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庆市情
(一)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1)地理区位
①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较为丰富的西部地区的接合部,地跨东经105°11′~ll0°11′、北纬28°10′~32°13′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②重庆主城区位于长江上游和嘉陵江交汇处,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
③重庆市东邻湖北省和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连四川省、北接陕西省。
(2)幅员
重庆辖区东西宽470千米,南北长450千米,幅员8.24万平方千米,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3)地势特征
①重庆山多河多,境内山脉连绵起伏,河流纵横交错。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在重庆境内流程665千米,汇集大小支流上百条。
②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形成南北高、中间低的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势特征。
2.行政区划
截止2015年4月,重庆市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分别是:
(1)23个市辖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綦江区、大足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黔江区;
(2)11个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3)4个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3.城乡人口构成
重庆市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为3343.44万人,总户数为1220.64万户。
(1)从人口就业结构看,农业人口为2026.19万人,占总人口的60.6%,非农业人口为1317.25万人,占总人口的39.4%。
(2)从人口自然变动看,2012年重庆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02‰;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8‰。
4.民族构成特征
(1)重庆人口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等55个少数民族。
(2)重庆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约139.8万人;其次为苗族,约48万人,主要分布在渝东南地区的4个民族自治县和涪陵区。
5.地形地貌
重庆地势沿河流、山脉起伏,形成南北高、中间低、从南北向河谷倾斜的地貌,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总体地形特征。总体而言,重庆地形高低悬殊,地貌结构复杂,呈现出四大特点:
(1)地势起伏大,层状地貌分明
①市域东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以低山、中山为主,大部分山地海拔在1500米以上,地势较高;
②中西部和西北部以海拔500~800米的条形背斜山相间海拔200~300米的丘陵和河谷平坝为主,地势相对低缓开阔。
③全市最高山峰位于大巴山阴条岭,海拔2796.8米;最低处位于巫山县东部与湖北省交界的长江水平面,海拔73.1米。两者相对高差达2723.7米。
(2)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
全市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8大类地貌形态类型。其中,山地面积为6.24万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5.8%;丘陵面积近1.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2%。
(3)地貌形态组合的地区分异明显
华蓥山—巴岳山一线以西为平缓开阔、起伏绵延的方山丘陵区;华蓥山至方斗山之间为东北—西南走向条形背斜山和宽缓向斜谷地相间的平行岭谷区;盆缘山地则由东北部大巴山区中山山地、东部巫山山脉、东南部武陵山山区和南部大娄山山区等4大地貌单元构成,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4)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①在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广泛分布着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对集中出露于东部、东南部地区和各条形背斜山地槽谷地带;
②在湿热气候和良好水文地质条件共同作用下,地下和地表的喀斯特地貌过程十分发育,形成众多典型的地面石林、峰丛、峡谷、槽谷、洼地、漏斗(天坑)、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等喀斯特景观。
6.气候条件
重庆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重庆气候的主要特点包括:
(1)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重庆市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6.6℃~18.6℃之间,全年最高气温≥35℃的日数可达20~50天之多,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受西太平洋副高压和青藏高压的影响,加之重庆南有云贵高原,东有巫山和武陵山,夏季偏南风越过盆周山地产生焚风效应,加重了炎热程度,使长江、嘉陵江、乌江等河谷地带夏季多酷暑。
(2)雨量充沛,分布不均
重庆市雨量地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出自东部向西部、山地向平坝河谷逐渐减少的趋势。春季多夜雨,具有“巴山夜雨”的气候特色,年夜雨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0%~70%;夏季盛行变性的热带海洋气团,是降水最多的季节,形成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特征。秋季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影响,降水强度较小,历时较长,形成秋雨绵绵的气候特色。
(3)日照少,云雾多
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且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湿润少风。受工业污染和逆温层作用,重庆常年多雾,尤以冬春为甚,年平均雾日为70天,雾日最多的年份达140天以上,使重庆市多数地区年日照数比同纬度地区显著偏少。全年日照时数较少的时段是冬季,可能出现全月无日照的极端现象。
(4)立体气候明显
重庆市因地势起伏大,山地众多,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突出。在河谷地区,尽管夏季已是炎热酷暑,但在大多数山地仍然十分凉爽,宛若春秋。大多数山地冬季均有积雪。
7.主要河流
重庆地区的大小支流均属于长江水系,有长江、嘉陵江、乌江、綦江等36条入境河流,除北部城口县任河向西北流入汉水,东南部酉水向东流入沅江,西部濑溪河和大清河汇入沱江外,其余河流均在市域内汇入长江。
重庆流域面积大于3000平方千米的主要河流有:
(1)长江
长江自江津羊石镇入境,于巫山碚石出境,境内河长683.8千米。
(2)嘉陵江
嘉陵江在合川区古楼镇入境,在合川接纳渠江、涪江两大支流后于渝中区朝天门汇入长江,境内河长153.8千米。
(3)乌江
乌江自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黑獭坝入境,经彭水、武隆,在涪陵城东汇入长江,境内河长219.5千米。乌江横切构造,峡多流急,被称为乌江“天险”。
(4)綦江
綦江在綦江羊角镇入境,在江津顺江镇汇入长江,境内河长153千米。
(5)小江
发源于开县白泉乡青草坪,在云阳县城附近注入长江。干流长117.5千米。
(6)大宁河
发源于巫溪县大圣庙,在巫山县城汇入长江,河长142.7千米。该河形成著名的大宁河小三峡、小小三峡等自然景观。
(7)御临河
在渝北区洛碛镇太洪岗注入长江。境内河长58.4千米
(8)龙溪河
发源于梁平县天台乡,经垫江县,在长寿区附近注入长江。
8.资源类型
(1)动植物
①植物
