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2 物理层标准

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常用的物理层标准有广域网物理层标准EIA-RS-232、EIA-449、CCITT V.24和局域网物理层标准IEEE 802等。目前,实际网络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物理层标准主要有EIA-RS-232和IEEE 802.3(以太网标准),下面主要介绍这两个标准。

3.2.1 EIA-RS-232标准

EIA-RS-232是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制定的物理层接口标准,也是目前数据通信与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标准。它的前身是EIA在1969年制定的RS-232-C标准。RS(Recommended Standard)表示是EIA的一种“推荐标准”,232是标准号,C表示修改次数。它最初主要用于近距离的DTE和DCE设备之间的通信,后来被广泛用于计算机的串行接口(如COM1、COM2等)与终端或外设之间的近地连接标准。

EIA-RS-232(习惯称为RS-232-C)被CCITT采纳并做了很小的修改后,制定出了CCITT的V系列标准(V.24和V.28等),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因此,EIA-232和CCITT V.24接口是等效的。在电话网(含电话专线和电话交换网)中进行数据通信的DTE和DCE之间的接口采用的标准是V系列。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 2110和ISO 1177也与RS-232-C类似。

RS-232-C标准提供的是利用公共电话网络作为传输媒体,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远程设备连接起来的技术规定。远程电话网相连接时,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字数据转换成相应的模拟信号,使其能与电话网相容;在通信线路的另一端,另一个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逆转换成相应的数字数据,从而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1.RS-232-C机械特性

RS-232-C可以有多种类型的连接器(接口),如25针连接器(DB-25)、15针连接器(DB-15)和9针连接器(DB-9)。其中以DB-25、DB-9最为常见,如图3-2所示。不论哪种类型的接口,一般规定插孔连接DTE设备、针端连接DCE设备。

2.RS-232-C电气特性

RS-232-C采用“负逻辑”,规定数据线上逻辑“1”的电压范围是-3V~-15V,逻辑“0”的电压范围是+3~+15V,最高能承受±30V的信号电平。为了表示一个逻辑“1”,驱动器必须提供-5V~-15V的电压;为了表示一个逻辑“0”,驱动器必须提供+5V~+15V的电压。标准预留了2V的余地,以防噪声和传输衰减。

3.RS-232-C功能特性

RS-232-C功能特性规定了连接器中各引脚的名称、功能等。25针的连接器和9针连接器各信号线的名称如图3-3所示,功能如表3-1、表3-2所示。

图3-2 RS-232-C连接器

a)RS-232-C 9针连接器 b)RS-232-C 25针连接器

图3-3 RS-232-C连接器各信号线名称

a)25针连接器引脚名称 b)9针连接器引脚名称

表3-1 25针RS-232-C连接器信号线和引脚功能分配

(续)

表3-2 9针RS-232-C连接器信号线和引脚功能分配

25针RS-232-C连接器信号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DTE和DCE数据传送信号;另一类是为了正确无误地传输数据而设计的联络控制信号。

(1)数据传送信号

● 发送数据Transmitting DataTxD)。TxD是DTE向DCE发送数据的线路数据按串行格式发送即按先低位后高位的顺序发送该引脚有两种信号状态正信号为空号Space),表示二进制0”;负信号为传号Mark),表示二进制1”。当没有数据发送时DTE将此引脚置为传号状态字符或文字之间的传输间隔也置为传号状态

● 接收数据Receive DataRxD)。RxD是DCE接收DTE发送过来的数据的线路当收不到载波信号时引脚8为负),这条线会被迫进入传号状态

(2)联络控制信号

● 请求发送信号Request To SendRTS)。RTS是DTE向DCE发出的联络信号RTS=1表示DTE请求向DCE发送数据

● 允许发送Clear To SendCTS)。CTS是DCE向DTE发出的联络信号CTS=1表示本地DCE响应DTE向DCE发出的RTS信号且本地DCE准备向远程DCE发送数据

● 数据准备就绪Data Set ReadyDSR)。DSR是DCE向DTE发出的联络信号DSR指出本地DCE的工作状态当DSR=1时表示本地DCE未处于通话状态这时本地DCE可以与远程DCE建立通信信道

● 数据终端就绪信号Data Terminal ReadyDTR)。DTR是DTE向DCE发出的联络信号DTR=1表示DTE处于就绪状态本地DCE和远程DCE之间已建立通信信道DTR=0表示本地DTE未准备好迫使DCE终止通信工作

● 数据载波检测信号Data Carrier DetectDCD)。DCD是DCE向DTE发出的状态信息DCD=1表示本地DCE检测到远程DCE发来的载波信号

● 振铃指示信号Ring IndicationRI)。RI是DCE向DTE发出的状态信息RI=1表示本地DCE收到远程DCE振铃信号

4.RS-232-C规程特性

RS-232-C的规程特性规定了各信号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动作顺序以及维护测试操作等内容。RS-232-C的操作过程是在各条联络控制线有序的ON(逻辑“0”)和OFF(逻辑“1”)状态配合下进行的。只有当TDR和DSR均为ON状态时,才具备操作的基本条件。若DTE要发送数据,首先应将RTS置为ON状态,等待CTS应答信号为ON状态后,才能在TxD上发送数据。

RS-232-C有远程连接和近地连接两种数据交换连接方式。

(1)远程连接数据交换规程

通过公共电话交换网络连接的两台远程计算机示意图如图3-4所示。DTE设备是数据的信源或信宿,DCE设备是完成数字数据和模拟信号之间相互转换的设备,一般称为调制解调器。RS-232-C标准接口只用于控制本地DTE设备与DCE设备之间的通信,与连接在两个DCE设备之间的公共电话交换网没有直接关系。

