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读书,让她们进了城,翻了身

季康是我堂哥家的上门女婿,邻村人,很能干。当年堂哥一家三口,因为堂嫂身体不太好,性格又强悍,因此季康入赘到堂哥家,算不上是太好的选择,只能算是家贫兄弟多的人家的识时务之举。但季康上门后很快让这个家庭有了改观。两口子很勤快,为人也周到。90年代中期,为了给家庭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堂哥的女儿外出打工。有一年我回家探亲,聊天中开玩笑地对季康说,要打工也该你去啊。季康说家里的一摊庄稼活,老婆在家忙不过来。细想是这个道理,做农活男人有体力上的优势,这也是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的现实依据。2000年前后,有一天接到电话,说季康的老婆在杭州打工时右手拇指受伤,与厂家交涉工伤认定及赔偿补助遇到了麻烦。估计厂家是利益至上,想草草打发外来务工人员。后来经过一番交涉,厂家最终还算令人满意地处理了此事。

此后堂哥的女儿便在家种地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在两口子的勤奋努力下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村里建起了新房子,又供两个女儿读高中上大学。现在大女儿已经在省会城市工作并结婚生子,小女儿也在同一个城市工作,两个女儿都在城市扎了根。

堂嫂早已故去,80余岁的堂哥还在。家里的地,靠着50岁出头的季康夫妻俩打理。听说季康夫妻与大女儿的婆家隔月轮流去女儿家带孙子。地里的农活,也是干一点是一点了。

堂哥还有两个妹妹,即我的两个堂姐。两个堂姐都嫁在离村几里路的邻村。她们的孩子,属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生人,成长过程中正赶上国家开始放松对农村人口向外流动的管制。大堂姐的大女儿,是山里面第一拨前往上海打工的务工人员。大女儿和小女儿,后来都成了半工半农户,一个嫁给了乡林业站的工作人员,一个嫁给了搞长途运输的货车主。虽然她们的家庭还拥有土地,但先后在城里买了房子,方便孩子进县城读书和工作。她们的孩子,已无回农村的可能。那些土地,除非老一辈的还在乡下生活,否则当他们将家庭生活安置在县城的时候,迟早要被放弃。两个堂姐家的3个男孩,先后通过读书走向城市。堂哥家族的第3代,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务农户了。

季康的老婆,也就是堂哥的女儿,年龄比我大,也就是说,我有个年龄比我还大的堂侄女。在实行计划生育之前的农村,村民们的生育没有节制,3岁舅舅20岁的外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我能有这么高的辈分,全托当年尚未计划生育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