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除地带性植被外,重庆市境内还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丛、稀疏草丛(草坡)、草甸等植被类型。全市森林资源纯林比重偏大,混交林少,林分树种组成相对单一。重庆孑遗和珍稀植物极为丰富。全市共有高等野生植物4000多种,属于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达5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水杉、秃松、银杉、珙桐等。
②动物
重庆的野生动物资源中,属于国家一级至三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近1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丝猴、黑叶猴、蜂猴、华南虎、梅花鹿、黑鹳、巫溪大金雕、玉带海雕、中华鲟、白鲟等;重庆市的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巫山、四面山和武陵山区。重庆饲养动物种类较多,畜禽有4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荣昌猪,涪陵和綦江的耕牛,黔江黄牛和黑、白山羊,石柱的长毛兔等。
(2)矿产资源
①类型
重庆已发现矿产资源69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54种,查明各类矿产地415处。在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较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主要有:天然气、锶、锰、铝土、盐、钡、水泥用灰岩、石膏、媒、硫铁、地热水等;成矿远景好,具有开发利用潜为的矿产资源有:铅锌、煤成气、粉石英、含钾砂页岩、滑石等。
②分布
重庆市的重要矿产资源分布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城口县的锰、钡资源富集区;渝西铜梁区、大足区、合川区的锶矿资源富集区;渝南的铝、硫、煤资源富集区;长江沿岸北碚区—巫山县一带的天然气、盐化工、石膏资源富集区。
(二)历史沿革
1.古代重庆
(1)远古时期
①重庆是我国境内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200多万年前,“巫山人”就在今重庆市辖区内生活。
②距今2万~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有大量的重庆地区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作。
③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奴、宾等8个民族。
④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2)巴国时期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西周武王伐纣,以强悍的巴族兵丁为前锋,灭纣之后,武王“封宗姬于巴”,巴人以江州为首府,建立了巴国,这是重庆首次建都。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原重庆市为行政中心,管辖川东、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
(3)秦汉时期
①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仍以江州为郡的治所。秦将张仪率军占领巴国都城后,大兴土木,修筑巴邑江州城。这是重庆第一次筑城。自秦汉以来的历朝历代,这一区域多数时期为一个统一的行政辖区,其行政中心均设在重庆。
②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进川,令军师诸葛亮、大将张飞、赵云领兵克巴东,破巴郡。蜀汉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时任江州都护的李严筑城,周四十六里(约7千米),这是重庆第二次筑城。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后更名为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5)宋元时期
①南宋末年,为抗击蒙古人入侵,重庆知府彭大雅又对重庆进行加固扩建,这是重庆第三次筑城。
②元代改重庆府为重庆路,辖区扩大。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后,分兵夺取四川各地,西至嘉州(今乐山)地带,建立了农民政权,国号夏,建都重庆,此为重庆历史上的第二次建都。
(6)明清时期
①明代将重庆路改为重庆府。
②清代沿袭明代布政使司制度,仍沿袭元代行省旧名。四川省领十三府,重庆仍为府治所,又设川东道,驻重庆。
2.近代重庆
(1)重庆开埠
1890年3月31日,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了《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俗称《重庆通商条约》),其中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l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成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对外开放,重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由此展开。
(2)首次建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志士领导民众推翻清朝在重庆的统治。1926年,刘湘率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以四川善后督办名义驻守重庆,统一全川。1926年刘湘在重庆设商埠督办公署,筹办市政,1927年改为市政厅;1929年正式成立重庆市。
(3)陪都重庆
1937年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庆办公,重庆成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l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明确规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三次成为国都,故重庆又有“三都之地”之称。
(4)解放初期的重庆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作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8月,恢复四川省,重庆仍为直辖市。1954年6月,西南大区撤销后重庆改为四川省辖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重庆工商业突飞猛进,一直是西南地区工业和经济贸易的中心。
3.现代重庆
(1)改革开放时期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确定重庆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率先成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重庆又被辟为沿江开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庆代管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2)重庆直辖
1997年6月18日,重庆市正式挂牌,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之后的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3)五个重庆
2008年7月20日,“五个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首次提出,成为重庆建设的重要战略。
①“宜居重庆”: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让老百姓住得较宽、较好,还要买得起,住得起。
②“平安重庆”:要把重庆建设成为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的城市;
③“畅通重庆”:要突破重庆的地理劣势,改善交通条件,实现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
④“健康重庆”:提高市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达到人人健康,进而建设一个精气神十足,和谐文明奋发向上,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重庆;
⑤“森林重庆”:要大幅度提高重庆的森林覆盖率,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
(4)成立重庆两江新区
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涵盖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和北部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