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视野检查的新发展
计算机自动视野计的开发和应用克服了视野检查中技术人员的主观诱导作用,使检查过程和检查条件标准化,显著提高了视野检查的敏感性,使临床视野检查进入了新的时代,成为目前临床视野检查的标准工具。
在眼科视野学领域目前研究最多、最为深入的课题为青光眼视野改变。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轻微,变化多端且捉摸不定,现有常规视野检查常常难以发现这种早期缺损。另一方面,青光眼视神经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改变在理论上应伴有相应视野改变,然而临床研究和病理生理研究均表明,眼底已有明显改变者,或视网膜神经纤维丧失已达相当程度者,用常规视野计检查,结果仍可属正常,也提示自动视野计及其检查方法仍不够敏感。
此外,计算机自动视野计检测结果的变异性大也是亟须改进的一大问题。研究显示即使是经过改良的新一代Humphrey视野计瑞典交互式阈值计算(SITA)检测策略仍然有检测间的变异性较大,特别是在视野缺损的区域,较高的变异性使视野结果的可信度降低、评估视野是否有恶化的难度增加。
理想的视野计要能够准确、可重复、高效率地检测出神经节细胞和视神经的损害,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如上所述,临床最常用的标准自动视野计(standard automated perimeter,SAP)作为一种主要的视功能检测方法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检测和评价青光眼早期视功能损害上距离理想的视野计还很遥远。因此,发展新的、敏感性更高而变异性较小的视野检查方法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临床视野学专家以及视野计研制人员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如何能够提高视野检查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提高检查精度和检测效率,增强结果的可靠性,改善仪器的易用性等各个方面对现有视野计进行不断的改良和完善,使之更接近理想的视野计。
近年来的临床和科研中出现了多种与传统视野计不同的新型视野计和检查方法,如短波长自动视野、运动觉视野计、瞳孔视野计、闪烁视野计、图形分辨视野检查等,虽然有些方法能够减少检测间的变异性,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视野检测的敏感性和早期诊断能力。下面对这些方法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短波长自动视野检查
短波长自动视野检查(short wavelength automated perimetry,SWAP)又称为蓝黄视野检查(blue on yellow perimetry,BYP),顾名思义,SWAP/BYP与SAP的区别关键在于视标和背景照明的颜色不同。SAP是白/白视野(white-on-white),通过白色视标投射在白色背景光上来检测光阈值,而蓝黄视野则是蓝色视标投射在黄色背景光上来检测光阈值(图1-2-1)。
图1-2-1 Humphrey750 短波长自动视野检查
正常人中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分别含有特异的视蛋白。根据视蛋白最大吸收光谱峰值的不同,分为蓝敏视锥细胞(S视锥细胞)、绿敏视锥细胞(M视锥细胞)、红敏视锥细胞(L视锥细胞),分别对短、中、长波长的光敏感。根据色觉三元素原理,3种锥细胞构成2个色对,即L锥细胞与M锥细胞构成红绿色对,当两种锥细胞等量兴奋时产生黄色觉,黄色与S锥细胞的蓝色觉构成黄蓝色对。研究显示青光眼早期即可引起色觉损害,S锥细胞通道早期被选择性损害,其最常见的色觉障碍为蓝黄色觉异常,可能与蓝色锥细胞数量较少有关。蓝黄视野是一种将色觉检查和视野检查相结合的新的视野检查法,利用黄色背景光使视杆细胞,长波(红)、中波(绿)视锥细胞的光感受器失去敏感性,只有短波(蓝)视锥细胞对光刺激敏感,这样可以分离和激活短波敏感通道,单独检测短波敏感锥细胞、节细胞的功能。当短波通道被分离,即使是一小部分细胞被累及,也可显示出视野缺损。因为在该视网膜区域内,即使其他类型的细胞依然具有功能,也只有增加刺激物亮度,才可能发现刺激物,因此SWAP能更早地检测出青光眼的视野缺损(图1-2-2)。
蓝黄视野检查时使用100cd/m2黄色背景光,刺激视标为Goldmann Ⅴ号视标、呈现时间200ms、视标颜色为蓝色(波长440nm)。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蓝黄视野检查更容易发现早期青光眼的视野损害,在部分早期原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自动视野检查正常的病例中可出现蓝黄视野的异常。目前主流的自动视野计中都已加入了蓝黄视野检查程序。
