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市场:成长与风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创业板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1.1 创业板的历史起点

19世纪末期,一些达不到大型交易所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退而求其次,选择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机制的束缚阻隔不了交易的内在动力,这种低门槛、低成本的市场组织模式,形成了一种广泛参与、自由竞争、组织灵活、富有活力的市场格局,在这些众多的场外交易市场中,已经孕育着创业板市场的雏形。

全球创业板市场既发源于美国,也成长在美国。研究全球创业板的历史,我们不可能不研究美国创业板的发展历史。1968年,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开始创建“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 NASDAQ),这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纳斯达克”。1971年2月8日,该系统正式启动。纳斯达克的建立,使得市场交易费用相较于主板市场和场外市场大大降低,而交易的规模和效率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这大概是纳斯达克产生的初始动因。美国纳斯达克的建立,标志着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的诞生。在纳斯达克建立之初,大概没有人会想到数十年后,这样偶然为之的市场会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在流通市值、交易规模、市场影响力等方面能与纽交所分庭抗礼,并且孕育出微软、苹果和谷歌等一批当今的国际著名企业巨头。无论是审核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市制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纳斯达克为各国创业板市场树立了成功的标尺。

1.2 创业板的逻辑起点

从历史的起点上看,创业板的产生虽然源自降低交易费用的内在驱动,自动电子报价系统的应用也为创业板市场的发展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但从逻辑上说,创业板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创新以及由科技创新所引起的产业革命和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1.2.1 科技创新说

创业板市场的兴起首先源自科技创新的推动,其活力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企业的产生,没有科技创新,创业板就成了无源之水。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的出现,带来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大批怀揣创新梦想的企业家和技术型企业开始产生。这些企业在发展初期对于风险资本具有天然的渴望,亟须一种与之风险相匹配的金融制度来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纳斯达克的出现天然地契合了这种科技创新对金融变革的内在需求,而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产生也为纳斯达克提供了充足的上市资源与市场活力,科技创新与纳斯达克最终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

1.2.2 金融结构说

金融体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相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会对金融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构成了金融体系结构性变革的内在动力。现代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形成结构化的金融市场。结构化金融市场具有单一金融市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能满足经济活动中不同的金融需求。从融资角度上说,由于企业成长周期和技术发展的不同,不同风险、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仅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即使像纽交所这样的后来被称为主板市场的资本市场也满足不了一些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创业板市场无疑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很好补充。从投资角度来说,投资者的财富和风险承受能力正在日趋分化,迫切需要资本市场向投资者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创业板市场能够填补高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缺口;从风险配置的角度来说,现代金融要求风险配置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将原来固化在创业者身上的风险通过创业板加以重新配置,在实现风险配置的同时,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1.3 中国创业板的现实起点

中国推出自己的创业板,是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部署,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沪深两个市场的战略分工都有重要意义。

1.3.1 中小企业融资说

今天的著名企业都是由昨天的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今天的中小企业可能孕育了未来的领袖企业,这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如果今天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那么可能意味着经济将在未来缺乏长期增长的动力。从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体系仍过于倾向大企业而忽视中小企业。虽然一方面储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不少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资金紧缺的局面。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迫切需要更加直接有效的融资渠道提供支持。创业板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需要。创业板直接服务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要,拓宽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带动了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银行及其他信贷、担保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等资金进一步汇集和投入到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了融资的杠杆效应。

1.3.2 战略分工说

中国资本市场要成为全球新的金融中心,就必须对沪、深、港三地市场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合理分工。从战略分工的意义上说,沪、深、港三地市场在未来应有不同的战略定位。上海市场拥有许多大型企业的上市资源,未来可定位为中国的主板市场和蓝筹股市场,成为全球新的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中心;深圳市场凭借丰富的内地中小企业及增长型企业,可打造成未来中国的纳斯达克市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的财富培育中心;而香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高,有完善的法制环境,可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和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其功能有点类似于伦敦市场。创业板市场的推出,有助于沪、深、港三地市场战略分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