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镇海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基础条件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一方面,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宝贵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的物质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决定城市的轮廓,而空间环境与环境要素的配合则可以真正显示出城市的格局和形态。从城市用地管理的视角出发,区域的空间现状涉及区内各类用地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依据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可按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将城市用地分为12个大类57个子类。对于镇海而言,对每一类土地进行研究讨论并不切合实际。而单就城市空间而论,视角不同空间也有着显著差异,如构建在牛顿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抽象空间,此类空间被描述为连续、无限、均质的三维或四维属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现实空间。又如建立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基础上的知觉空间和建立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的心理空间,此类空间观念建立在人脑中所具有的某种先天结构——一种恒常式的基础之上,并以此揭示出城市空间中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由于其能够将人的主观意识和空间自身的物理属性有机结合,近些年来在地理学界备受关注。我国学者在城市空间相关理论的研究中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如表2-1所示,其观点主要是围绕土地利用或城市功能展开王开泳.城市生活空间研究述评.地理科学进展,2011,30(6):691-698.。在综合现有理论和成果的基础上,本节仅围绕与镇海区域经济活动发展密切相关的用地结构和城市空间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工业空间、生活社会空间、生态安全空间。

表2-1 国内城市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一、总体情况

镇海区的城市空间现状是自然条件与人类社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十年来,镇海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大,城市空间得到飞速扩张。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镇海区耕地比重较大,其次为水域、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014年,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占比居首,耕地占比位居第二,第三为林地。根据宁波镇海区土地调查以及2012—2014年的镇海区城镇地籍变更调查,镇海区2014年土地总面积为23714.63公顷,约占宁波市总面积的2.44%。土地利用结构如图2-2所示。其中耕地为6167.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01%;园地为431.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2%;林地及其他农用地为3342.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0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8012.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79%;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为3898.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44%;未利用地为1861.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5%。

图2-2 镇海区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宁波市镇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至2020年,镇海区农用地将调整为11164.30公顷。其中,耕地调整为7091.45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9.90%;园地调整为361.20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2%;林地及其他农用地调整为3711.65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65%;城乡工矿用地将调整为7544.60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1.81%;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调整为2393.24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09%;未利用地调整为2612.49公顷,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1.02%。

规划基期、2014年及规划目标年各类主要用地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 规划基期、2014年及规划目标年各类主要用地情况

通过将2014年土地利用状况和规划目标对比发现,镇海区各类用地形势较为严峻。2014年年末,镇海区的耕地面积距2020年规划目标尚有923.61公顷的差距。在当前国家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的约束下,“十三五”期间,镇海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较大。从人均情况看,按照常住人口20万人计算,镇海区的人均耕地仅为0.46亩(1亩=0.067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坚守耕地红线面临巨大挑战。而从建设用地的现实情况来看,2014年镇海区建设用地共有11910.77公顷,已超出规划年限的目标1972.92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8012.58公顷,占全部建设用地的67.27%,数量上超过规划年限目标467.98公顷。单从城镇建设用地来看,前期增长较快,建设用地总量较大,且新增建设用地比重较高。浙江省批后监管系统显示,2009—2013年镇海区共供应土地1655.34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为986.57公顷,占供地总量的60%。截至2014年年底,镇海区的国有建设用地总量为6014.77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36%。由此可以预见,未来镇海区建设用地规模必将受建设用地承载力的限制,土地供应依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方式将难以为继。从建设用地的投入及产出水平上看,近年来镇海区单位建设用地的第二、三产业产值和地均固定资产投入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2014年全区单位建设用地GDP为2097万元/公顷,地均固定资产投入为658万元/公顷。尽管镇海区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值绝对值相对较高,但从表2-3可以看出其近年来的单位产出正逐年递减,与宁波全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表2-3 2011—2014年宁波六区、镇海区单位建设用地GDP与地均固定资产投入情况

由于镇海早期基本上是采用以工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城市的空间利用方面优先保障大工业、大工程的用地空间。尽管这一方式有助于镇海积累原始资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老城区的空间发展,但由于在整体上缺乏科学和系统的城市用地规划,因此当镇海城镇化发展遇到用地空间短缺的瓶颈时,必然会采用土地征收的手段,进而导致大量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二、农村集体用地现状