采用蓝黄色视野检查时应特别注意晶状体混浊对视野检查的影响,白内障也有选择性阻碍短波光线透过的特点。有研究表明,选用440nm波长光标,89cd/m2黄色背景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晶状体混浊对视野检查的影响。也有研究通过测定晶状体吸收率来补偿白内障对光线的吸收效应。
蓝黄视野检查和常规视野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前者检出的缺损面积更大,缺损深度更重,提示蓝黄视野检查对视野缺损的检出更敏感。也有报道认为蓝黄视野检查个体间波动和检查中波动较大,因此要求更大的正常值范围。在临床应用时,应与标准自动视野检查联合应用结果分析,并要注意排除影响因素。最新的Humphery视野计中蓝黄视野检查也可以应用SITA策略进行检测,较之前只能应用Fastpac检测策略在确定阈值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方面更好。
二、倍频视野检查法
倍频视野检查法(frequency doubling technique,FDT)是一种通过对能特异性感受“倍频现象”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亚群的分离检测,从而提高发现青光眼早期视功能损害敏感性的新的视野检查法(Sponsel W E,Trigo Y,Hendricks J,et al.Frequency doubling perimetry.Am J Ophthalmol,1998,126:155-156.)。 所谓倍频现象就是指当一个低的空间频率(<1周/度)条栅状刺激(即明暗相间的黑白条纹)在进行高时间频率(>15Hz)翻转变换时,人的视觉就会发生非线性反应,人眼感受到的条纹数(空间频率)是看起来是实际数的两倍,这就是所谓的倍频现象(图1-2-3)。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的M细胞3个亚群中的一个能特异性的感知这种“倍频现象”。很多研究显示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直径较大的节细胞(M细胞)是最易受累及而死亡的,FDT单独检测这一细胞亚群的功能,因此能较早地发现青光眼视功能损害。
图1-2-2 Humphery 750 中SWAP的FASTPAC程序检查结果
第一代的FDT,以ZEISS公司生产的Humphrey FDP(frequency-doubling perimetry)视野计为例。FDP检测程序有筛查程序(C-20)和阈值程序(C-20和N-30)。在C-20阈值程序中,在视野中心20°范围内共17个10°刺激点;N-30阈值程序中除了C-20的17个点外,还在鼻侧水平子午线上下方增加了两个10°大小的刺激点。视标以0.25周/度(cycle per degree)的空间频率出现,以25Hz的频率翻转闪烁,采用双向阶梯式搜索法确定每一刺激区的对比敏感度,以受检者所能分辨的黑白条纹的最小对比度,即对比度阈值敏感度的dB值为该刺激视标所在部位视网膜的对比敏感度值(图1-2-4)。检查过程中,视标在17个位点中随机呈现。检查结果以数值(dB值)及灰度图打印出来,并有视野总体指数、可靠性指数和统计概率图例。
图1-2-3 倍频现象示意图
图1-2-4 FDT的检查范围及视标分布
FDP检查结果中,每个位点可按概率分析结果对不同程度的视野缺损进行分级:正常范围(P>1.0%)、轻度缺损(P=1.0%)、中度缺损(P=0.5%)、重度缺损(对该位点的最大对比度刺激也无反应)。将此分级转化为对应的评分(如0~3分),则可对FDP结果进行量化的直接对比(图1-2-5)。
FDP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好,而且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阈值波动性小等特点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的趋势。但其视标数量少,且10°大小的视标覆盖面积过大,大大限制了FDP对视野损害细致的空间定位和对细小视野损害的检测,因此FDP在发现视野早期损害、评价视野损害程度和检测视野损害进展方面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临床上FDP主要用于青光眼的初步筛查。
图1-2-5 FDT的视野分级和评分
