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史 诗
6.1 复习笔记
一、史诗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史诗产生于城邦文明建立之初,具有鲜活生动的神话形象和富于历史性含义的故事情节。史诗用歌的形式来叙述已经死去的英雄的故事,这是英雄史诗产生的心理动因。
1.说唱故事、说唱英雄的事迹,这是史诗最根本的要素之一;英雄角色和英雄主义的内容成为史诗研究的主要任务。
2.口传史诗的特点:融合多文类的传统。
3.史诗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神话、传说、故事等其他民间叙事文学的营养,甚至还借鉴了抒情色彩浓郁的民歌等文类的成就,锤炼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以及诗学体系。
4.史诗与历史有特殊关联性,但是即使史诗的历史印记十分鲜明,它也不是编年史式的实录,甚至也不是具体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史诗对历史有着特殊的概括方式,体现了史诗的创造者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与表现特点。
5.史诗“在结构上”符合下面八个尺度:(1)诗歌的;(2)叙述的;(3)英雄的;(4)传奇性的;(5)篇幅巨大;(6)具有多重属性以及“互文性”的;(7)具有多重功能;(8)在特定文化和传统的传播限度内。
6.史诗的定义:
英雄史诗是指一部以高雅文体来讲述传说中的或历史上的英雄及其业绩的长篇叙事诗歌。
按照劳里·航柯的定义:“史诗是关于范例的宏大叙事,原本由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优于其他叙事,对于特定传统社区或集团的受众来说,史诗成为其认同表达的一个来源。”
史诗这一术语在国内外还常被用来指在规模和境界,以及在体现人类重大价值的题材方面都显示出史诗精神的作品。
7.史诗的三个传统背景:全球的、区域的和地方传统的。
二、史诗文本和史诗演唱
1史诗文本
史诗文本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手抄本、木刻本、石印本、现代印刷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改编文本、口述记录本、录音整理本、视频和音频文本等。
美国史诗研究专家约翰·迈尔斯·弗里和芬兰民俗学家劳里·航柯等学者认为:从史诗文本来源上考察,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面:
(1)口头文本
“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主要来源于民间艺人和歌手,他们脑子里有个“模式”可称为“大脑文本”。当他们表演、讲述或演唱时,这些“大脑文本”便成为他们建构故事的基础。
(2)来源于口头传统的文本
“源于口头的文本”,又称“与口传有关的文本”,是指某一社区中那些跟口头传统有密切关联的书面文本,它们通过文字被固定下来,而文本以外的语境要素则无从考察。
(3)以传统为导向的口头文本
“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是由编辑者根据某一传统中的口传文本或与口传有关的文本进行汇集后创编出来的。
从创作、表演、接受三个方面重新界定了口头诗歌的文本类型:
表6-1
2史诗演唱
(1)史诗表演在许多社区或族群中,其基本作用是娱人,听众从中获得很大的审美愉悦。但在另外的一些传统中,史诗演唱往往具有其他功能,如蒙古人相信史诗演唱具有驱疫禳灾的作用。
(2)史诗歌手群体,作为史诗演唱传统的传承人,在不同民族和不同传统中,其角色、地位和作用也彼此有别。
①成为歌手的方式和过程不同。
②史诗歌手有专业和业余之别。有以演唱史诗为生的,也有主要依靠演唱、兼及其他副业的歌手。完全业余的歌手也比较常见。
③在有些演唱传统中,史诗歌手还和其他社会角色结合。
三、中国史诗的多样性
1中国史诗系统
中国史诗按传承地域可分为南北两大系统。除“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又称《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之外,在南方、北方都有源远流长的史诗表演传统。
2中国史诗的特征
(1)口头流传的活形态。
(2)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史诗表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史内容。
(3)中国各民族史诗的类型多种多样。
3中国史诗的分类
(1)创世史诗
①含义:以创世神话为基本内容,以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文化之起源、演变、发展为内容的史诗,又称“神话史诗”。
②地区:中国南方地区。
③特点:这类史诗叙事结构体系完整,并反映着各民族先民在特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历史观。
(2)迁徙史诗
①含义:以民族或支系在历史上的迁徙事件为内容,展示各民族或各支系在漫长而艰难的迁徙道路上的社会生活和族群命运,塑造迁徙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民族英雄、部落首领等人物形象及描绘各民族迁徙业绩的壮阔画卷。
②代表:西南彝语支民族的迁徙史诗。
③主要特征:以各民族的世系谱牒为时间线索,以迁徙辗转的路线、沿途的迁居地为空间线索,以迁徙原因、迁徙活动、迁徙结果为叙述内容。
(3)英雄史诗
①含义:叙述与部族、民族和国家(或地方政权)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说的诗作。
②主要特征:以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的历史活动为中心,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
4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史诗介绍
(1)《格萨尔》
