企业网络视角分析了跨国公司如何影响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在行业层面,本书从产业关联效应视角分析了跨国外包在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在区域层面,本书研究了跨国外包通过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人口流动等渠道对承接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本章还考察了影响跨国外包的技术进步效应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是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在异质性企业层面上,本章首先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考察了在何种状态下承接跨国外包才会激励当地企业技术创新。在行业层面上,本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考察跨国外包通过技术溢出促进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第二,研究跨国外包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以及消费结构效应等途径促进承接国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在区域层面上,本书分析了跨国外包对地区经济增长及发展差距的影响。
第五章是跨国外包的测度、定位及演变趋势。该部分在对已有的测度跨国外包强度的方法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本书的测度方法,并基于我国制造业数据,测算了1996~2008年我国的跨国外包率、工业外包率和服务外包率。然后,考察了跨国外包方式,重点分析了嵌入采购商驱动的外包方式的特征,并从经验事实观察以及相关指标测度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定位。最后,从承接跨国外包业务的内容及区位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承接外包的演变趋势。
第六章到第十一章是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第六章是跨国外包对企业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现有的关于跨国外包与生产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基本上利用的是行业或地区数据,本书是以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考察跨国外包强度和外包方式对生产率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跨国外包体系中企业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而且还能深刻地挖掘出生产率变动的内在机制。本书剖析了提高跨国外包强度是否会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以及价值链驱动模式、价值链治理方式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等问题。
第七章是跨国外包对企业技术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包括了实证检验和案例研究两部分。实证检验主要考察的是跨国外包是否通过“学习效应”增强了本土企业的技术升级倾向,提高了其技术升级程度,以及承接跨国外包是否能够促进当地企业实现以技术创新为内涵的技术升级。案例研究部分以浙江温州金属外壳打火机产业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采购商、采购商关注度、采购方式、采购商外包时间等对当地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完全依赖跨国采购商并不能自动实现技术升级,由依赖GVC向自主发展转变、由GVC向NVC转变可能是企业升级的关键路径。
第八章是跨国外包、技术溢出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本章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通过建立国际R&D溢出回归方程分别研究了跨国外包的进口溢出、出口溢出、纯知识溢出等各种技术溢出渠道是否以水平溢出或垂直溢出方式促进了承接国的技术创新。国际R&D溢出回归方程的构建采取的是知识生产函数,该方法是在创新投入(R&D和人力资本)与创新产出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建立起R&D溢出与技术创新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出R&D溢出在创造新知识中的作用。
第九章研究的是跨国外包与国内需求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差异性。本章首先利用改进了的库普曼等(Koopman et al,2008)的方法测算了我国制造业在2000~2008年的国内技术含量以及产业升级指数,检验了国内外需求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并得出:跨国外包对我国制造业升级会产生制约作用,国内需求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而且后者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前者。
第十章是跨国外包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运用我国28个制造业1996~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后,证明了不论服务外包还是制造外包都不能显著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此外,本章还进行了以R&D强度为分类标准的分组检验,并发现跨国外包的影响效应存在行业间和区域间的差异。
第十一章是跨国外包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梳理出跨国外包通过怎样的机制或途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然后在内生增长的理论框架下实证检验了跨国外包是否会通过技术效率、产出规模、劳动力流动等途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本书构建了我国30个省市(西藏除外)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的静态模型,并得出跨国外包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可能加剧我国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第十二章是利用跨国外包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战略与政策。在本章中,笔者提出了我国应以承接跨国外包为起点建立起新型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并就如何利用跨国外包促进我国技术进步提出了政策建议。
三、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现有文献尽管研究了跨国外包生产体系中当地企业技术升级的困境及发展模式,但是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分析框架来阐述跨国外包对承接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本书从异质性企业、行业和区域三个层面出发,从价值链、企业网络、技术溢出等多个视角考察了跨国外包的技术进步效应。三个层面既相互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区别:异质性企业层面着重研究跨国外包通过技术溢出与技术转移等途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行业层面研究的是跨国外包通过技术溢出、产业关联等途径导致承接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市场结构的变动;区域层面研究的是跨国外包通过技术溢出、国际贸易、投资等途径引起的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形成了分析跨国外包的技术进步效应的较为完整的框架。
第二,实证研究方面。本书的创新之处包括了指标测算和计量检验两个方面。(1)指标测算。本书首先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测度跨国外包率的统计方法,并运用多组数据测算了我国的跨国外包率,并考察了我国在全球外包业务中的地位。本书还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借鉴技术含量及技术复杂度的思想,测度了我国各行业的技术升级程度,为学术界从事产业升级方面的研究以及企业界从事升级实践工作提供了定量研究的依据。(2)计量检验。计量检验是本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创新之处包括两方面:第一,数据来源。本书在检验企业层面的技术进步效应时主要采用了实地调研数据,利用浙江省多个地市的1000多家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在检验行业和区域层面的技术进步效应时则以官方统计年鉴数据为主。多种数据来源大大提高了计量检验的可靠性。第二,计量方法。本书中所用到的计量方法包括了静态模型估计及动态模型估计、全样本数据估计及分组数据估计,在回归分析时还进行了内生性检验及稳健性分析,保证了估计结果的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