图3-4 RS-232-C远程连接

图3-4中主机A与主机B同步全双工数据交换过程如图3-5所示。

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工作过程如下(以主机A侧RS-232-C的工作过程为例)。

1)传输前的准备工作。激活两个地线,即保护地(1号引脚)和信号地(7号引脚)被激活。

2)主机A(DTE)准备发送数据。保证主机A和本侧的DCE及主机B和主机B侧的DCE设备全部准备就绪。

● 当主机A有数据要发送时置DTR20号引脚为ON状态通知本地DCE主机A已做好通信准备

图3-5 主机A与主机B全双工数据交换

● 若本地DCE也已做好通信准备则本地DCE置DSR6号引脚为ON状态以响应主机A的DTR信号表示主机A与本地DCE连接成功主机A和本地DCE可以开始控制信号的收发

3)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物理连接。主机A置请求发送RTS(4号引脚)为ON状态,通知本地DCE请求发送数据。本地DCE检测到主机A的RTS信号后,完成以下两个动作。

● 在DCD8号引脚线上向远端的DCE主机B侧的DCE发送载波

● 通过延迟电路控制清除发送信号CTS5号引脚的接通

远端的DCE检测到载波后,置自身的DCD(8号引脚)为ON状态,通知主机B准备接收数据。

4)发送数据。主机A检测到本地DCE发出的CTS为ON状态后,则分别通过发送数据TxD(2号引脚)和时钟信号XCK(24号引脚)将数据传送到本地DCE。本地DCE将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后通过公共电话交换网络将数据发送出去。主机B侧的DCE(调制解调器)接收到模拟信号后,将它还原为数字数据并连同时钟脉冲一起分别通过RxD(3号引脚)和RCK(17号引脚)传送给主机B。

5)发送结束,清除发送信号。当主机A发送结束后,置请求发送信号线RTS(4号引脚)为OFF状态,通知本地DCE发送结束。本地DCE检测到主机A的RTS为OFF后,则停止向远端DCE发送载波,并置清除发送信号CTS(5号引脚)为OFF状态,以此作为对主机A的RTS信号的应答。远端的DCE检测不到载波后,置载波检测DCD(8号引脚)和振铃指示RI(22号引脚)为OFF。本地DTE置DTR(20号引脚)为OFF状态,本地DCE置DSR(6号引脚)为OFF状态,恢复初始状态。

(2)近地连接数据交换规程

RS-232-C标准接口也可以用于直接连接两台近地设备,如图3-6所示。近地连接不通过公共电话网传输,因此也不需要调制解调器,称为零调制解调器。因为RS-232-C标准要求连接的两个设备必须为DTE和DCE设备,因此,主机C和主机D必须分别以DTE和DCE方式出现才能符合RS-232-C标准接口的要求,RS-232-C接口需要借助于一种采用交叉跳接信号线方法的连接电缆,使连接在电缆两端的DTE设备通过电缆看对方都好像是DCE一样,从而满足RS-232-C接口需要在DTE和DCE之间成对使用的要求,如图3-7所示。

图3-6 RS-232-C的近地连接

图3-7 9针RS-232-C连接器信号线连接状态

3.2.2 IEEE 802.3标准

IEEE 802工作组主要定义了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规范,成为局域网的国际标准。其中,IEEE 802标准的物理层实现了比特流的发送与接收,具体包括信号的特性、比特流的编码/解码方式、传输介质的类型、网络的拓扑结构以及传输速率等规范。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是以太网。根据数据传输速率的不同,以太网可以分为传统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千兆以太网(1000Mbit/s或1Gbit/s)和万兆以太网(10Gbit/s)。

1.以太网的物理层结构

IEEE 802.3标准给出的以太网物理层结构主要包括4个功能子层和两个接口子层,其结构如图3-8所示。

(1)功能子层

PMD:物理介质相关(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子层。

PMA:物理介质连接(Physical Medium Attachment)子层。

PCS:物理编码子层(Physical Coding Sublayer),完成对信号的编码和译码、收发处理、管理和控制等功能,如完成4B/5B编码。

RS:协调子层(Reconciliation Sublayer),协调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之间的信息传递。

(2)接口子层

MDI:介质相关接口(Medium Dependent Interface)。MDI是将收发器与物理介质相连接的硬件,对于双绞线介质,就是一个插座。

MII:介质无关接口(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它是物理层芯片与MAC层芯片之间的接口。图3-8中的xMII用于表示多种不同速率以太网的介质无关接口。用MII表示100Mbit/s的以太网,GMII表示1Gbit/s的以太网,XGMII表示10Gbit/s的以太网。

2.常用以太网物理层标准

以太网接口常用接口类型有双绞线接口(电口)和光纤接口(光口)两种。另外还有早期的同轴电缆接口。

图3-8 以太网物理层结构

常用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如表3-3所示。标准名称说明:起始数字表示传输速率,如10Base中的“10”表示信号的传输速率为10Mbit/s;Base表示传输的信号是基带信号;-5表示粗缆,-2表示细缆;-T表示传输介质的类型是双绞线,UTP为非屏蔽双绞线,STP为屏蔽双绞线;-F表示传输介质的类型是光缆。

表3-3 常用的以太网物理层标准

(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