①形成:自11世纪以来《格萨尔》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基础上,经过不知多少代说唱艺人的不断创作,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史诗样式。史诗大约形成于11世纪。
②内容:这部史诗是关于英雄格萨尔一生业绩的神圣叙事。格萨尔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赛马称王后,率领岭国部落进行一系列征战,他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最后从地狱中救出母亲和爱妃,完成人间使命,一同返回天国。
③流传地区:《格萨尔》主要流传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和内蒙古广大的农村与牧区。除了藏族以外,史诗流传于中国的蒙古族、土族、纳西族、裕固族、普米族等地区,与他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史诗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流传在蒙古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和图瓦。
④记录:自11世纪以后,史诗《格萨尔》在漫长的流布和演化过程中逐步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史诗也不断被书面记录下来。历史上一些宗教学者参与记录、编辑、加工和修订,出现了比较成型的手抄本和木刻本。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手抄本来自明代。这部称为《姜岭大战》的格萨尔史诗现珍藏于西藏博物馆。
⑤传递方式:主要是民间艺人说唱、戏剧表演和木刻本或手抄本。
(2)《江格尔》
①流传区域:《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蒙、俄三国卫拉特蒙古人中。
②内容: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多位勇士,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的敌人进行的英勇而不屈不挠的斗争。
③结构:
a.以英雄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它的各个章节都有一批共同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作为有机联系构成它的结构体系。
b.除了少数几章外,《江格尔》的各部长诗在情节上互不连贯,各自像一部独立的长诗,并作为一个个组成部分平行地共存在整个英雄史诗当中。这种结构,国内学界已经习惯于称为“并列复合型英雄史诗”。
c.《江格尔》的各个长诗都由序诗和基本情节两个部分组成。序诗以静态描写手法介绍江格尔及其家乡、人民和众勇士,基本情节部分则以动态叙事描写英雄们惊心动魄的业绩。
(3)《玛纳斯》
①构成:英雄史诗《玛纳斯》由《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8部构成。
②内容:史诗涉及古代柯尔克孜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历史、哲学、美学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
③形成时间:史诗的雏形产生于10世纪左右,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到16世纪逐渐定型为今天这样规模宏大的史诗杰作。《玛纳斯》史诗是典型谱系式衔接的英雄史诗。
四、史诗研究概略
1西方
(1)西方学者的史诗观念是建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史诗以及中古欧洲史诗基础上的,文艺复兴、近世史诗以及现代史诗传统也被纳入史诗研究的范围。
(2)西方史诗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开始,到维吉尔的文人史诗创作,显示出清晰的历史脉络。西方史诗学在古典学、语文学的培育下,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范式向前发展,不断深化了人们对史诗的认识。
(3)20世纪30年代米尔曼·帕里和艾伯特·洛德把19世纪以来的民族志学方法纳入古典诗学的领域,他们在南斯拉夫发现了荷马史诗的类似物,创立了口传史诗的诗学,揭示了口头史诗传统的创造力量,确立了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
(4)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人们在世界各地的形形色色的当代社会里,发现了丰富的活形态史诗传统。1970年后陆续出现的表演理论、民族志诗学等新学说,充分利用口头传统的活态资料,吸收当代语言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成果,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大大提高了口传史诗研究的学术地位,使它成为富于创新的领域。
现代民俗学的发展推动了史诗研究,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建立,也为史诗的发现、发掘和研究不断开辟了新的道路。
2中国
中国最早使用“史诗”术语的是章太炎(炳麟)。
(1)中国大多数史诗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才被陆续发现的;而史诗的搜集、记录、翻译、整理、出版,还是近三十年的事情。我国史诗研究起步更晚一些,较为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2)进入1990年代中后期,学者们开始树立“活形态”的史诗观,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属于口头传统的范畴,试图探讨口头诗歌的内部运作机制,以传统、文类和文本为依据,进入口头诗学的新视野,由史诗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外部研究,转向对史诗样式的内部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