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做自己习惯的主人
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如果我们想要主宰自己的人生,首先就要主宰自己的习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习惯都主宰不了,那他将与失败为伍。
学会改变旧习惯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它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地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着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习惯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如果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成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只要我们善于应用习惯的巨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史蒂芬·柯维曾经这样定义习惯:“知识”“技巧”与“欲望”三者的混合体。他指出,知识是理论性的观念,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如何做”,欲望则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
假设我与同事、配偶或子女相处得并不融洽,因为我总是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不肯倾听。除非我有心改善人际关系,设法了解正确的待人接物之道,否则我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必须聆听。即使知道了,也不见得明了该如何去倾听。但知道应该聆听,也懂得倾听的技巧,这还不够,除非我真想听,有这个欲望,否则依然无法养成习惯。因此习惯的培养需要“知识”“技巧”“欲望”三方面的配合。
我们应该从“知识”“技巧”与“欲望”三方面努力,突破旧有观念的束缚,使个人与人际关系都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或近利,一定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学会培养好习惯
好习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早睡早起的习惯能让你精力充沛,有利于身体健康。一旦你养成这种习惯,你就不会因为早晨想睡懒觉而又必须起床而备感难受。养成一种好习惯,意味着放弃一种坏习惯。
但习惯的养成绝不是通过一次、两次的行动就可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动是养成习惯的基石,好习惯的形成,需要长久地坚持。
美国有一位著名作家在总结自己的成功时,这样描述他的写作过程:
“我打算写一本书时,没有想它是多么繁重,我只是在考虑每一个部分该怎么写,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书就写成了。”
习惯也是如此,每一次积极的行动都将让你对某一习惯的信念更坚定一分。如果你认为养成某一好习惯比较困难,那么不妨利用好每一次积极的行动,当这些积极的行动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的目的已经达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好习惯不容易养成,而坏习惯却很容易养成。要养成好习惯就不能轻易放过任何好的机会,要坚持积极的行动。
克服生活中的坏习惯
坏习惯可能使人的身心皆受伤,也可能使人触犯法律。例如一个人从小就开始在拥挤的车站偷窃他人的财物,久而久之,这种偷盗行为便可能成为其一种习惯。由于养成了这种坏习惯,这个人迟早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一个在责骂和嘲笑声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形成一种对所有他讨厌的人都进行攻击的乖戾习惯。
有些孩子害怕读书、写字,有些孩子较贪玩,上课老师提问时他只会摇头,因此他们往往遭到老师和父母批评甚至打骂。实际上,聪明的父母和老师这时应该做的,是鼓励他们上课时集中精力学习,给他们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并督促他们及时完成。老师和家长应该懂得,只有慢慢培养他们自律和勤奋的习惯,才能替代他们原有的自我放纵的习惯。
一个孩子如果经常受到惩罚,或者他本可以自己干的诸如穿衣、吃饭等事,大人都替他干了,他可能会自己认为不能做好任何事情。这样,他未来的生活就难免要失败了。因为他没有胆量去尝试,结果自然一事无成。
有些坏习惯会损害人的身体。例如长期过度工作,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睡眠不足、营养不良、缺乏锻炼乃至身体垮掉等健康问题。
改变不习惯的习惯
说到习惯,我们常常会想,是不是有一些过去的习惯就在你的眼前欺骗或者伤害了你呢?我们要摒弃以往那些不好的习惯,这说起来好像很轻松,而付诸实践却是很难的。
曾有一个广告人告诉我他有嗜烟的习惯,这一习惯最终害苦了他——他的身体被毁了,所以他决定摒弃这个习惯。下面就是他克服这个坏习惯的方法。
他知道如果他总是因为戒烟而觉得对不起自己,那他就没救了。别人会说“只要意志坚强就可以”,但对于戒烟者来说,确实很难。戒烟让他变得脾气暴躁、工作效率降低,而他最终解决这个麻烦的方法是马上再养成其他的习惯来代替抽烟。
现在,他说,当我们看到他站在窗口前深呼吸的时候,他是在以此替代抽烟;当我们看见他在漱口的时候,他是在当自己正在抽烟;当我们看见他吃晚饭后直接去刷牙时,他也是在当自己正在抽烟。他用这些行为强迫自己形成了新的习惯,代替了自己以前抽烟的恶习。
其实,习惯的“新陈代谢”,不仅在生活中会常常发生,就是经商开店,也会因地情与人情的变化,而不得不改变经营的思路。
广州某新区有一条马路,路边的几家小饭馆就数由北方阿姨经营的饭堂最红火。这家饭堂用料纯、分量足、味道美、卫生条件也不错。虽然菜品种类不多,总体档次不高,但经济实惠,颇受周围居民及附近的建筑工匠们的欢迎,因此回头客多,生意很旺。
两年过后,老板赚了一把,于是花一大笔钱把店堂装修一新,蓝色玻璃墙替代了铁皮拉闸门,高级霓虹灯换下了木板门牌,粗桌粗椅不见了,摆上了高级餐桌……
可是,本指望生意能更红火,谁知适得其反,重新开张几个月了,饭堂门可罗雀。原来,居民、工友一见新饭堂那么漂亮,心想,人家鸟枪换炮了,档次和消费水准自然高了,服务对象也高了,再也不是自己的去处了。顾客走了,饭堂还好得起来吗?
