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工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工程经济学的含义

工程经济学(Engineering Economics),主要研究如何确定工程项目的投资方向,从经济的角度对工程建设投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即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技术——经济系统为核心,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研究各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预期产出,或者说如何以等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如何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作业以及服务的必要功能。为企业的经营活动确定总体的经济方针政策。

一般来说,工程经济的分析结果,是决定工程项目是否建设的评价依据,也是进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的直接数据资料,所以,工程经济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源有限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保证工程技术很好地服务于经济,使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就要考虑如何根据资源条件正确建立可供选择的工程技术方案,用什么经济指标对方案进行正确地计算、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工程技术活动的经济环境和工程项目的经济结构也日益复杂,如何用客观的经济规律指导工程技术活动,充分估计活动过程的风险和不确定情况,也是重要的实际问题。工程经济学是融会了工程学和经济学各自特点和内在联系的交叉学科。它运用经济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工程投资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工程经济学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建设这项工程?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来建设这项工程?比如,有一个水力发电站的建设项目,如果从经济角度分析是不可行的,就没有必要建设了。如果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又如何建设呢?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很多的,如这个水力发电站可采用河床式左岸厂房方案,也可采用右岸厂房方案,还可采用引水式发电方案,这里,至少面临三种方案的选择。很明显,这三种方案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但是每种方案所需要的投资和所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却有可能很不相同。这就要用工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的目的是以有限的资金,最好地完成工程任务,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构成了工程经济分析最基本的原则。

工程经济分析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方案在投资效益上的差别,比如投资收益率上的差别等。这种分析的出发点是:必须采用一个能够得到满意的经济效益而投资最少的方案,除非有明确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采用投资较多的方案。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将投资最少的方案作为基准与其他方案进行比较,如果追加投资能够获得足够高的经济收益,才采用投资多的方案。

由此可见,工程经济学是一门综合工程学和经济学知识,研究工程(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在有限资源条件下运用有效方法,对多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确定最佳方案的学科。或者说,工程经济学,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工程技术问题,主要研究如何经济地利用各种知识和手段,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根据工程技术的适宜性、条件性,恰当地组织工程技术方案,求得最好的经济效果,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中,人、财、物的消耗同所预期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最优结合的问题的学科。

工程经济学以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技术方案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工程技术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它不研究工程技术原理,也不研究影响经济效果的各种因素本身,而是研究工程技术的经济合理性,以及这些因素对工程项目的影响,研究工程项目的经济效果。具体内容包括了对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经济评价、优化决策,以及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等。

一般来说,工程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它不仅包含劳动者的技能,还包括部分取代这些技能的物质手段。因此,工程技术是指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一切劳动的物质手段和体现为工艺、方法、程序、信息、经验、技巧和管理能力的非物质手段。工程技术的使用直接涉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所谓投入,是指各种资源(包括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原材料、能源等物质要素和具有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的消耗或占用;所谓产出,是指各种形式的产品或服务。工程技术属于资源的范畴,但它不同于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是可以重复使用和再生的。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内,相对于需求,工程技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还是具有稀缺性。

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即研究各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如何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作业或服务的必要功能。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考察就是要从技术经济系统出发,对方案的效益水平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和比较,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

二、工程、技术、经济及其关系

尽管“工程经济学”中的“工程”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在工程经济分析过程中,则偏重于建设工程,即各种投资项目。

1.工程

一般意义上,工程是指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且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水利工程等。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知识、技巧和设备等。

一项工程能被人们所接受必须做到有效,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上的可行性;二是经济上的合理性。在技术上无法实现的项目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人们还没有掌握它的客观规律;而一项工程如果只是技术上可行,而经济上不合理,也同样是不能被接受的。人们发展技术、应用技术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提高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也就是经济效益。因此,为了保证工程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就必须研究、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在具体目标和条件下,获得投入产出的最大效益。

2.技术

工程建设活动离不开技术,一般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以及操作技巧的科学总结,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也可以这样理解,技术是生产和生活领域中,运用各种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进行各种生产和非生产活动的技能,以及根据科学原理改造自然的一切方法。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

人们往往把科学与技术视为一体。但严格说来,“科学”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技术”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是应用各种科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进行各种产品(或结构、系统及过程)开发、设计和制造所采用的方法、措施、技巧等水平的总称。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工程技术与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科学是技术存在的前提,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科学家的发明与发现,应用到各种结构、系统、过程的设计和制造中去。

由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不同,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不同。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技术是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总和,是运用科学原理对自然进行控制与变革的方法和手段,是科学的具体应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点。目前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这个新的技术革命将使整个世界的社会生产力产生飞跃,对经济、社会、劳动甚至家庭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只有科学技术现代化,才有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但科学技术必须通过下面几个途径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一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现有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效率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二是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扩大劳动对象的领域;三是通过教育、科研和人才开发,把现代科学技术转变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