新一代的Humphrey Matrix FDT改善了第一代倍频视野计检查点数少,无法量化视野缺损的缺点(图1-2-6)。Matrix FDT视野检查法采用标准中心视野检测的视标分布。采用的是空间频率为0.5周/度,时间频率为18Hz(10-2和黄斑程序的部分视标为12Hz)的正弦光栅视标,视标大小除了黄斑程序和10-2程序的黄斑区为4°外,其余均为5°。跟踪系统采用了眼球监测、H-K生理盲点检测和变换固视目标三种方法。全阈值检测的区域为中心30°和黄斑区,程序包括24-2(55个刺激点)、30-2(69个刺激点)、10-2(43个刺激点)及黄斑程序(16个刺激点)等,同时还保留了第一代FDT的N-30程序。筛查程序的区域为中心30°,程序为24-2的超阈值程序和第一代FDT的N-30程序。视野指数为平均偏差(MD)和模型标准偏差(PSD),结果分析软件采用青光眼半球面视野分析(glaucoma hemifield test,GHT)。在阈值检测策略的选择中,传统的FDP采用MOBS来确定检测位点的阈值,只是单纯考虑了患者本次检测的敏感度。而Matrix采用的则是一种新的检测策略——ZEST(zippy estimation by sequential testing),也称最大可能性评估程序(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procedure),黑白条纹在0dB(最大对比度)和38dB(最小对比度)之间闪烁,测定阈值后使用一种阈值概率密度分布来校正阈值,充分考虑了影响阈值的因素。
图1-2-6 青光眼患者HFA和Matrix结果对比
三、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evoked potential,mf VEP)
视野检查属于主观心理物理学检测,检查的波动幅度往往较大。视觉诱发电位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电活动,经中间神经元传导到皮层的视觉中枢后引起的电位变化,它反映了从视神经节细胞经视路到视皮层的神经传递过程,是目前视神经病变最敏感的客观检查方法。传统的VEP主要代表视野中央6°~12°的视觉功能,而青光眼视功能损害通常到晚期才会累及中心视野,如果分区域测量局部视网膜VEP则耗时太长难以进行,因此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价值不大。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为客观地评价青光眼性视功能损害,进而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图1-2-7)。Sutter等研制成功了mf VEP技术,它采用二进制伪随机序列(m-序列)控制刺激图形的翻转,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各个不同部位(一般是60个),记录这些刺激区的VEP反应从而定量评估视网膜不同部位的功能。
mf VEP可以客观、敏感、精确地反映不同视野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功能,与视野暗点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性,与标准视野计的结果相对应,因而在青光眼的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被称为“客观视野计”。对临床医师而言,mf VEP可检测尚未出现视野改变的青光眼损害,但有些患者视野检查会更敏感;若视野和视神经盘检查提示有青光眼时,mf VEP可提供帮助;当视野检查可疑但SWAP或FDT异常时,mf VEP能作为一种验证。如果mf VEP的缺损和视野缺损的区域一致,则提示青光眼损害的存在,并需要治疗。
mfVEP主要是设计应用于青光眼,也可用于其他视神经疾病、视交叉、视交叉后疾病和诈病。
图1-2-7 多焦VEP刺激方格(Veris法),方格尺寸随离心度增加而增加
四、闪烁视野检查(flicker perimetry)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M型细胞对高频率、高对比度和活动的视标较为敏感,因此选择性地对M型细胞进行检测可提高视野检查对早期青光眼损害的敏感性。Faubert 等发现高频率的闪烁光(16Hz)和大视标可刺激M细胞通道而低频率闪烁光(2Hz)则与P细胞通道相关。有两种方法可通过闪烁光刺激来评估视野。第一种是检测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CFF)。所谓CFF就是受试者暴露于一闪烁光源下,使光源闪烁的频率逐渐增加,直至受试者觉得闪烁光源刚好融合成一个连续光源,此时是闪烁光源发生融合的最低频率,即临界融合频率或闪光融合频率,单位以赫兹(Hz)表示。另一种则是时间调节视野检查(temporal modulation perimetry,TMP),光刺激的闪烁频率固定不变而是改变对比度振幅来进行检测,视野的阈值定义为可以察觉到设定频率的闪烁光刺激的最低对比度。
