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生态观
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来概括, 而其核心是“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和谐用中”。
孔子对于天人关系论说不多, 但他是主张敬畏天命、以德配天的, 认为君子应当“畏天命”、“知天命”, 认为“获罪于天, 无所祷也”。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尽心知性则知天”的思想, 《中庸》所谓“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的思想, 也是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的。至宋儒张载, 则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 万物一体”思想进一步阐发为“民胞物与”的道德人文主义思想,并且首次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范畴概念。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以生动的图像和简洁的文字阐发了天人关系的哲理, 强调了天道(极) 的运动变化而产生万物、形成万物之性, 而“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并强调了“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思想, 阐明了天道之阴阳、地道之柔刚、人道之仁义辩证统一的道理, 从而更完整精致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传统。“生生不息”的思想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上》说: “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就是讲天道之大德既是生生不已, 又是日日更新的。这表现了儒家的生态观是一种开放性的思想, 它强调的是宇宙万物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而不是把宇宙万物看作封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因如此,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 大多数儒家思想家在坚持“天人合一”、“和合中庸”指导思想的同时, 仍然具有一种进取向上的奋斗精神, 即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儒家的“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态观,是一种主张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和谐发展生态观,较之法家“尽地力之教”的“竭泽而渔”式生态观更有利于人类的永续发展,较之道家“自然无为”的生态观更多一些进取精神。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生存环境灾变频仍、自然资源有时而竭的背景下,无限制的发展已不再是“硬道理”,儒家的和谐发展生态观就愈益显示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