要进行工程活动,必须依赖于技术,但是,并非先进的技术都能生产出市场需要而又价廉物美的产品,因此,工程技术的应用必须结合经济因素的分析,也就是说,工程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工程经济的基本原则: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3.经济

经济,按字面解释,主要是指社会生产、再生产和节约。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含义。

①“经济”指生产关系。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和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指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它研究的是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

②经济是指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运输经济等。

③“经济”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现象和过程。如国民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它们是研究社会和部门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

④“经济”指“节约”或“节省”。也是人们日常所说的“经济不经济”。

工程经济学研究中较多应用的概念是第四种,是指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例如在工程建设中,以较少的费用建成具有同样效用的工程,或以同样数量的费用,建成更多更好的工程等,不论哪—种情况,都是表现为为了获得单位效用所消耗的费用的节约。

此外,工程经济决策所涉及的经济问题,又多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部门经济发展规律有关,因而工程经济学的经济概念基本上是上述第三种和第四种含义。

4.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是技术进步的目的和动力,技术则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方法。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是社会发展中一对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既有统一、又有矛盾的统一体。

(1)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中,技术和经济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既有矛盾、又有统一

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技术一般包括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两方面。自然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形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能和相应的生产工具及其他物质装备。社会技术是指组织和管理生产及流通的技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技术,是变革物质代谢过程的手段,是科学与生产联系的纽带,是改造自然、变革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和物质基础。

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了三次世界性的重大技术革命,每一次都是由于有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这些新的发现和发展导致生产手段和生产方法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新的产业部门的建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第三次浪潮”。这是指信息科学、遗传工程、新型材料、海洋工程等方面的重大突破,这些也必将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生产组织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目前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都竞相采用新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

(2)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是技术进步的归宿和基础

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任何一项新技术的产生都是经济上的需要引起的。同时技术发展是要受经济条件制约的。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完善,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必要的经济条件,是否具备广泛使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与采用该项技术相适应的物质和经济条件。

(3)在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中,经济占据支配地位

技术进步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是人类进行生产斗争和改善生活的手段,它的产生就具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因此,任何一种技术,在推广应用时首先要考虑其经济效果问题。一般情况下,技术的发展会带来经济效果的提高,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其经济效果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能够用越来越少的人力和物力消耗获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这方面看,技术和经济是统一的,技术的先进性和它的经济合理性是相一致的。绝大多数先进技术大都具有较高的经济效果,较高的经济效果恰恰决定它是先进的技术。但是,有时新技术缺少社会条件的经济适应性,与经济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例如,有的技术在国外的社会综合条件下是先进的,而一旦引进到国内来,由于电力、运输、原料质量、特别是技术管理水平与技术工人的操作水平等与新技术不协调、不适应,而致使新技术发挥不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另外,也有的技术本身并不算很先进,但在一定条件下采用时,经济效益却不错。这是因为任何技术的应用都必然受到当地、当时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约束。条件不同,技术带来的经济效果也就不同。随着条件的变化,技术的经济效果也会发生变化,原来经济效果不好的技术会变为经济效果较好,原来经济效果好的技术可以发展为效果更好或变得不好。工程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找出它们的协调发展规律,促进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效果的提高。

因此说,技术与经济互为基础、条件;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技术与经济必须协调发展。

三、工程经济分析的重要意义

要使应用于工程的技术能够有效地为建设服务,就必须对各种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这就是工程经济分析。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经济分析是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工程师所肩负的一项重大社会和经济责任就是要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等,来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如何使产品以最低的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是工程师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要作出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决策,则必须同时考虑技术与经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工程经济分析。

(2)工程经济分析是企业生产决策的重要保证

现代社会要求企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不仅技术上要过硬,价格上也要有吸引力。如果只考虑提高质量,不考虑成本,产品价格很高,产品也就卖不出去。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是工程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经济发展对工程提出的要求。如果工程技术人员不懂经济,不能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关系,就做不到这一点。作为一名工程师,不仅必须精通本行的专业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强烈的经济意织,能够进行经济分析与决策。

(3)工程经济分析是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可靠保证

决策科学化是工程经济分析方法的重要体现。在工程项目投资前期进行各种技术方案的论证评价,一方面可以在投资前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对于技术经济论证不可行的方案,及时否定,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投资风险最小化。如果盲目从事或凭主观意识发号施令,到头来只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只有加强工程经济分析工作,才能降低投资风险,从而使每项投资获得预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