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及语言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
古代汉语部分(50分)
一、举例说明如何辨别通假字以及要注意的问题。(6分)
二、将下列小篆字形转为楷书,如果是形声字,分析其义符表意作用;如果是会意字,分析它们是如何会意的(12分)。
三、指出下面一段话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并说明它的基本特征(5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四、《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中,宵部的“芼”和沃部的“乐”押韵;《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中,脂部的“晞”和微部的“湄”押韵。请运用音韵学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8分)。
五、分析下列短语,然后回答问题(14分)。
①【为】之箪食与肉
②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③城郭沟池【以】为固
④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1)各短语中括号部分和划线部分是否有直接结构关系?为什么?
(2)如果短语中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指出,并说明其活用的类型。
六、对下列句子中“之”的词性和用法进行归类说明。(5分)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之】子于归,宜室其家。
③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也。
④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倾也。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
⑦【之】二虫又何知?
⑧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⑨晏子出,遭【之】涂。
⑩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语言学理论部分(100分)
一、综合填空(20分)
1.“跑材料”、“跑警报”、“跑商场”、“跑马”都是 关系,但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是 、 、 、 。
2.“他只吃了一个苹果”这句话,有歧义,因为“只”可以指向 、 、 。
3./i u y/这三个元音音位可以用 、 两个特征区别开来。
4.“买、卖”属于 语义场。
5.“老头儿”中的“儿”是附加在 上的,而不是附加在 上的。
6.在汉语的词汇借用现象中,“麦克风”是 词,“话筒”是 词,“维他命”是 词。
7.“木耳”的“耳”指“形状像耳朵的东西”,这是通过 的引申方式产生的新义项;“绝笔”中的“笔”是指“用笔写的作品”,这个义项是通过 的引申方式产生的。
8.“小王的妹妹今天没来”意味着“小王有妹妹”,这是语义的 ;而“他是中国青年”意味着“它是中国人”,这是语义的 。
二、下列两组英语词中,A组里的词可加“able”词缀变为形容词,B组则不行,据此回答:
(1)AB两组词的语法特征有什么区别?
(2)A组词加了词缀后语义上有什么变化?
(3)为何A组能加后缀变成形容词而B组不能?
三、根据下列祖鲁语、英语、汉语、河北藁城话的部分词语对应表,回答问题:
(1)分析祖鲁语和英语表示单复数的语法手段的异同。
(2)分析汉语普通话与河北藁城话表示复数的差别。
(3)普通话中的“们”是否与英语、祖鲁语一样是一种表示复数的语法手段?为什么?
(4)“们”在汉语不同方言中的差异反映了语言演变的什么特性?
四、根据荷兰语材料,比较[p]和[b]、[t]和[d]在荷兰语中是否是一个音位。
五、结合现代汉语实例与下面古代汉语材料进行对比,指出汉语表达事物数量的方式有何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会导致汉语语法格局产生怎样的变动。
(1)一言以蔽之。(《论语·为政》)
(2)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庄子·应帝王》)
(3)牛一、豚一。(《书·诏告》)
(4)丧车五百。(《左传·哀公十五年》)
(5)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
(6)买狗四枚。(《居延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