两种方法对早期青光眼视野缺损和视网膜疾病都较敏感,但最大的优势是在于闪烁视野检查受到屈光介质混浊影响较小。从临床初步应用情况看来,闪烁视野检查,尤其是TMP,对检测青光眼视野缺损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尽管闪烁视野检查使用的是阈上值刺激,但受检者要分辨视标是否在闪烁并不容易,特别是在闪烁频率接近CFF值时。
五、瞳孔视野检查(pupil perimetry)
瞳孔光反射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视功能评估方法,它反映了从视网膜、视神经、视路到大脑皮层的整个传入和传出途径的功能。计算机辅助分析的红外线瞳孔计的出现使瞳孔对光反射能够被准确地记录下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将瞳孔对光反射作为视野检查的一种方法。瞳孔视野检查就是通过直接检测光刺激投射在均匀背景照明上时受检者瞳孔大小的改变来反映视野的情况。传统的视野检查都必须依靠患者对光刺激作出反应才能得到光阈值,主观因素会对检查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瞳孔视野检查是一种客观视野检查几乎不依靠患者的主观因素,可以早期发现相关疾病的视野缺损。它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瞳孔视野的缺损是否能真正代表视网膜功能的缺损?因为瞳孔直径的变异性很大,很难判断瞳孔的大小正常与否,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Asakawa等将模式偏差分析引入瞳孔视野检查,通过年龄校正的正常数据库进行对比,可以改善瞳孔视野检查检测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准确性。光刺激的选择也是一个问题,瞳孔视野检查必须选择超阈值亮度才能得到准确而可重复的瞳孔反应,但光线太强又会导致光散射增加,影响了真实的瞳孔反应。很多药物(如部分抗青光眼药物、抗抑郁药等)会使瞳孔扩大或缩小也可能会造成检测的困难。虽然目前瞳孔视野检查还有很多局限性,但是对于那些认知困难或注意力欠缺患者而难以进行常规可选择这种视野检查方法。
Sutter等将多焦点刺激技术应用于视觉电生理以后发现同时刺激多个视网膜区域可得到独立的局部反应,于是进一步将这一技术扩展到瞳孔对光反射的评估中,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者致力于这一领域,设计了多焦点瞳孔客观视野检查(multifocal pupillographic objective perimetry,mfPOP),使瞳孔视野检查又有了新的发展。mf POP可以应用于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甚至脑卒中的患者。
六、视觉运动觉视野检查
视觉运动觉象形觉、光觉、色觉一样,是视觉系统的一种独立的视功能。运动觉主要由较大直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收集光感受器细胞的兴奋而进行传导。已知某些眼科及神经科的疾病,常选择性的损害视觉运动觉。通过单独分离视觉运动觉功能以排除其他视功能的参与代偿,能够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视觉运动觉视野检测(motion perception perimetry)是通过视觉系统对运动物体的分辨能力来评价其功能特征,主要反映视野中不同部位对运动目标的敏感性。
视觉运动觉视野检测原理:在人类视觉系统中,存在二种基本的视觉传导通道。一种是M 通道,一种是 P 通道。M 通道由大直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传递给外侧膝状体的 M 细胞,再向上传递给视皮层V1 区4α层中的细胞,此通道主要感受视觉运动觉和深度辨别觉。而P 通道由小直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向上传导,其主要感受色觉和形觉功能。Quigley在人和猴青光眼视神经纤维的组织学研究中发现,大直径神经纤维较小直径的更容易丧失。而大的神经纤维主要支配视觉运动觉和深度辨别觉,因此,对此通道进行运动觉检查,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指标,可能发现早期青光眼大直径的神经节细胞丧失导致的视觉运动觉视野缺损。
常用的视觉运动觉检查方法有随机点刺激法、条状视标周边位移法、光栅移动法及运动VEP等方法。