本来小饭堂主要是为所在街区的居民服务的。到一个街区开办饭堂,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本街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文化水平、经济能力、生活档次,才能准确定位,合理设定服务项目与服务等级。在一个以工薪族、打工族为主要居民的街区,盲目地提高装修水平,提高服务档次,把老顾客给吓跑了,自己也就断了财路。这家饭堂前期经营成功,是因为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适应了本街区居民的消费能力与生活需求,定位准确,切合地情,故而有效地占领了市场。后期经营失败,则是因为它背离地域的客观存在,试图通过提高服务水平,人为地拔高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违背地域实际,结果只能自砸牌号,自毁前程。
天津“狗不理”包子久负盛名,在北方几乎是家喻户晓。它的分店开到深圳时,却大受冷遇。商家尽管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多方开展促销活动,却始终只能热闹一阵,难以使众人持续钟情于它。经营者面对尴尬的局面,深入街区调查,发现不是包子质量不好,也不是口味不对,而是深圳市民从心理上对“狗不理”的名称接受不了。经营者思之再三,忍痛摘下“狗不理”的牌子,换上“喜相逢”的匾额。真是神了,此店立即柳暗花明,顾客盈门,生意大有起色。
很多时候就需如此,因为地域不同,观念有异,对应办法也应该有所改变。
“狗不理”的根据地在北方,北方人视之为宝贝,自己的孩子自己爱嘛!深圳人就不同了。深圳毗邻香港,重视名头,讲究吉祥,忌讳很多。“狗不理”字面意思不雅,深圳人接受不了。聪明的经营者一发现问题,当即深入街区调查,并立即调整思路,是很理智的。
可见,消费者对商品有不同的审美习惯。符合他们习惯的便会产生购买欲,反之,再美也弃之不用。
我们看以下这些小例子。
山羊牌闹钟在许多国家受欢迎,在英国却一个也卖不出去。原来,山羊在英国被喻为“不正经的男子”。上海出口一种防蚊虫叮咬的药膏,名为“必舒膏”,言下之意是用了这种药膏,必然感到舒适。可产品到了香港,却无人问津。原因是“必舒”谐音“必输”。香港人好“发”、好赢,谁去买“必输”呢?
