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此篇讲解内容据录音资料整理,《黄帝内经章句索引》作参考)

篇解:列举诸种痛证的病机而一一辨论之,故名“举痛论”。人体经脉流行,气机环转,上下内外,无一已时,阳和布化,气息流畅,便无痛楚的发生,故论中着重对“气”的发挥;寒气客于经脉,稍有稽迟,疼痛即因之而作,故论中又着重对“寒”的分析。明晰二者,痛楚的病机已基本得其要领,虽偶有热痛,毕竟不是主流。

【讲解】“举痛论”是例举各种疼痛的表现并对其病机进行分辨、讨论的意思,这是《内经》发挥“疼痛”病变的一篇文献。其立论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病在经脉,一是气滞,一是寒邪。疼痛的病灶在什么地方?《举痛论》认为是在经脉,人体的经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经气在其中循环无端,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人感觉轻快,没有任何痛楚。能引导经脉运行的是经气,经气流畅,经脉就流畅,经气、经脉流畅,致病因子就不能危害人体;倘若由于某种致病因子的影响,经脉之中的经气不流畅了,疼痛便由此发作。疼痛的致病因子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其中造成疼痛的主要病因是“寒邪”,这是由寒邪的特性所为,寒主收敛、主收引、主凝滞,寒邪的这些特性容易导致经气运行的障碍,所以疼痛中的寒证居多,文献列举的十四条疼痛中只有一条属热证,临床上事实也如此。

这篇文献还告诉我们,疼痛病机并不是“通则不痛”那么简单,“不通”只是病机之一。临床上还有很多虚寒性的疼痛,如治疗消化系统的疼痛,即现代医学诊断的“胃溃疡”,在中医看来多属虚寒证,脾胃虚寒的疼痛,方用“黄芪建中汤”,用补法来解决疼痛问题,这就不是单纯的“不通”问题了。所以对疼痛的辨证不能简单化,文献中分析了造成疼痛的因素有很多,这里列举了十四条。

总之《内经》讲疼痛,其病灶在经脉,其病机为气滞,其病因主要为寒邪,这篇文章的主要精神在此。全篇可以分作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