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11/27360311/b_27360311.jpg)
厥论篇第四十五
(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厥者,逆也,气逆而乱,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是一种较危重的病证。凡《素问·大奇论》之暴厥,《素问·调经脉》之大厥,《素问·缪刺论》之尸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之煎厥、薄厥,概属厥病的范围。厥病虽有寒热虚实之辨,总由于内在精气之先夺,故论中首先提出阴阳气衰的问题,并云“不从外皆从内也”其义可知。
【讲解】什么叫“厥”?“厥”是“逆”之意,凡是逆、乱都称作“厥”,厥的病机就是四个字“气行逆乱”,即人体的气、血、神志失去正常秩序的状态。“厥”在临床上的表现也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眩、仆、昏、厥。厥症一旦发作,即天旋地转、眼前发黑,可突然扑倒昏迷而人事不知、四肢痉挛抽搐,轻者短时间内会慢慢回苏,重者会导致死亡,特别是老年人,若抢救不及时,一下子晕厥过去就醒不过来了,即使是青壮年,救治不及时也要出问题。因此厥症是比较危急的一种病证,但救治得及时,多数是可以康复的。《素问·大奇论》中的“暴厥”,《素问·调经论》中的“大厥”,《素问·刺论》中的“尸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煎厥”“薄厥”等等,都属厥症范畴,只是病有在阴经、在阳经、在肝、在肾的不同而已,其发作时的表现基本都是一样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又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这说明“厥”也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在临床上不能见到“昏厥”都认为是虚证。
但“厥症”有共性的病机,凡厥症,其体内的精气先脱,这是前提,精气脱失加上诱因,或是气候因素,或是情志因素,或是其他什么因素,都可以引发厥症;假使体内没有精气先脱这一基础病变,一般不会有厥症发生。所以在《素问·厥论》这篇文献中,提出“阴阳气衰”的问题,继而又提出“不从外皆从内”的认识,认为厥症属内伤病。为什么用“脱”一词?是为了强调这种“亏损”的严重程度,或是精亏,或是气亏,或是精、气两亏,而且不是一般的亏损,是比较严重的亏损。因此素体精气亏损的人,尤其要注意预防暴厥的发生。
以上是“厥症”的基本概念,全篇可分作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