世界就是这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人们的观念和心理各不相同。当切换地域,以往的习惯不再被习惯时,我们就应及时地反省改变。
不向习惯低头
科学理论是相对的,它们既具有先进性,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些人虽然知识不足,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思想活跃,敢于奋力拼搏,反而增加了成功的希望。一些权威人士常因为头脑中有了定型的见解和习惯,甚至是自己苦心研究得到的有效成果,而紧紧抱住不放,遇到同类事项总是以习惯为标准去衡量,而不愿去思考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更好更有效的办法。故而曾经先进过的东西有时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18世纪末,一些科技人员开始探讨人类上天的可能,着手研制飞机。可是,当时反对的力量十分强大,反对的人们当中很多都是当时世界上的科技名流。最有代表性的有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勒让德,这位最早用三角方法测量地球与月亮之间距离的科学家认为,企图制造一种比空气重的东西到空中飞行是永远不可能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德国大发明家西门子的支持。西门子认为,飞机根本上不了天。能量守恒定律的发明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也大泼冷水,认为要将沉重的机械送上天纯属空谈。美国天文学家纽康经过对各种科学数据的反复计算,也得出“权威”的结论:飞机根本无法离开地面。由于众多科学家与学术权威的坚决反对,金融界、工业界对飞机的研制也持不合作态度,飞机研制陷入了重重困难之中。
后来,没有上过大学的美国人莱特兄弟却首次将飞机送上了天,当时是 1903年。莱特兄弟学历不高,有关知识都是自学得到的。他们如初生牛犊,不惧虎狼,不在乎权威的反对。他们细心观察鸟类的体态结构及翅膀的动作,从中受到启发,再运用科学原理反复试制、修改,终于取得突破性成功。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谈到科学家的胆魄时曾说:“当你老了,你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因为一旦有了新想法,马上会想到一大堆永无休止的争论。而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却可以到处寻找新的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为什么有些大人物成名之后辉煌难再?其重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这里。我们应该学习莱特兄弟,不向习惯低头,敢于挑战权威。
不让习惯牵着鼻子走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好习惯、好经验当然是一笔财富,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但若不懂变通,有时好习惯也会变成前进中的障碍。比如,养成工作有计划、每天写日记、时时讲卫生等习惯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身陷崩塌的矿井,孤立无援又死守卫生习惯,宁可干渴而死,也不肯用唯一可用的脚下的皮鞋舀水喝,保住性命以待救援,那习惯就是致命的了。善于总结自己的心得,学习他人的经验,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事事套用经验,也会弄巧成拙。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空军大队召开誓师大会,队长冲着队员大声问:“有决心没有?”回答之声气如洪钟:“有!”接着又问:“有孬种没有?”回答之声更加洪亮:“有!”好大一会,人们才醒悟过来,继而哄堂大笑。用不着多解释,这就是最形象的习惯性思维定势。
下面再看《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
一头驴子驮着两大包盐赶路,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过河时,驴子不小心倒在水里,挣扎许久才站起来。这回,它高兴了,因为背上的重量轻了。过了几天,驴子驮着两大包棉花,走到河边,想起上回驮盐的事。它想,干脆到水里泡一泡,再减轻一下负担。不过,这一次它非但未能轻松一下,连站也站不起来了,还把命也给搭上了。
这个悲剧的原因就在于经验和习惯的定势。它告诉我们,经验要因时、因事、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对于创造性思维而言,经验就更不能轻易派上用场了。经验与习惯一旦形成,积淀在脑海里,便会左右你的思维,但如果总是让习惯左右你,不懂变通,最终就会让习惯牵着你的鼻子走。所以我们要懂得控制习惯,而不是让习惯左右我们。
破除习惯性思维定势
习惯是把双刃剑,对于好的习惯,我们要坚守;对于坏的习惯,我们要坚决摒弃。在生活中,只要你善于挣脱习惯,转换思路,就可以发现许多好办法、好途径。
比如,在过去的千百年里,人们按季节种植蔬菜,依时令消费蔬菜,一切遵从大自然规律而行。北方人在冬天到来之前,用地窖储藏大量大白菜,小半年时间就靠它下饭了。这是千家万户不成文的规矩,是人们千百年的传统办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自从大棚诞生后,情况却完全变了。人们不必再数月如一日地食用大白菜,一年四季,菜市场里蔬菜丰足、品种繁多,南北方之别也越来越小了。
