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四川省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概况

(1)基本概况

四川省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辖区面积48.6万平方千米,居我国第五位,辖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经济大省。

(2)地形

地势

四川省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地貌

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四川地貌复杂,以多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3)气候

气候类型

四川省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总分两大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

气候特征

四川省气候总的特点是:

a.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

b.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

c.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

d.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

(4)土地

四川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

2.资源概况

(1)矿产资源

四川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且种类较齐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和矿区达到132种和1906处,其中有32种矿产的保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钛矿、钒矿、硫铁矿等7种矿产居全国首位。全省矿产资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矿物原材料生产和加工大省。

(2)水资源

四川省水资源丰富,居全国前列。全省降水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亿立方米。四川水资源以河川径流最为丰富,境内共有大小河流近1400条,号称“千河之省”。水资源总量约为348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546.9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115亿立方米。境内遍布湖泊冰川,有湖泊1000多个、冰川约200余条,还有一定面积的沼泽,多分布于川西北和川西南,湖泊总蓄水量约15亿立方米,加上沼泽蓄水量。共约35亿立方米。

(3)生物资源

四川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植物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四川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2科、1621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四川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7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1/3,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菌类资源达1291种,占全国的95%。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5.3%,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

动物

动物资源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近1300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四川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45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四川省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四川雉类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雉类的乐园之称,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鸪和绿尾虹雉等。

(4)旅游资源

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

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沟、卧龙、黄龙、稻城亚丁)。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14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15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03处,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76处。

(二)人文地理

1.交通

(1)铁路

2012年,四川省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694.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2%;旅客周转量259.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514公里。

(2)公路

2012年年末,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334公里。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公路运输旅客周转量1004.7亿人公里,同比增长11.6%;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325.2亿吨公里,同比增加16.3%。

(3)水运

四川正积极建设川南泸州—宜宾—乐山和川东北广安—南充一广元两大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港口群。全省内河港121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100万标箱,建成和在建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到233万标箱。2012年,全省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1万标箱,同比增长48.25%。全省水路旅客周转量2.7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8%;完成水路货物周转量103.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8%。

(4)航空

2012年,四川省民航完成旅客周转量430.2亿人公里,同比增长6.1%;货物周转量7.3亿吨公里,同比降低6.1%。

2.人口

2012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07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5.6万人,乡村人4560.6万人,城镇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9.73万人,人口出生率9.89%,比上年上升0.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55.79万人,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2.97‰。

3.民族

少数民族

四川省为多民族聚居地,有55个少数民族,共490.8万人。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为省内世居少数民族。四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

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三)历史文化

1.历史沿革

(1)原始人类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历史悠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在四川东部的巫山县(现属重庆市)大庙,科学家发现了距今202万~204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著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在川东的铜梁县(现属重庆市)、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最早的证据。此外,先秦文献也曾对古蜀国有过记录,如《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大嗥生成鸟,咸鸟生乘鳌,乘鳌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2)历史进程

新石器时代

距今7~8千年的时候,四川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遗骸等,在东起长江三峡,西至甘孜、阿坝的全川范围内广泛分布,迄今发现遗址200处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种子已经撒遍了巴山蜀水。

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遗址有巫山(现属重庆市)大溪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岷江上游遗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遗址、西昌礼州遗址、成都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汉三星堆遗址。这里发现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质生产工具、陶器、动物遗骸,以及工艺品,表明已经达到新石器的全盛时期。由于新石器文化的高度发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渐产生。

在秦统一之前,四川有巴、蜀两个独立的小国,故四川又称“巴蜀之地”。秦王朝统治四川后,为加强对原住民的统治,往巴蜀地区大批移民,到东汉时,四川人口达470万。公元初年,成都已是人口仅次于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建都成都,诸葛亮为丞相,四川经济得到发展。至唐代后期,四川盐业鼎盛,经济繁荣,成为唐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宋朝时期,在四川出现了中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元朝至元23年(1286)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

明代,四川是全国13行省之一,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过“大西”农民革命政权(1644~1646),建都成都。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三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从清初至清末,实行“改土归流”,为后来的西康建省打下了基础。

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后,四川成立了四川军政府。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重庆,重庆作为战时的首都8年,四川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是中国抗日的兵源、财源以及粮食和物资基地。这一时期四川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1949年年底四川解放,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

2.巴蜀文化

(1)概况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源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起源之时。

中国已故著名川籍文学家郭沫若在他的名篇《蜀道奇》中写道:“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扬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在今天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留下了杜甫当年居住的草堂,他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当时诗人身住茅屋。心忧天下的情怀。杜甫诗作的三分之一创作于四川。成都东南的望江公园内也留下了女诗人薛涛的遗迹。千百年来供人瞻仰。四川还是汉代著名哲学家严君平的故乡,四川成都至今还有一条街道以君平命名。

不仅如此,悠久绵长的巴蜀文化,从起源到鼎盛,从变革到发展,取得过多方面成就。它拥有从李冰父子治水后形成的优越农耕文明,至今天府之国仍受其惠;它有独特的巢居、栈道、笮桥和梯田林盘四大文化习俗,是今天旅游胜景的资源基础之一;巴蜀是最早出现城市文明的地区之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开采地,是世界纸币和世界茶文化、盖碗茶文化的起源地。

