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年鉴(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于印发华侨大学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华大综〔2014〕84号

学校各单位:

经第九届学术委员会讨论及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华侨大学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侨大学

2014年8月26日

华侨大学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提高学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华侨大学学科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 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也是高等学校必须始终抓住并努力做好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水平是学校学术地位、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强学科建设,可以促进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带动和促进学校育人质量、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整体实力提升。

2.加强学科建设是学校加快发展、赢得未来的重要举措。国家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学校当前和今后发展的重要发展机遇,要求我校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注重学科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动学校实现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实现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的新提升与新飞跃。

3.加强学科建设是校院两级更好履行大学使命的根本要求。面对目前教育创新改革的发展,高等学校更要切实加强学科建设,稳步提升学科水平,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着力点,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校院两级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学科立校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

4.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和打造高层次创新团队的迫切需要。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是学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是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必要环境和基础。建设高水平学科平台,有利于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强烈的学科意识,有利于教学科研队伍的锻炼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凝聚队伍和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

5.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学校学科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需要进一步拓展完善的空间。学校、学院和各职能部门对学科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全校加强学科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学科建设的思路和视野也有待不断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与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结合不够;一些科研团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还不突出,研究方向比较分散;一些学院没有把学科建设工作摆在首位,学科建设在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中的龙头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加强学科建设仍是学校今后必须加强并且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二 加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6.加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致力于建设以华文教育为特色,以工程学科为优势,形成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瞄准国家科技前沿,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侨务工作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重大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大力增强学科优势,为我校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7.加强学科建设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要理清学校、学院、学科三个层次的发展重点,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色,不断提升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和办学综合实力,争取在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和奖项等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快速发展。通过持续支持、引导和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

8.加强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一级学科建设为口径,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学位点内涵建设为支撑,积极构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群,充分发挥和凸显优势学科,加大整合和支持新兴学科发展。

分类部署,突出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规划设计,在科学分析各个学科发展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等不同类型,分类建设,明确各个学科建设的重点领域、重点方向与重点任务。

强化特色,增强能力:突出“侨”字特色,坚持“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侨校优势,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着力凝练学科方向,培育突显学科特色,强化突出学科核心竞争力,使学校学科在可比指标上能够凸显更强的实力与优势。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在现有学科门类基础上,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布局。要继续巩固、强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光电技术、材料与生物化工、生物医学及分子药物等学科群的优势地位,大力提高土木与建筑工程学科群的发展水平,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的振兴与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基础学科及新兴交叉学科,形成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互相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学校统一规划管理职能,发挥学院自主建设作用,发挥学校、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四个层面的积极性,在人才引进、组织管理、资源分配等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创新,在校院两级学科建设运行管理上不断完善,保障学科建设顺利推进。

三 加强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9.分类部署,明确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分别制定发展计划,分步实施。根据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有重点、分层次抓好学科建设,以学校现有的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省部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学科等为建设重点,逐步调整形成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培育发展学科三个层次相互支撑、互相补充、有所侧重、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

以哲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等9个学科作为优先发展学科建设。

以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4个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学科建设。

以社会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等12个学科作为培育发展学科建设。

10.突出重点,明确目标,分层次抓好学科建设。

鼓励和支持优先发展学科通过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加强原始创新,优化人才队伍,完善条件保障,努力形成完整的国家级学科建设基础平台,力争若干学科进入国内外知名学科前列;

鼓励和支持重点发展学科继续保持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学科竞争力,努力形成完整的省部级学科建设基础平台,力争若干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鼓励和支持培育发展学科尽快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省内乃至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尽快具备冲击省部级学科建设相关基础平台等的能力。

11.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科结构。逐步调整学科研究方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应用,重视基础,突出特色,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模式。在学科结构的调整中,要逐步改变一些学科分散、重置的现象,通过校内资源整合,进一步挖掘潜力,逐步实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12.推进学科交叉渗透和学科群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省、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及同一学科的内部整合,培育与学科发展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学科的巩固和提升。积极探索学科群建设模式,重点围绕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技术及实践问题,调整、整合或新建若干个能较好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群,并通过成立入选国家或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研究院和实施重大项目研究,搭建学科集成平台,组建跨领域团队,形成学科发展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切实提升学科的综合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 加强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

13.更新管理观念,为学科建设提供组织领导保障。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学科建设切实摆在校院工作的核心地位。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强化学校各部门在学科建设管理中的指导协调、服务保障和检查评估作用。充分发挥院系及各学科团队在学科建设不同层面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在学科建设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科建设发展中的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

14.创新学科建设模式。重点学科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制,以任务管理为核心,实现从计划、立项、启动、执行直至结束和验收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将各重点学科总体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具体项目,并对各项目进行合理的人员、信息、资源和进度的分配集成,实现将项目任务传达安排给每一个项目成员,并通过监督项目团队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来完成项目执行的总体推进与管控。组织实施“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华侨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华侨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通过落实三个计划的相关配套方案,保障和促进学科建设目标的完成。

15.探索完善学科建设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学科建设负责人负责制”。制定相关办法,遴选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负责人),明确其责权利,并加强对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负责人)和其所在学科团队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和奖励激励。

16.深化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理念,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尽快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整体优化、能担重任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积极采取措施,争取招聘更多高层次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主动寻求、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任教,争取采取兼职、双聘、互派等多种形式,广纳贤才。创新机制,建立“人才特区”,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整体引进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对学校已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本着“精选、培养、重用、厚待”的原则,加速其成长成为能参与国际、国内一线竞争的学术科研骨干。

17.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学科建设。学校每年安排学科建设综合经费不少于3亿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科研资助、配套奖励,实验室和平台建设,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等。争取通过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项目,扩大和增加学科基础设施投入;鼓励和支持重点学科积极争取纵向和横向重大科研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技术转让、人才培养、共建实验室等多种途径,争取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试行建立学科发展基金,实现学科建设经费投入与科研经费资助的联动效应。

18.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学科建设提供国际化平台保障。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努力申报建立国际合作重点实验室,与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导师互聘、科研合作等,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和层次;通过举办国际国内高端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学和科研交流,鼓励和支持我校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考察、讲学、研修等,拓展学科建设视野,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19.强化学术氛围,为学科建设提供软环境保障。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深度离不开校园学术氛围的营造。在全校积极倡导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学术风气;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创新;遵循学术规律,保证学术质量;严格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努力营造学术繁荣、民主宽容、团结和谐的学术氛围,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20.推行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管理。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实施学科评估,加强对学科建设水平动态跟踪。学校将依据各学科建设的项目任务书,加强目标管理,定期跟踪检查,组织中期目标和终期目标绩效评估。完善专项立项申报制度,形成学科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探索推进不同学科优胜劣汰的公开申报论证、竞争立项、动态管理、滚动建设等机制。

21.以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探索创新为契机,鼓励支持学院领导加大对学科建设的规划、引导、服务和监督力度。学院每年要发布学科建设年度分析报告,认真落实学校学科建设规划,把控和促进学院学科建设的整体稳步发展。要探索营造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机制和氛围,促使学院领导与学科带头人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沟通协调好教学科研资源的分配、使用与管理,保证学科团队成员潜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