本节根据1∶500比例尺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结构、规模布局等。本次对镇海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调查范围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村庄用地(203)范围有所不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村庄范围包括农居点周围大量的工矿用地,而本次调查剔除了其中的国有工矿用地,并增加了划归城镇(201、202)的农村居民点。

关于村庄建设用地标准,因原有《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已经废止,新《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仅针对镇,不包括村庄,因此目前尚无国家层面的村庄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标准。本研究将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村庄建设主要用地构成比例作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衡量标准。

根据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镇海农村居民点用地共1997.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24.9%,如表2-4所示。如表2-5所示,农村居民点用地中住宅用地最多,占74.54%,共1489.16公顷;其次是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分别为167.96公顷、152.78公顷,各占8.41%、7.65%;交通运输用地为98.96公顷,占4.95%;商服用地为32.73公顷,占1.6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其他用地等面积较小,分别为25.64公顷、8.13公顷和22.45公顷,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1.28%、0.41%和1.12%。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如表2-6所示。

表2-4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用地面积和比例

表2-5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一级分类面积

表2-6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

根据《宁波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村庄各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如表2-7所示。将第二次土地调查分类标准与该标准相对应,居住用地为住宅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扣除公园与绿地)、商服用地及特殊用地中的宗教用地,道路用地为交通运输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为工矿仓储用地,然后计算镇海区各镇、街道以上各类用地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比例,如表2-8所示。按照表2-7的用地衡量标准,镇海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居住用地比例偏高,达74.54%,超出上限标准近5%;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比例均在合理范围内;道路用地比例偏低,仅4.95%,尚不足下限标准的一半。

表2-7 村庄各类用地衡量标准

表2-8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

从各镇、街道农村居民点用地情况来看,招宝山街道为镇海区政府所在地,所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很少,仅小面积的住宅用地。骆驼街道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最大,共511.21公顷,占骆驼街道土地总面积的11.3%,占骆驼街道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33.4%。其次是九龙湖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461.39公顷,占九龙湖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64.3%,但仅占九龙湖镇土地总面积的7.0%。

各镇、街道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商服用地均不超过10公顷,除了招宝山街道,其他镇、街道的商服用地占1%~2%,其中批发零售用地略多于住宿餐饮和商务金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仅包括与农居点相邻的集体权属的工矿用地,多数镇、街道为19~45公顷,不超过农居点用地面积的10%,主要是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很少。住宅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和房前屋后的空地,各镇、街道住宅用地面积相差较大,该类用地中文体娱乐、医卫慈善用地普遍较少。交通运输用地以街巷用地为主,各镇、街道比例相近。特殊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都很少,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中坑塘水面最多,其他用地指空闲地。

九龙湖镇的居住用地比例为61.94%,是各镇、街道中比例最低的,对照规划用地标准,也是唯一没有超过规划标准范围的;同时其公共设施用地比例为20.61%,远高于规划标准,主要是因其具有近68公顷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蛟川街道农村居民点的公共设施用地比例为全区最低,仅为3.84%,远低于规划标准。其他用地情况与全区平均水平相差不大。

镇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在中部水网平原,且基本上靠近河流布局。本次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共涉及69个村级行政单位,按村级单位统计,农居点最大规模的为115公顷,小的仅有几公顷,平均用地规模30公顷,但是村庄农居点分散,约有500多处独立的农居点。有的行政村有10多处分散的居民点。这些农居点面积大的有30公顷左右,一般面积较小,甚至有不足0.2公顷的图斑。总体上讲,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分布不集中。

三、工业空间基础条件

(一)工业空间的用地结构现状

1.传统优势产业用地占较大比重

镇海区是宁波市的工业重镇,也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重化工产业基地,工业一直是镇海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5年宁波市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镇海区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8.6亿元,占GDP的71.9%。镇海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包括石油化工、通用设备制造、废旧资源和纺织业等,这些产业是镇海较早引进和建设的基础工业,帮助镇海区形成了工业型城镇,时至今日仍是该区较为活跃的经济力量。课题组基于镇海区2011年土地利用状况数据,结合2014年的DigitalGlobe遥感影像对上述几类产业的用地情况进行调查,这些产业的用地在整个镇海的工业空间中占有较大比重。通过调查发现,石油化工、通用设备制造、废旧资源和纺织业用地分别为408.28公顷、355.02公顷、16.3公顷和146.44公顷,分别占全区工业用地的11.27%、9.8%、0.45%和4.04%。