(2)文化名人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文学家,初名犬子,因仰慕战国时人蔺相如,改名为相如。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今仅存《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虽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内容上前后相接,故司马迁《史记》将它们视为一篇,称为《天子游猎赋》。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概括它的主旨是用以讽谏。司马相如的重铺排、重夸饰,极富于文采美和音乐美,为汉代散体大赋确立了比较成熟的形式,从而使汉赋成了一代鸿文。明代张溥辑有《司马文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李白(701年~762年):绵阳(今江油)人,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时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20岁出游成都,然后游历川内各地,饱览山河,开阔胸襟,形成自然豪放的诗歌风格。李白的诗作对当时腐朽的统治集团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疾苦也有反映:对安史叛乱势力加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其有些作品中也存在着纵酒放诞,求仙出世的消极情绪。李白一生著作宏富,有《李太白集》流传于世。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苏洵之子。诗、词、赋、文及书画均是独树一帜的开派宗师,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全才,政声卓著。著作宏富,有《东坡七集)110卷,书法存世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卷》、《赤壁赋》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人,水利专家,“能知天文地理”。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在四川灌县(今属都江堰市)岷江上主持兴建了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郭沫若(1892年~1978年):乐山市沙湾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1919年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南昌起义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旅居日本,抗战爆发后,回国加入全民族抗战行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继续站在民主斗争前沿,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张大千(1899年~1983年):四川内江人,国画大师。原名正权,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斋名大风堂。1958年在纽约举行的现代美术博览会上,其国画《秋海棠》荣获金奖,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1969年举家迁往美国居住。1972年在旧金山举办《四十年回顾展》,总结其走过的艺术历程。1976年回台湾,1978年在台北外双溪畔建成“摩耶精舍”,从此定居于此。其国画以山水、人物、花鸟见长,亦工诗词、书法、篆刻,精鉴赏,富收藏,广交友,被誉为“当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国画大师”,现台北及内江均建有张大千纪念馆。

3.文化艺术

(1)谐剧

民国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由王永梭于1939年首创。其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采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表演形式为一人通过假定性场景中的人物摹学,主要借助口头叙说来制造笑料、塑造人物、阐明事理。并有用来虚拟环境的简单道具,如凳子、椅子和条桌等等。

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几个角色)、表演一台戏,其他人物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动作和神情,显示他们的存在,有些类似单口相声、独角戏和单簧,被誉称为“一人上场、满台生辉”。

(2)川剧变脸

川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时,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后来,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3)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具有汉魏石刻简约淳朴的古韵。清代极盛时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是因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高约60厘米。四川皮影的脸谱造型比陕西皮影和北京皮影更有特色,它夸张幅度大,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设计。如全脸是阴刻,只将眼球和眼部的装饰阳刻,显得目光炯炯传神。艺术格调浑厚、大气。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4)佛教石刻

巴蜀地区最早的石刻佛像是南北朝时期的三峡崖刻佛像,四川现存著名佛教石刻主要有八处。

乐山大佛:又称凌云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在乐山市凌云山西壁。建于唐代,费时90年(713年~803年)。大佛为一尊弥勒坐像,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颈长3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宽3.3米,耳长7米,头上有发髻1021个,左右壁雕有10余座佛龛像。1982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足石刻:指大足县(今属重庆市)境内唐宋以来的石质雕刻艺术的总称。分布于全县40多处,其中以北山和宝顶山造像最集中,规模也最大。北山摩崖造像从唐朝至南宋,历时250余年刻成。宝顶山摩崖造像从1179年至1249年,历时70余年刻成,现存13窟,有佛像万余尊。大足石刻中宋代造像占总数80%以上。现有各个时代的各类造像6万余尊,石刻经文、题记15万余字。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精品和杰出代表,与云冈、龙门、敦煌共称为中国四大佛教石刻,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其中,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元造像:包括千佛崖和皇泽寺两处摩崖造像。千佛岩摩崖造像是四川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始造于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修造,以唐代为最多。原有佛像17000余躯,现存龛窟900余个,造像7000余尊,龛窟密如蜂房,绵亘长达200余米,高达40米。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泽寺本为武则天祀殿,其造像为南北朝至宋的作品,以唐代造像最多。现存大小龛窟52个,造像1000余尊。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中造像:包括南、北、东、西和大佛寺5处,基中南龛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南龛摩崖造像,在巴中市化成山顶上,分布在云屏山、山门石和佛爷湾3处,主要是唐代造像。现存133龛窟,大、小像3000余尊,其中佛爷湾有122龛窟,极为精美。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县造像:包括大佛岩、罗汉洞、二佛岩、千佛岩四处。其中大佛岩弥勒坐像,北宋时雕凿。大佛倚岩雕刻,头与山齐,高36.67米,头盘螺髻,赤足踏莲,其规模仅次子乐山大佛,为“中国第二大佛”。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安岳造像:共有石刻造像15处,其中千佛寨、圆觉洞规模宏大,保存较多。千佛寨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大云山。为唐至南宋时期作品,造像区长705米,南北两岩共有105个龛窟,3061尊像,像高3~6米的有14尊,1~2米的250尊,最大的释迦佛像高达6.2米。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圆觉洞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云居山,为唐至宋时期作品,共有龛103个,1931尊像。此外,有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塔)1座。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通江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千佛岩、赵巧岩、七里坪、佛尔岩等处,为唐代造像。其中,千佛岩有造像51龛窟,赵七岩有造像14龛窟,七里坪有造像3龛窟,佛尔岩有造像4龛窟。

夹江千佛岩摩岩造像:在夹江县古泾。原有270龛,现存在62龛,约2500躯,大部分为唐代作品。1980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广安冲相寺摩岩造像、黑水徐古摩崖造像、成都万佛寺、邛崃花置寺、绵阳碧水寺、梓潼西崖寺、资中重龙山、潼南大佛寺等处的石刻佛像也驰名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