随机点方法:屏幕背景上散在分布许多随机点,背景随机点数量为整个屏幕像素点的10/1000,背景随机点和刺激视标内运动的白色随机点亮度相等(为39cd/m2),而屏幕背景的亮度为(1cd/m2),每个刺激为一圆形视标区域,其中运动的随机点占圆形视标内像素点的5%,每次刺激中的每个随机点,在每次显现时移动相同的2个像素的距离(图1-2-8)。每次刺激时,每个随机点的直径为1个像素大小,视标内的随机点随机在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上,以一致的方向移动。随机点运动到视标边缘将会消失,并再出现于视标另一侧的水平对应点上,呈同向运动。
随机点方法将最小位移阈值和相关阈值相结合,运动阈值采用计分方法计算:分5级,设定视标内运动的随机点最高比率为65/100,此时受检者感觉到随机点运动,则分数为1分;下降1级即百分率为42%时为2分,同理39%、26%、13%分数分别为3、4、5,看不见计0分。每一位点的阈值是5次刺激的分数平均值。该方法可充分排除形觉和位置觉等心理物理学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中心视野多个部位进行刺激检查,更充分、全面的反映视觉运动觉的功能状态,为青光眼等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起到重要作用。
图1-2-8 随机点刺激法示意图
条状视标周边位移检测方法:应用运动觉视野检测软件,由计算机控制(motion automated perimetry,MAP),14英寸VGA彩显监视器屏幕中央有一圆形直径2mm的固视点,另显示48根垂直条状视标,每相邻条状视标长度差为2弧分,相邻二条状视标相距4.3°,亮度为915cd/m2,条状视标运动时间为0.2秒,刺激间隔时间为0.2~1.5秒。选用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及鼻侧中央上、下共六个位点进行刺激,受检者距离屏幕60cm,检查15°范围的视觉运动觉。患者固视屏幕中央的固视点,发觉条状视标运动时,即用光笔点击屏幕显示器,计算机根据受检者对运动刺激反应的情况,得出每个位点每种运动方式的可见率,记录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图1-2-9)。
图1-2-9 条状视标周边位移检测
作用:MAP可检测出青光眼或高眼压症引起的运动觉视野缺损,并给出MD值与变异值,依此对动态视野缺损进行初步分级,MD值具有极高的敏感度100%,而变异性特异度为90%。
Membrey等在研究中发现,一部分早期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在长期随访观察中,利用自动视野计SAP检测,并未发现视野损害,而用MAP检测则能更早期、快速发现视野功能损害;而对SAP检测出的已有视野缺损的患者,利用MAP则显示视野缺损位置相同,但缺损范围更大,且MD值更低(图1-2-10)。Baez等认为与SAP相比,MAP检测出局限性视野缺损的敏感性较低,且需要测量至少四个位点才能进行结果分析;Sample等指出其随能早期发现视功能损害,但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Bullimore应用随机点方法,对青光眼患者进行MAP检查,发现POAG患者视觉运动觉的最小移位阈值明显增加。Baez对NTG运用条状视觉运动觉方法,测量周边移位阈值,发现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经平均3.4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提示其比Humphrey视野能更早发现视功能损伤。
图1-2-10
图中M指MAP视野损害、S指SAP视野损害、B指两种视野计均出现视野损害;以上两图显示,与SAP相比,MAP显示视野缺损位置相同,但缺损范围更大,但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某些眼科、神经科疾病,常选择性损害视觉运动觉。通过单独分离视觉运动觉功能以排除其他视功能的参与代偿,能够对这些疾病进行早期诊断。MAP检测出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的动态视野缺损,说明青光眼能够引起动态视野丢失,而根据MAP与SAP检测的对应性,可以推测OHT与OAG患者的运动觉视野损伤发生早局限性视野缺损之前;而根据运动觉视野损伤,也可以更早诊断出是否患有青光眼。但对于是否因运动觉视野缺损才引起局限性视野缺损的学说仍需大量研究来证明。
七、高通分辨视野检查
高通分辨视野检查(high-pass resolution perimetry)测定周边视觉空间分辨力,用以检测视网膜小神经节细胞的功能。高通分辨视野检查可反映正常视觉细胞的数目,如果神经节细胞在青光眼亚临床期就已有丧失,高通分辨视野检查则可能在常规视野检查发现异常之前检出早期视野改变。
