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口苦之病名胆瘅

【原文】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腧,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提要】指出“口苦”是胆瘅的必见症,并论及其病机和刺法。

【讲解】问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临床上,治疗“口苦”可取“阳陵泉”穴来治疗,这是为什么?这种“口苦”“病名曰胆瘅”,是胆经有热的表现,胆藏相火,“苦”是火之味,而“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这一解释是根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的论述来的。“胆”附于“肝”,肝气亢盛,胆中相火妄动,胆中的苦汁随肝气而上逆,这是“取决于胆”的意思。“咽为之使”,是说足少阳胆经的经脉,上行夹于咽,肝的经脉是循喉咙之后入于鼻内窍而入于脑,肝胆的经脉都通过咽喉,肝胆之气逆,苦味就随之而上逆到咽,故曰“咽为之使”。得这种病的人,往往表现出“数谋虑不决”,这是肝失输泄、肝气郁结的表现。肝郁气逆,于是“胆虚气上溢”,“虚”是指无形之热邪,热邪随之上溢,“而口为之苦”。

胆瘅之“口苦”怎样治疗呢?要取胆经的募穴、俞穴,即胁间的“日月”穴;在胸腹侧的穴称“募”,在背脊侧的穴称“俞”,故曰“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这里“治”字是“论”字之误,相关的生理、病理的知识在《阴阳十二官相使》这篇文献中有所论述,“阴阳十二官相使”即指“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在全元启本中名为“十二官相使”,意思是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论述了肝胆的相关知识,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