2.高端产业用地占比正在提升

近年来,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镇海区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布局新兴产业,坚持以创新驱动、价值提升为发展理念,打造镇海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针对区内传统制造业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困境,镇海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抓手,将“循环”“绿色”和“高端”等理念融入工业经济建设,引导产业向产品精深化、产业延伸化、价值高端化发展,推动镇海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智造”强区迈进。为了摆脱长期以来资源消耗经济模式的桎梏,镇海还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引入并建设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产业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中心、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信息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园、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五大平台,促进集聚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文创、动漫游戏、软件开发、高端养老、环保等新兴产业纷纷落户。在众多的新兴产业中,文创产业独树一帜,现今已发展成为镇海的一张金名片。在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包括洛可可、木马设计、潘公凯建筑设计工作室等在内的一批国内顶尖的创新设计机构纷纷落户,近三年镇海工业设计领域有20多件作品荣获红点奖、IF奖、红星奖等高级别奖项。文创产业正逐步成为镇海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行业也通过嫁接文化,融入创意,使附加值和利润成倍增长。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镇海区文创企业达1057家,2015年镇海区文创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这些高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带动了镇海工业用地结构的变化。一般而言,新兴产业空间用地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原来的非工业用地通过土地征收、土地储备等一系列行政途径变更土地性质,将其转换成为工业用地,并借助市场机制流转到企业;另外一种则是通过“退二优二”、产业转型等手段在原有落后产能淘汰的基础上,在原有工业用地上进行开发建设。镇海区基于人地矛盾日益严重的现状,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空间、清障碍。如前面提到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产业园、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中心、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等均是在淘汰、废弃的厂房中进行建设的。根据课题组对工业空间用地的调查,2015年镇海区新兴产业的用地已达105.33公顷。

(二)镇海区的产业用地空间分布现状及特征分析

镇海片区的工业用地总体格局是以沿海、沿江为轴线,由中部向城区延伸的V形带状组团。其中沿海部分主要为临港大工业集聚地,主要集中了镇海炼化、韩国LG甬兴、中金石化、杭州湾腈纶、中化进出口等重型石化工业企业;沿江部分主要集中了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纺织业等传统产业;城区延伸部分多为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从整体的空间分布来看,镇海的工业用地现状可分为三大片区:由澥浦镇、蛟川街道北部以及招宝山街道组成的北片区,由蛟川街道东南部所在的东片区,由骆驼街道和庄市街道西南部所形成的南片区。其中北片区基本处于镇海的滨海地带,建设发展起步较早,是镇海化工区的所在地,周边已基本开发完毕,几乎没有扩展的空间。在人口增长和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的共同作用下,化工区生活与居住空间逐步向腹地老城区延伸,可以说,镇海老城区的成长与北片区的发展息息相关。东片区基本沿甬江分布,主要介于甬江隧道与清水浦大桥之间。在新一轮镇海规划中,镇海的沿江区域将与镇海新城南区、镇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并重点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可以预见,该片区在未来将进一步降低工业用地的比例,逐步承接中北部区域转移出来的居住功能。南片区毗邻镇海新城,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骆驼街道和庄市街道的西南部,布局较为零散,未来整合的潜力较大。根据《宁波市镇海区分区规划(2004—2020年)》《宁波镇海新城南区(ZH06)控制性详细规划》《宁波镇海新城北区(ZH07)控制性详细规划》,南片区位于庄市街道的部分工业用地将逐步退出并迁至镇海的机电工业区块内。

从2014年的各镇、街道的分布来看,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澥浦镇、招宝山街道和蛟川街道,如表2-9所示,2014年澥浦镇的工业用地占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比例高达88.42%。

表2-9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工业用地分布情况

(三)镇海区产业空间的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镇海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呈现出的不平衡态势日益凸显,产业用地日趋紧张的局面与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镇海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和实施产业相关政策时需要兼顾产业协调发展、辖区GDP增长等因素;另一方面,严格的耕地红线、生态保护又制约着政府在规划产业用地时不能采取“GDP至上主义”。传统外延式的扩张性土地利用思路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区域发展。挖掘存量产业用地潜力,提高单位经济产出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办法。本小节将基于镇海区工业用地调查数据库,对镇海区的产业用地结构、产业用地的产出效益、产业结构和产业用地结构的协调程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以便发现问题。