可见,传统办法之外还有办法,生活中也处处如此。就说写字、做文章吧,“文房四宝”是不可少的,至少纸、笔是必要的。可当电脑出现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成了一种趋势。再说花钱,历来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少家底过多少日子,寅吃卯粮被看作不会当家的典型表现。今天却不一样了,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等方式已登上了生活舞台,人们没钱也可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了。有一位著名企业家说,遇上重要事项,如果你只有一种办法,那是最危险的。万一此路不通,你将措手不及。可见,破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不仅有创新意义,而且有防患于未然的价值。
不被习惯思维左右
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嫁接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自然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
始于 1896年的奥运会是 4年一度的全球体育盛会。由于规模大、奢华、浪费,1984年以前的历届奥运会,几乎所有主办国都严重亏损。例如1976年,加拿大主办蒙特利尔奥运会,亏损达 10亿美元。 1980年,苏联主办莫斯科奥运会总支出达90亿美元,其债务更是个大黑洞。直到 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商界奇才尤伯罗斯接手主办,才首次创下奥运史上巨额赢利的纪录。
尤伯罗斯将经济理论引入体育事业,用经济手段操办体育比赛。他一抓节流,二抓开源,使奥运会开支少,收入多,从而大额获利。他的节流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宣传为奥运服务光荣,虽然不发工资,却引来数万名志愿服务者,仅此一项就节省工资达数千万美元;二是全面使用现成的体育场馆,并以当地 3所大学的宿舍作为奥运村,大大节省了建筑费用。
在开源上,尤伯罗斯更是奇招迭出。第一,出售奥运圣火接力权。圣火于希腊点燃后,在美国接力达 15000千米,愿意举上火炬跑上一程者每千米得付赞助费 3000美元。当然,赞助商还可以在相应的区段里做广告。仅此一项,收入即达 4500万美元。第二,限定赞助厂商的数量,提高单位赞助数额——每家赞助不得少于 500万美元,最后精选几十家赞助商,得款 1.17亿美元。第三,竞卖独家电视转播权,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取得 2.25亿美元的转播费。第四,打破奥运广播电台免费转播比赛的惯例,得款 7000万美元。第五,奥运吉祥物山姆鹰的标志也作为商标出售,取得高额收入。
经过开源、节流方面的努力,最后第 23届奥运会总支出仅5.1亿美元,赢利却达 2.5亿美元,为原计划的 10倍。这一奇迹也被称为奥运经济学,被誉为惊世创意,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这个例子中,主办者尤伯罗斯的独创性思维品质贯穿于整个奥运会的策划与实施过程。在他看来,体育也是商品,也可以用经济手段运作。这是尤伯罗斯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干活给钱,哪怕是父子之间按劳取酬也天经地义的美国,尤伯罗斯以奥运自身的无穷魅力,吸引了上万名志愿服务者,节省了数千万美元,可谓将奥运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的一大创举。这在美国是极为不易的,可他办到了。更重要的是,别人办奥运,必先建比赛场馆,再建住宿楼。但结果往往是使用没几天,就闲置下来,还欠下一大笔债务,留下一大堆麻烦。尤伯罗斯一反常规,不大兴土木,借用现成设施,也是一大创造性想法。
在创收中,尤伯罗斯更不愧为商界奇才。凡与奥运有关的,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在他手里都变为商品,都可以出售换钱。火炬接力与迎引,过去要雇请人员,广泛宣传,花费不少,可他改为民间火炬接力,并利用沿途观赏者众多这一有利条件,将它开辟为广告载体,谁想当众扬名,那就掏钱。借民众之围观卖钱,真亏他想得出。再说奥运吉祥物,向来是奥运自我扩大影响的宣传品,得花钱,可到尤伯罗斯手里,它同时又是商标,而且是极高知名度的商标,当然,卖个好价钱也就不足为奇了。
别人不能省的钱他省了,别人不能卖的物他卖了。这就是改变传统习惯,不为习惯思维左右的光辉事例。
根除习惯的痼疾
每个人都有着许多好的习惯,同时也有着一些坏习惯。在我们交际过程中,应该保留好的习惯,戒除那些坏的习惯。习惯是一种处世原则,一种思想哲学。
《孟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国的大臣赵简子有一次让他手下一位很有名气的驾驭能手王良给他自己最宠信的家童驾车去打猎。王良完全按照过去的规矩去赶车,结果整整一天这位家童一只禽兽也没打到。于是这位家童回来就对赵简子说:“谁说王良是最优秀的驭手呢?照今天的情况看,他实在是一个顶蹩脚的车夫。”后来有人把这话偷偷地告诉了王良,王良便去找这位家童,说是希望再为他驾一次车。这位家童开始不肯,经王良再三请求,最后才勉强答应。谁想这一次结果与上一次大不相同,仅仅一个早晨家童就打到了好多猎物。家童很高兴,赶紧跑去向赵简子汇报,说:“这回我明白了,王良确实是天下最好的车把式。”
后来赵简子又让王良替这个家童赶车,王良却拒绝了,他对赵简子说:“我替他按规矩驾驶车辆,这个人却射不到猎物,我不按规矩办,他却能打到禽兽,这说明他是个破坏规矩的小人,我不习惯给这样的人赶车,请允许我辞去这个差事。”其实王良是一个好驭手。他既能按规矩赶车,也能不按规矩赶车,可他已经长时间习惯了传统的赶车方式,墨守成规,一辈子按老框框办事,所以对破坏习惯的人心里充满了反感,自己不创新却反说别人破坏规矩。我们知道驭手的主要职责就是给猎手创造条件,让猎手打到猎物,如果只能按规矩办而不管猎手收获如何,那还叫什么本事呢?况且地形与道路千变万化,车夫必须随机应变,根据当时的具体条件去驾驶,又怎么能光凭习惯赶车呢?
