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实践的基础上推进理论的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当代中国的经济学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紧密相连的,它一方面深刻地反映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践要求,另一方面又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推动着实践向前发展。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当时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的问题,毛泽东就提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注1他号召全党要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推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为此,他写下了《论十大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等指导经济建设的重要文献,努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还多次向全党干部建议,读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社会主义部分,强调“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思想和重要观点,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注意综合平衡;要实行中央与地方并举,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使各方各得其所;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工具;“向科学进军”、“实行技术革命”,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发展奇迹,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当代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典型和无比丰富的素材。同时,中国是一个具有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悠久的传统并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面临着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等重大历史变革在同一个时代的交织和叠加,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殊性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的。伟大的实践呼唤着理论的创新,中国经济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之后,邓小平就评价道:“写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注2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伴随着实践的蓬勃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相互协调、良性互动、深度融合的经济发展理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这一时期,在经济理论和学术界,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把理论的重心转向了对于现实经济运行过程的分析,转向了对改革和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看,经济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策性研究,如关于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政改革、价格改革、汇率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和改革方案,以及关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宏观经济政策和各种经济管理办法的对策报告和政策建议等。从理论结构上来讲,这些研究属于浅层次的对策性的研究,与现实经济问题相距较近,与基本经济理论相距较远。尽管如此,其意义仍是不可低估的,它不仅为党和政府的经济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参考依据,而且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比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采用、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自主创新政策的提出等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都是在这些对策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个层次是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效果、按劳分配、计划与市场关系、农村土地所有制等问题的讨论;80年代中期以后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经济改革的整体思路、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的讨论;90年代以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与特征、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和形式、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与影响等的讨论;进入21世纪后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次工业革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以及中国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讨论等。这些研究推动了人们对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是经济学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价值理论、货币理论、企业理论、增长理论、危机理论等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看似抽象,与现实经济联系较远,但对于科学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有重要意义。如理论界关于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就是针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自主权的确立、价格机制的形成、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问题而展开的;关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讨论,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和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而展开的;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直接关系着我们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方位,以及如何制定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
总的来看,上述几个层次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就是巨大的,功劳不可抹杀。
毋庸讳言,中国的经济学从总体上看还是不成熟的,在学术研究中,基础理论薄弱,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现象严重,“玄、虚、浮”的毛病突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学术创新还明显落后于实践和时代的要求。这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正常的。“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这些形式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注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定型之前,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之前,我们自然不可能形成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完善而成熟的理论。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国历史,面向中国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构建话语、提炼思想、创新理论,就一定能够取得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理论成就,为人类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