1.临港区域用地结构及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计算

对工业用地经济效益的分析主要基于两个指标的运算,分别是地均营业收入和地均利润。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问题,课题组还搜集了北仑区的工业用地指标数据,用于对比分析。

2.重点产业及其用地结构协调情况

课题组选取镇海区的石油加工、化工制品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纺织等典型产业,通过测算这些产业收益与用地结构间的偏离度来衡量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协调发展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SDj反映第j类产业的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离度;ISj为第j类产业的营业收入比重;LSj为第j类产业的用地比重。当SDj为正值时,表明第j类产业用地效率相对较高,存在着扩大规模的机会;若SDj为负值,表明该产业用地效率较低,存在着用地退出的压力。SDj的绝对值越小,结构越是平衡;当SDj为零时,表明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处于均衡状态。

计算结果如表2-10、表2-11和表2-12所示。

表2-10 镇海区、北仑区工业用地产出效益对比情况

表2-11 2014年镇海区、北仑区典型产业用地效益对比情况

表2-12 2014年镇海区典型产业用地经济效益及其用地偏离度

综合表2-10、表2-11、表2-12可知,在2010—2014五年间,镇海区产业用地在地均产出和地均税收两项指标中要优于与之一江之隔的北仑区,这说明镇海区产业用地的整体效益较好,单位产出较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镇海区行业间的地均营业收入和利润情况存在较大的分化差异。2014年,高产出、高利润的行业如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的地均营业收入和地均利润分别达13909.76万元/公顷、456.25万元/公顷,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对应指标仅为1420.04万元/公顷和21.16万元/公顷,行业间的差距较大。根据表2-11还可发现,镇海区除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外,地均经济效益普遍较低,镇海区和北仓区两地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更是相差2倍以上。根据课题组对镇海区典型产业用地经济效益及其用地偏离度的计算,在课题组采样的九大产业中,也仅有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其他均为负偏离,说明这些行业的用地综合效益较低,急需进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单位产出。

(四)镇海区的低效产业用地调查

2014年5月,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在浙江省全面启动。对于镇海区而言,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也有着明确的现实意义。

首先,镇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各类用地需求十分强劲,用地缺口巨大。充分挖掘城镇低效用地的潜力,对这些土地进行再开发,有利于盘活存量土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有效供给,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其次,根据镇海区分区规划以及《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镇海要全力推进新城开发,重点打造新城北部商务区,老城后海塘区域要加快开发建设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加大产业用地内涵挖潜,有利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再次,2003年以来宁波市实施“腾笼换鸟”政策,让一批市区的重点企业如埃美柯等迁到骆驼街道的机电园区和九龙湖镇三星工业园区,予以先行用地。但是,由于受2004年国家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土地停批等宏观政策调整影响,目前两个园区内至今仍有较多企业未办理相关用地审批手续,在群众中影响较大。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可积极利用相关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企业二次发展。最后,根据《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镇海区要有序推进骆驼老镇改造,同时,积极促进入驻镇海区的部、省属大企业参与城市化建设,加快镇海炼化生活区改造提升。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改造提升旧厂矿、旧城镇、旧村庄,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土地资源配置,切实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课题组跟随宁波市国土资源局对镇海辖区内的低效城镇用地再开发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镇海区539.78公顷的低效用地,主要分布在招宝山街道、骆驼街道和蛟川街道,三个街道的低效用地分别占全区低效用地的40.82%、29.75%和14.31%,是今后低效用地再开发的重点和潜力集中区。本次划入城镇低效用地范围的已用未审批土地主要分布在骆驼街道和九龙湖镇,面积分别为45.48公顷和21.47公顷,分别占已用未审批土地总面积的62.96%和29.72%。在本次划定的城镇低效用地中,国有土地面积为467.54公顷,集体土地面积为72.24公顷。判定土地权属的数据依据来源主要是集体土地发证资料。在蛟川街道、招宝山街道、骆驼街道以及澥浦镇城镇低效用地中,国有土地占较大比重,庄市街道和九龙湖镇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比重较接近。结合国土资源部试点文件和本次调查办法的要求,此次镇海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查区共分为旧城镇、旧村庄、旧厂矿和其他四种类型。在本次调查全区划定的108个调查区中,属旧城镇类型的有32个,属旧村庄类型的有1个,属旧厂矿类型的有73个,属其他类型的有2个。镇海区城镇低效用地类型主要为旧厂矿和旧城镇,面积分别为346.00公顷和175.39公顷,分别占全区城镇低效用地总面积的64.10%和32.49%;旧村庄面积为17.01公顷,占全区城镇低效用地总面积的3.15%;其他面积为1.39公顷,占全区城镇低效用地总面积的0.26%。在本次镇海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查中,镇海区已登记发证的土地有467.54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面积的86.62%;无合法手续的土地有72.24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面积的13.38%。骆驼街道和九龙湖镇的无合法手续土地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区无合法手续土地的62.96%和29.72%。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课题组分析总结如下:

(1)本次镇海区划定城镇低效用地总面积539.78公顷,其中旧厂矿占比最大(64.10%),旧城镇次之(32.49%)。旧厂矿地块主要分布于招宝山街道后海塘物流园区内及蛟川街道镇海经济开发区内。镇海撤县建区后,城区发展主要采用以城关为中心的县域发展模式。进入21世纪,这种模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了解决长期困扰镇海发展的环境、空间等问题,协调镇海各功能区块的发展,根据镇海区分区规划以及《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镇海老城、部分蛟川街道和镇海经济开发区是以生活居住、商贸办公及一、二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功能区,主要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为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和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因此,招宝山街道后海塘物流园区及蛟川街道镇海经济开发区内的部分用地“退二进三”,优化产业功能布局,以加快老城区及蛟川片区的融合发展。旧城镇地块主要分布于骆驼街道及澥浦镇329国道附近。根据《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镇海区要全力推进新城开发,重点打造新城北部商务区,有序推进骆驼老镇改造。

(2)本次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查地块中无合法手续的土地主要分布于骆驼街道的骆驼机电园区和九龙湖镇的三星工业园区内。这两个园区内尚存在部分土地未完善相关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通过本次低效用地再开发的相关政策,可有效化解历史遗留的工业违法用地问题。因此,在后续的再开发工作中要积极利用相关政策解决以上历史遗留问题。

(3)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本次再开发工作试点时间为4年,2017年结束。从镇海区目前的情况看,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是由于再开发涉及利益调整大、现行拆迁政策优惠力度过大、宁波市政府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等,实施难度依然存在,因此,后期在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与专项规划中需要合理安排实施时序。

四、生活空间基础条件

为人类提供生活空间是城市的基本职能之一。在城市的生活空间中,人们可以居留、休息以及互相交往,生活空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间,它与城市的其他空间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城市空间。尽管学界尚未对城市生活空间进行明确定义,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却一直备受关注。课题组认为,城市生活空间是城市社会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可将其视为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公共空间等相关概念的复合体。随着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不止要求吃饱穿暖,对生活空间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镇海这样一个传统的重化工业城市,研究其人类生活空间的成长过程与空间分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本节中,课题组将镇海区中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基础设施用地均视为生活空间,探讨其规模、分布及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

(一)生活空间的用地规模分析

根据2013年的宁波市城市土地利用调查(见表2-13),宁波市辖六区的居住、商服、道路与交通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分别为9591.2公顷、1941.7公顷、2871.7公顷和2135.0公顷,约占全部城市建设用地的46.5%。其中,镇海片的居住、商服、道路与交通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分别为367.9公顷、62.3公顷、284.0公顷和48.0公顷,四者合计约占镇海辖区全部城市建设用地的26.8%,不足全市的平均水平。分指标看,镇海辖区内的居住用地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占地比例分别为13.0%和1.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0%和6.0%);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占地比例为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5%);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为10.0%,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1%)。从人均情况看,镇海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4.2平方米,低于全市人均居住用地平均水平(31.5平方米),也低于国家规划标准(人均居住用地为28.0~38.0平方米);人均商服用地和人均公共管理与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也均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