以上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有一些下岗工人不愿去民营单位工作,说是不习惯,宁愿回家吃救济粮,其实这些人就像王良那样,不但自己不懂变通,也不想变通,到头来还埋怨别人标新立异、不守规矩。
一项理论、一个道理、一种看法,一旦长期宣传,就会使人耳濡目染,深入心底,最后就可能会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更改,以后就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是非的判断。
人类的习惯有文明的、科学的、健康的一面,例如对尊长的敬重,对晚辈的慈爱,对朋友的恪守信用,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但是,如果滥用和曲解这种良好的习惯,会适得其反。不仅如此,习惯有时候会让人黑白颠倒。有这样一则故事:
南岐这个地方,处在陕西、四川两省交界的大山中,那里的水质很差,所以居民都有大脖子病,久而久之,他们倒以为这是正常现象了。偶尔有个外地人到了那里,脖子上没有大包,当地人反倒觉得奇怪,都围拢来嘲笑说:“你瞧这个人多难看哟,脖子那么细,完全不像咱们!”如果外地人告诉他们说:“你们的脖子是生了病,长了瘿,要赶快治疗。”他们就会生气地说:“我们这里的人都是这样,你别胡说八道!”这可真是认死理到黑白颠倒了。
如果习惯成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阻碍时代前进的借口和砝码,那么,这样的习惯应该被摒弃。
适时给习惯让路
在生活中,习惯是一座独木桥。当你在这座桥上遇到了不能通过的障碍时,你最好让路。
一天,一家国有酱菜厂厂长正在读一张杂文报,读着读着,忽然大笑了起来。报纸的内容是两则笑话:
笑话一:有个父亲出去找儿子回来吃饭,看到儿子站在独木桥中间,与对面的过桥人对峙着,僵持着。父亲问明原委后,很生气地瞪了对面的人一眼,说:“好儿子,做得对!你先回家吃饭,我替你站着。”
笑话二:大作家萧伯纳与一位工业大亨在小桥上相逢。大亨傲慢地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萧伯纳让到一边,说:“我正好相反,您请!”
这位老牌酱菜厂厂长眼下正为企业的出路所困。近两年,企业的市场份额被几家新兴私营厂抢走近七成。为了争一口气,酱菜厂把已经准备好了的转产计划给搁置下来,苦苦强撑着。厂长虽曾有心让路,无奈其他领导成员态度坚决,也就没再坚持了。读了两则笑话后,厂长问妻子:“在独木桥上与人相遇,你怎么办?”
妻子一脸正经:“我主动让路。不像有些人,路走不通了,还一味顶下去。”
于是,厂长开窍了,第二天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坚决转产。
可见,当习惯的思维已不再适应前进的需要时,只有变换思维才是唯一的出路。
一家自选商场的货架上,依次摆着红、黑、黄、白、蓝多种颜色的围巾——这是一位心理工作者设计的顺序。 1个月后,红、黄、蓝三色围巾售出不少,黑色围巾几乎没卖出一条,白色围巾也销售不多。眼看黑、白两种围巾都脏了,售货员干脆将它拍卖出去,只留下热销的三色围巾。又 1个月过去了,盘点的结果是红、黄二色围巾卖得极少,生意清淡。售货员百思不得其解,甚感头疼。一位头脑活泛的售货员琢磨了几天,提出一个建议:重新添上黑、白二色的围巾,并按原来顺序摆好。真是不可思议,红、黄二色的围巾又热销了。
颜色的排列竟如此神奇,似乎不可理解。但经行家点破,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色彩排列合理,可以刺激顾客感官,激发顾客情感,促使顾客驻足。撤去黑色与白色的围巾,红、黄、蓝相互为邻,色差减弱,顾客的注意力也就减弱了,缺少对比色的刺激,就影响了购买欲。因此,尽管黑、白二色围巾售出不多,却是不可或缺的对比物。
现实中,有经验的企业家不仅重视产品颜色的配搭,连车间、设备的颜色搭配也同样进行精心设计,因为色彩对工人的工作情绪大有影响。
例如,日本的一家服装厂,工人们的工作热情一直不太高。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工作者共同会诊,认为整个生产环境的色彩存在问题。他们将沉闷混乱的色调改为轻松活泼的色调。结果,工人们的工作热情高涨了,手脚也灵活了。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注意,对色彩应该灵活运用,要善于因习惯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
不让习惯束缚自己的手脚
从小到大,在我们认识世界的同时,一个个习惯也会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一个小孩在看完马戏团精彩的表演后,随着父亲到帐篷外拿干草喂养表演完的动物。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问父亲:“爸,大象那么有力气,为什么它们的脚上只系着一条小小的铁链,难道它无法挣开那条铁链逃脱吗?”
