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权威阶级图式构建的理论原则
对权力或权威因素进行直接测量并以之作为构建阶级地图的核心坐标,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以往权力研究在实证分析中存在的不足。将阶级图式建立在对权威变量进行直接测量的基础之上,这在阶级研究的历史中是一个新颖的尝试。
权力(power)和权威(authority)是社会科学中的两个重要的分析性概念,但在它们各自的内涵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也存在着诸多争议。自从韦伯对这两个概念下了著名的定义之后,他的说法就得到了后世大多数学者的沿用。在韦伯看来,“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而权威(herrschaft,统治)则常被称为“在可以标明的一些人当中,命令得到服从的机会”[1]。按照达伦多夫的经典阐释,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权力基本上是与个人的人格相联系,而权威常常与社会位置和角色相关……权力只是一种事实关系,权威则是一种有关支配与服从的合法性关系,即权威可以被描述成合法化的权力。”[2]
在本研究中,相比于“权力”,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权威”一词并将其作为核心要素纳入到对阶级图式的建构之中,原因在于:第一,它可以更为直接地与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相连,而排除了个人特征,这与阶级是一种结构性位置的原则相吻合;第二,权威关系相比权力关系,内含着更多的合法性基础,双向的包括主体与客体在内的支配与服从共同构成了合法性的权威关系。权威概念更契合于阶级概念的“关系”取向,由此观之,常被看作是单向度的权力关系则稍显逊色,它在关系的双向性互动上显得较弱。当然,就总体而言,我们并不在这两个概念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和使用优劣上的对比,二者之间存在的共性似乎并不少于二者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就“对他人行动施加影响的源泉”这一点而言,二者可以在使用中相互替换。
总之,在本研究中,作为社会位置及其占据者的一种属性的权威是我们构建阶级图式的核心指标。进一步地,我们在财产权和组织权威两个层面使用权威(权力)指标,在韦伯意义上,二者拥有共同的权力基础,这是我们将该图式称为“权威阶级图式”的原因。
一、财产所有权
财产所有权是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在马克思那里,拥有这项权力的资产阶级有能力对不占有这一权力的工人阶级实施剥削,因此是否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在马克思看来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首要因素。在韦伯那里,尽管市场的这种机会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关键时刻,但他同样承认,“‘占有财产’和‘毫无财产’是一切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3],因为“对物的占有的支配……本身就排除了无财产者参与对所有高价值货物的竞争……无财产者只能以天然的形式,或者以自己劳动产品的形式,提供他们的劳动效益”[4]。由此来看,是否拥有财产所有权直接构成了社会群体间生活机遇分化进而决定阶级位置归属的一个基本的区分。
在阶级分类的实践中,国内外流行的阶级阶层图式对阶级位置的首要的、基本的区分大都是在所有者(雇主)、自雇佣者和雇员三者之间做出的[5],他们在雇佣地位上有着性质上的差异:所有权阶级(雇主)是拥有经济所有权且有能力购买他人劳动力的人,这类群体的规模及数量比例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社会,都非常之小;自雇佣者是那些不购买他人劳动力但也不出售自己的劳动力的人,这一阶级群体的人数及比例一般也不高;而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中占据着绝大部分比例的是无所有权的雇员群体——那些只能将其劳动力出售给雇主或雇佣组织的人,他们的比例在各社会类型中一般稳定在80%到90%之间。
正如戈德索普所指出的那样,“为什么存在这三个类别本身并不构成什么特别的问题”[6],难点在于如何将处于无所有权地位的庞大的雇员群体放置到恰当但不同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中,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对绝大部分阶级分析家而言,其主要研究精力大都投放在了对庞大的雇员群体的阶级位置进行适当定位上。在我们的研究中,雇员群体亦处于分析的中心位置,而另一种权力、权威的体现形式——组织权威指标将应用到对这一群体的阶级定位之中。
二、组织权威
对雇员在工作组织的权威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展开描述(即对组织权威变量进行直接测量),并以之为核心指标进行雇员阶级的定位,这是本章理论创新的关键。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组织权威视为雇员群体的一个工作特征纳入到对其他行为意识等结果性变量的解释中,很少将其真正地作为一个区分阶级位置的指标。尽管赖特在权威的操作化上做出了尝试,但权威与教育技能的交叉将重心偏向了后者,并且正如后文中将要详细指出的那样,教育技能的纳入破坏了权威关系链条原有的完整性。
达伦多夫也曾经试图朝这个方向努力过,他使用广义的权威概念,在每一个强制性合作团体中分辨出分别由居于支配地位的成员和居于服从地位的成员所组成的两类阶级群体,前者行使权威,后者接受权威。更进一步地,他将在强制性合作团体中分配和行使的权威视为冲突群体的一个结构性决定变量。达伦多夫的思想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但他有关权威二分、阶级结构极化以及权威冲突决定论的观点显然有失偏颇,难以令我们全盘接受。
在我们看来,工作组织内的权威链条展现出了完整的社会关系结构特征。处于分化了的权威关系的不同位点的雇员,不仅实践着带有明显差异的支配与服从的角色,而且享有着由权威地位和角色相伴随的一系列不均等的生活机会,对于权威关系与资源占有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在下文中系统阐述。总之,使用组织权威指标,可以勾勒出一幅反映社会权力分配及社会权力结构状况的阶级图式,并且由此区分的阶级位置能够与一系列后果性社会议题相连。
在组织权威的操作化上,我们将从对组织事务及他人的支配权和对自身工作内容及事务的控制权两方面来衡量。前者可以称为一种管理权威,包括组织事务(人事、财务、生产经营管理、奖惩等)上的决策权和对下属工作(工作任务、时间进度、程序方法及执行情况)的管理监督权;后者则是一种工作自主权,是雇员在工作内容、进度安排、工作量及工作强度等自身工作事务方面的控制权。对这两方面的指标进行直接测量,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雇员在工作组织的权威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或权威资源的占有状况。
注释
[1]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册),8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Dahrendorf.R.,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pp.165–166.
[3]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2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册),247~2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 国外有代表性的赖特的新马克思主义阶级图式、新韦伯主义EGP图式均首先区分了三种性质不同的雇佣地位,并据此构成了三个不同的阶级位置;国内“十大阶层论”、“林宗弘—吴晓刚的‘中国版’新马克思主义阶级框架”也对这三个群体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6] Goldthorpe John H.,On Sociology Volume One:Critique and Program,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p.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