表2-13 2013年镇海区和宁波市的用地情况

注:本表未包含村级建设用地。

(二)生活空间的分布情况分析

从空间分布来看,镇海区的生活空间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聚落形态,但是也有部分农居点呈散落分布。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连片的生活空间可分为三大区域:一是由招宝山街道和蛟川街道老城区所组成的东片区。该区域受益于镇海临港、临江工业的发展,多为附近工业园区的配套住房或相关生活基础设施。由于开发较早,且是镇海老城区所在地,该区域的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较为成熟。但又因为该区域毗邻工业园区,存在人口和生产企业的集聚效应,与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停车、环境卫生以及公共管理方面正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随着镇海新城的开发建设以及产业布局的调整,老城区的人口和部分企业将得到逐步分流,这些问题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坐落于庄市街道的镇海新城南区。作为镇海新城的教育和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该区域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居住用地规模和面积均较大,住宅密度较高。目前,该区域内已建成合生国际城、维科拉菲庄园、芳辰丽阳等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居住区和具有较高水准的鑫隆花园、柳岸晨韵等安置区。与此同时,镇海万科城、公元世家等一批高档住宅项目,以及锦绣曙光三期、翰香景庭一期、联兴家园二期等一批安置房项目,也已投入使用。商品住宅项目和安置房项目的不断建成投用,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吸引了周边居民前来购房置业,提高了人气集聚度。另外,该区域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2013年1月,明海商业广场建成投用,乐购超市、大地数字影院、城市之星电玩城等一批项目进驻。明海商业广场建成投用6个月后,用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7.6万平方米的万科广场正式开工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9.8万平方米的绿轴体育休闲公园,也已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吸引大批市民前来健身、休闲、娱乐。以雄镇、清风两大生态林带为主线,环线串联宁波帮博物馆、绿轴体育休闲公园、邵逸夫旧居、阮家祠堂等十余处人文自然资源的“商帮寻根”精品线,一期、二期都已完工。在蛟川书院、龙赛中学、镇海职教中心落户庄市的基础上,陆续建设蛟川双语小学、镇海实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集聚。总之,该区域的现代都市形象已初步展现,具有较强的城市活力。三是位于骆驼街道辖区内的镇海新城北区。该区毗邻机电工业区块,也是镇海未来规划的行政商务中心。该区域采用“一心、一廊、一轴、七个规划控制单元”的总体布局。“一心”是指镇海行政商务中心;“一廊”为行政中心和老镇民居点之间的南北向绿化休闲廊道;“一轴”则是沿镇海大道的公建发展轴;“七个规划控制单元”是以主要交通干道划分的七个规划控制单元。该区域的公共管理设施用地主要分布于镇海大道南侧,其中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为新城核心区的公建核心,主要布置市民广场、商业中心、行政办公、商贸服务等功能区,服务整个镇海区。

(三)居住用地出让情况分析

2010—2014年,镇海区房地产用地(尤其是住宅用地)受宏观调控、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成交宗数、面积,还是成交地价、出让金额均有明显的起伏,如表2-14所示。在成交量方面,2010—2014年镇海区分别挂牌出让房地产用地12宗、2宗、2宗、7宗和2宗,面积分别为96公顷、24公顷、9公顷、44公顷和20公顷。在土地出让金方面,2012年房地产出让金不足2亿元,不到高峰年份的1/30。2010年房地产出让金达到峰值,2011年又大幅下滑,仅约为4.9亿元。住宅用地出让金的波动起伏除了受宏观政策、土地市场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地块的区位有关,如2012年镇海区土地成交以九龙湖区块为主,远离中心城区,地价水平较低,均以底价成交。

表2-14 2010—2014年镇海区居住用地出让情况

(四)生活空间与产业空间的相对位置分析

按照早期的发展思路,镇海区是依托河口港而建设的工业化城镇,在城区内,产业空间的建设带动了人居生活空间的建设发展。因此,早期出现的生活空间多是临港产业空间的配套,主要用于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减少长距离的通勤。因此,早期的生活空间多离工业区较近,进而产生工业区、居住区混杂,民生服务工程与生产制造工程交织在一起的现象。而限于镇海区临港工业的布局以及镇海自身在地理空间上受北面临海、东面临江的地域制约,加上城市发展规划对产业空间发展成长的限制,镇海的临港产业空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生活空间也受到临港产业空间的挤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较大的转变。现代的城市居民更渴望亲近自然,因而绿化较好,靠近公园、广场和水系等公共休憩场所的生活环境往往更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根据2013年的城镇地籍调查,镇海的公园、广场用地占比为6.6%,人均仅为12.3平方米,不足全宁波市平均水平的一半。从镇海城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招宝山、庄市、蛟川等街道的公园、广场配套较为完善,其他街道、镇在这方面则显得较为落后,公园布局离居民区较远,不适合步行到达。随着镇海生态环境改善工程的推进以及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辖区内的生活居住环境将有望得到改善。