父亲笑了笑,耐心为孩子解释:“没错,大象不会挣开那条细细的铁链。在大象还小的时候,驯兽师就是用同样的铁链来系住小象,那时候的小象,力气还不够大。小象起初也想挣开铁链的束缚,可是试过几次之后,知道自己的力气不足以挣开铁链,也就放弃了挣脱的念头,等小象长成大象后,它就甘心受那条铁链的限制,不再想逃脱了。”
正当父亲解说之际,马戏团里失火了,大火随着草料、帐篷、幕布等物,燃烧得十分迅速,逐渐蔓延到了动物的休息区。动物们十分焦躁不安,大象更是频频跺脚,但还是挣不开脚上的铁链。
炙热的火势终于逼近大象,只见一头大象已被火烧着,灼痛之时,它猛然一抬脚,竟轻易将脚上铁链挣断,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带。
其他的大象,有一两头见同伴挣断铁链逃脱,立刻也模仿同伴的动作,用力挣断铁链,但其他的大象却不肯去尝试,只顾着不断地焦急转圈跺脚,而后遭大火席卷,无一幸存。
在大象成长的过程中,人类聪明地利用一条细铁链限制了它,虽然那样的铁链根本系不住有力的大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否也有许多看不见的链条系住了我们?我们是不是也已经把这些铁链视为习惯,理所当然,进而向环境低头了呢?
或许,我们须耐心静候生命中的一场大火,逼得我们非得选择挣断链条或甘心遭大火席卷。或许,你会幸运地选择前者,在挣脱困境之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束缚我们发展的也许正是我们自己心中的习惯。
体育运动中举重项目之一挺举,有一种“ 500磅(约 227公斤)瓶颈”的说法,也就是说,以人体的体力极限而言,500磅是很难超越的瓶颈。 499磅的纪录保持者巴雷里,比赛时所用的杠铃,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实际上超过了 500磅。这个消息发布之后,世界上有六位举重好手在一瞬间就举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 500磅杠铃。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
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
他说:“我一冲到起跳线,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
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跳着过去。”
他撑起竿又跳了一次,果然跃过。
固守在内心深处的习惯往往会束缚着你的手脚,使你无法施展才干。一旦挣脱了束缚着你的铁链,你的未来将无可限量。
让自己的习惯高人一筹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开发自己的潜力,养成创新习惯,用先人一步的智慧,来获得一生的不断成功。许多人、许多企业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好容易想出一个好主意,可没过多久,就让人家偷走了,纵然是专利保护,也难得安宁,打假更是颇为辛苦。
为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生意场上,法律保护是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但要长期保密,永远独有,也是不可能的。最可靠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思维永远快人一步,习惯永远高人一筹。虽然别人可以偷走你现在的成果,却永远偷不走你的智慧。因此,我们要永远开创新的路子,永远拥有独到的智慧,最终将创新变成自己的日常习惯,使自己永远立于竞争的潮头。
从前,西部有一个缺水的边远小镇,居民要到 5里外的地方去挑水吃。在那里,吃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难事,缺乏劳动力的人家就更困难了。
困难就是商机。脑瓜灵活的村民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挑起水桶,以挑水、卖水为业,每担水卖得 2角钱。虽然辛苦点,还算是一条不错的路子。村民乙看了,觉得不能让他一家独占市场,也走上挑水、卖水之路,并且将两个儿子也动员起来,很快占据了市场的大头。甲想,你家劳动力强,不如我的脑袋瓜好。于是他略加思索,以柔克刚,买来了 20副水桶,请了 20个闲散劳动力,由他们挑水,自己坐镇卖水,每担水抽成 5分钱。这样,既省了力气,又多赚了钱。可时间一长,这些闲散劳动力熟悉了门道,不再愿意被抽成,纷纷单干去了。于是,甲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但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但聪明人是难不住的。甲请人做了两个大水柜车,并租来两头牛,用牛拉车运水,每次 40担,效率提高了,成本却降低了,因此赚头更大了。这让其他人看得眼红。