五、生态空间的基础条件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在空间利用上呈现出拥挤之势,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交通技术发展和产业的扩大生产,使得人类活动范围逐渐向郊区扩展,与此同时,城市在生态规划和管理方面却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城市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绿化斑块不断减少,生态廊道已成阻隔之势,长期得不到修复,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城市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考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城市生态与社会经济互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城市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关注度的持续增强,城镇与产业用地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自然保护区、绿化隔离带、饮用水源保护区、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生态公益林等具有生态保护倾向的新的用地形式出现在农林和环保规划部门的相关批文当中,逐渐形成一种区别于城镇和农村的空间概念——生态空间。

(一)生态空间的内涵

空间是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过程发生、发展的基础。任何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空间中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从而构成了生态空间。在生态空间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生态过程,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活动是与生态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目前,生态领域对于生态空间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1)空间效应观点。该观点认为,生态空间是生物体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的发生体,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形态、空间分布现象和空间运动规律。

(2)空间功能观点。该观点认为,生态空间是某种抽象的空间范畴,生态空间通过与特定的环境要素结合,构成生物体可利用的资源。

(3)空间行为观点。该观点认为,生物体活动空间应当是整个生态空间的主题内容,着重强调生态空间的异质性。

生态空间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生态空间通常被认为是所有生物维持自身生存与繁衍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即处于宏观稳定状态的物种所占据的环境综合;狭义上的生态空间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地域范围。为了更好地阐释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课题组采用的主要是狭义上的生态空间。在本研究中,城市的生态空间,主要由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林地、草地以及农田构成,是具有自然保护、休闲度假、水土保持、生态防护等功能的地域,对于维护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地理实体,在地域上反映为生态用地所在的空间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生态空间与地理空间联系紧密,其与地理空间的差别在于增加了生态属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因此生态空间与生态用地的概念有些类似。在本节中,课题组为了便于后续的量化分析,并未严格区分两者的概念。

(二)城市生态空间的功能特征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各生态系统的空间载体,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产品和良好生存环境。概括起来,城市生态空间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基本可分为三大类李广东,方创琳.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地理学报,2016,71(1):9-65.

1.生态功能

生态功能是城市生态空间所能提供的最直接的功能,是指在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中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及其效用,包括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调节、水和废物净化、缓和突发事件、授粉、土壤保持、养分循环、初级生产九类具体功能。生态功能的九类功能大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功能体系,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功能研究中被广泛认可的基本功能。土壤、水文、植被、气候和生物要素是构成土地利用生态功能的基本组件,通过这些要素的综合作用产生具体的功能。

2.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是指将生态空间中的土地作为劳作对象直接获取或以土地为载体进行社会生产而产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它被进一步细分为生产与健康物质供给生产功能、原材料生产功能、能源矿产生产功能及间接生产功能四大类。生产与健康物质供给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功能。食物和水是土地利用系统最为重要的两大功能性供给物品,而药物和基因资源供给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药物资源是维持人类健康的必要保证,而基因资源是扩展人类食物供给的重要途径。两者在人类生存和健康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原材料生产功能为二次生产提供基本原料。能源和矿产生产功能是维持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核心。由于大部分的能源和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多数学者并未将其包含在传统的生态系统功能中。但是,从土地利用系统的视角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源和矿产用地的属性是大体不变的,而且忽视能源矿产资源生产功能的土地利用系统是不全面的。土地系统提供的间接生产功能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生产,其本质功能来源于其对地上附着物的承载,只是由于其承载的地上活动是间接生产的而将其归于生产功能,这样划分也是为了将其与生活功能区别开来。

3.生活功能

生活功能是指土地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提供的各种空间承载、物质和精神保障功能,可具体细分为空间承载与避难功能、物质生活保障功能和精神生活保障功能。居住承载、交通承载、存储承载和公共服务承载功能是维持城市和区域系统运行的基底。同时,由土地系统提供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功能是维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最后一道防线。农业人口占较大比例的中国更是如此。例如,耕地系统给予人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生产功能,还有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在提供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精神生活保障功能也是土地功能体系的核心内容。大自然为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对象。自然和人文景观更是人类追求休闲、文化、艺术以及精神和历史的源泉。

(三)生态空间的构成

有关生态空间的构成主要存在两种观点杨荣金,周申立,王兴贵,等.生态用地研究进展综述.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2):33-35.。一种认为,凡是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对于生态系统和生物生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地区都可视为生态空间,即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沼泽等在内的,地表无人工铺装,具有透水性的地面都是生态用地,属于生态空间的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土地的主体功能来划分生态用地和生态空间,对于以经济产出为核心目的的农业生产用地,如耕地、养殖水面等不能作为生态空间,以利于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用地。

实际上,上述两种观点均是基于特定的研究背景和需要的,不能完全照搬,需要结合研究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城市生态空间组分。本节根据镇海的实际情况,结合课题组研究的方向,采取如下原则对研究区域生态空间进行分类构建。

(1)科学性原则:各类用地应具有明确的功能与统一的空间属性特征,并且概念清晰,含义准确,内容不互相交叉。

(2)全面性原则:各类型的生态空间应能够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系统的组成,包括城区、近郊以及远郊。

(3)协调性原则:应与我国建设部以及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分类相协调,可以互相归并与核算。

(4)易用性原则:基本适应课题组研究所需,便于数量统计和分析,可操作性强。

(5)大众性原则:各类土地分类名称除具有明确的含义外,还需容易被社会公众理解。

基于上述原则,课题组采取如表2-15所示的城市生态空间构成对镇海区生态空间进行定量分析。

表2-15 镇海区城市生态空间构成

(四)镇海区生态绿地状况分析

根据课题组对镇海区生态用地分布和数量的调研(见表2-16)可知,截至2014年,镇海区共有生态绿地10017.69公顷,占其行政区面积的42.24%,按全区户籍人口25万人计算,人均绿地达到400平方米,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数量,在宁波市范围内都位居前列。从生态绿地的具体组成来看,耕地、林地占有较大比重,分别为6167.84公顷和3342.34公顷,各占生态绿地总面积的61.57%、33.36%;园地相对较少,为431.88公顷,占生态绿地的4.31%;城镇生态绿地最少,仅为75.63公顷,占城镇生态绿地的0.75%,而从其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占比情况来看,城镇生态绿地所占比例也仅为0.94%。从空间分布上看,镇海区的生态绿地基本能够呈连片的分布形态。其中林地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域,形成了天然森林景观,也为镇海打造森林城镇提供了坚实基础;耕地和园地主要集中在镇海中部的平原地带,以水田、果园为主;城镇生态绿地零星分布在城区,主要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以及成片的居住绿地。分街道看,九龙湖镇的生态绿地覆盖率最高,为78.65%,这里集中了镇海近30%的耕地和大部分林地,是宁波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的重要基地;招宝山街道的生态绿地覆盖率最低,仅为3.73%,招宝山街道是镇海老城区的所在地,人口、社会经济活动较为集中,其辖区范围内几乎没有大面积的耕地、园地和林地等农用地,大部分是城乡建设用地;蛟川街道的生态绿地覆盖率为17.46%,也处于较低水平,其辖区内的城镇生态绿地面积仅为1.53公顷,由于蛟川街道同时也是镇海化工企业的集聚地,驻有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浙能镇海发电公司、中石化第三建筑公司、浙江金甬腈纶有限公司等全国特大型企业和各部委、省属、市属重点工程项目,其生态安全与保护形势较为严峻;骆驼、庄市和澥浦等街道(镇)由于辖区内仍保留了大面积的农用地,生态保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个辖区的生态绿地覆盖率分别为41.30%、33.32%和29. 22%。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生态绿地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

表2-16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生态绿地组成情况

图2-3 2014年镇海区各镇、街道生态绿地分布情况在计算百分比时,有时会因为四舍五入出现比例相加不为100%的情况,这不影响数据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