人们很快看到“规模经营”的优势,于是纷纷联合起来,或用牛拉车,或用马拉车,参与到竞争中。
然而,正当竞争日益激烈时,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水竟然卖不出去了——原来,甲买来了水管,安装了管道,让水从水源直接流到村子里,自己只要坐在家里卖水就行了,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一下子垄断了全部市场。
社会就是这样,善于动脑筋的人走在前头,其他人则在后面跟着走。如果人人都能够在竞争中前进,社会也就进步了。
开拓新思路,推陈出新
习惯有时好比一座高山,站得低的人,只能看到附近的一小块地方,只有那些爬得高的人,才能一览众山小。
张家、李家、王家同住一个村,地处大都市郊外 30多公里处。三家都承包大片山坡地,都种上了橘子树。近年来,市场上水果丰富,品种繁多,人们的胃口也变得挑剔了——橘子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成为低档货。因此,虽然橘子年年丰收,但价格就是上不去,结果丰收却不增收,这三家人很是苦恼。
这一年,又到了橘子收获季节。张家早早就组织劳动力上山采摘,希望能抢先一步,以新招人,争取一个较好的价格。可是,上市后,市场反应平平。因为提前采摘,果实成色差,色泽不鲜,吸引力不强。结果,扣除各种成本费用,张家所得利润寥寥可数。
李家吸取张家的教训,不走历年所走的道路。他们根据城市人习惯周末郊游这一新特点,想出了一个新的主意:在山下交通路口,树了一块路牌:“上树吃鲜果,比在家吃甜;让您吃个饱,只要 8元钱。”结果,每到周末,李家的果园都热闹万分。因此,李家省工省力,又省去许多费用,收入颇丰。
王家即将面临一对双胞胎同时上大学的经济压力,可以指望的也只有这片果园。他们想,无论如何也得卖一个好价钱。因此,迟迟没有采摘果实,直到快春节了,还是满树鲜果。他们想,时值新春佳节,家家求吉利,大桔(吉,橘原作“桔”)大利,这里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良方:选择相邻的四株大橘树,将果实采光,将树冠整理平整,然后以绿油油的树冠为“纸”,以刚采摘下来的黄澄澄的橘子为“墨”,“写”成“新年大吉”四个大字,用细铁丝将新鲜的橘子按字形固定在橘树上。结果,绿叶金字,煞是好看。人在树下一站,显得满面风光。于是,他们拍下照片,并刊登广告:“桔树之上吃大桔,桔树之下照大桔,一家一户一百元,祝您新年大吉大利。”结果,从大年初一开始,春风和春光每天都送来一拨又一拨的城里人,也送来了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城里人又吃橘子又照“橘相”,乐了,王家人边招待客人边数钞票,笑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王家迫于需要,走了与众不同的路,冲破了传统的习惯,才最终使利润比张家、李家高出一大截。
张家只有寻常的经济眼光,只知使用习惯的经济手段,因而橘园的收入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李家颇为聪明,他们由物及人,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丰收的橘子,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乐趣,提供了一种休闲方式,因而很受欢迎,所得回报自然也就比较丰厚。
王家的做法则更有特色:一是善于利用时间背景,借助春节这一特定节日,捕捉到了最佳商机;二是充分关注人们的心理追求,从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的角度,吸引了最广泛的注意力;三是轻形重神,在宣传上淡化橘子本身的物质功能,突出“桔”与“吉”的关系,强化号召力。因此,三家中王家的收入最佳、效益最好也就很自然了。不过,应该注意到,王家的收入与他们的思维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没有很高的企求,也许王家同样会依惯例采摘出售,不会做出更多的思考与构想。
可见,要想推陈出新,光靠传统的习惯搞经营是行不通的,还得不断开创新思路,培养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