高通分辨视野计采用环形光标检查,光环内外有一暗边,光环及其暗边的平均亮度与背景照明相等(图1-2-11)。这种特殊的光标背景设计滤除了低空间频率,而只让高空间频率通过(高通)。高通分辨视野检查阈值变异小,易于进行“阶梯式”阈值测定。
图1-2-11 高通分辨视野检查所用视标,光环亮度为25cd/m2,边缘为较暗15cd/m2,背景亮度为20cd/m2
高通分辨视野检查是通过不同大小的光环进行阈值检测,能看到的光环越小表示敏感度越高。正常人的高通分辨视野的周边光环就大于中央(图1-2-12)。理论上,随着青光眼损害进展,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逐渐减少,患者只能看见较大的环形光标。因此,所要求的环越大,表明剩余的正常神经节细胞之间相距越远(细胞越稀疏)。
图1-2-12 高通分辨视野检查的正常视野。右上角的R表示右眼
典型地,高通分辨视野检查测定中心视野50个点的光环阈值,单眼检查时间约6分钟,受检者易于接受,可靠性与常规视野检查相当。高通分辨视野检查发现的视野缺损在位置上与常规视野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但缺损程度更重,提示高通分辨视野检查对视野缺损的检测更为敏感。此外,有研究表明高通分辨视野检查长期波动较常规视野检查小,用于视野的追踪随访,可较真实地反映视野改变进展与否。
八、Rarebit视野检查
传统视野计常用的视标较大(通常是Goldmann Ⅲ号视标),感受野的重叠使早期较少神经节细胞受到损害时并不表现在视野上,从而难以发现早期的视野缺损。为了克服这一缺点,Frisen发明了一种新的视野检查方法,在视频显示器上用非常小(正常人最小分辨视角的1/2)的明亮的(150cd/m2)、呈现时间短(200毫秒)的微点(microdot)刺激光标投射在一个暗背景(1cd/m2)上,要求受检者回答他所能看到的微点数目,称为Rarebit视野检查(图1-2-13)。在Rarebit检查中,中心30°视野范围内有30个环形检测区域对称分布,每个环形区直径为5°,每次会在一个环形区呈现2个微点,每个环形区将检测5次,一共记录10个微点的反应。微点的呈现是随机的,受检者要回答他所看到的微点数量(0,1或2个),最终用所能看到的微点的百分率——点击率(hit rate)来表示每个位点(环形区)的检测结果。正常人的点击率应该接近100%,而神经节细胞丢失或其他视路的疾病都可能造成点击率降低。在一项初步研究中,Rarebit视野检查表现出比传统视野计更高的敏感度。它能够发现青光眼和其他视神经疾病的早期视野缺损,敏感度高于传统视野计(图1-2-14)。
图1-2-13 Rarebit视野检查。从左到右,同一环形区内将会按每次2个微点在不同位置上共投射5次。白色圆点表示视标被看到,黑色圆点表示未看到,最下面一行表示的是累计的看到的微点的百分比100%表示正常。
图1-2-14 颞侧偏盲的一位患者右眼的Rarebit 视野检查(A)和高通分辨视野检查(B)结果。可以看出,Rarebit视野检查中发现的视野缺损要比高通分辨视野更广泛
九、图形分辨视野检查
当某一图形投射于视网膜上,传递该视网膜区域视觉冲动的神经节细胞对所接受的信息初步分析、整合并进行编码后,再将编码信息传至视觉中枢。图形中不同的光亮度、波长、色饱和度、对比度、直线与曲线对视网膜来说则是不同的信息,这些信息决定了视皮质内被兴奋细胞的空间排列和时间排列,最后在视觉中枢形成图形意识。因此,图形感受过程涉及一定视网膜区域神经节细胞的整体功能,如神经节细胞丧失,必然导致信息编码紊乱,从而影响图形分辨力。根据图形感受理论,Drum及其合作者设计了图形分辨视野检查(pattern discrimination perimetry)。
图形分辨视野检查应用个人微机检查,采用一黑白相间,整齐的棋盘图形作为视标,视标大小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大,背景为随机动态,黑白相间,看上去杂乱无章的图形。视标与背景之间的相干性可通过改变视标图案进行调节,在0~100%范围变化。100%相干性表示视标为纯黑白棋盘图案,而0相干性视标则与背景图案一致(图1-2-15)。相干性百分数越高,视标越容易辨认。通过测定受检眼最低可辨认的视标相干性来确定分辨阈值。图形分辨阈值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程度成正比,即随神经节细胞减少数量增加,分辨阈值增高。
图1-2-15 图形分辨视野检查视标示例
据报道,图形分辨视野检查的特异性为93%,与常规视野检查比较,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然而,图形分辨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望:视野检查在过去2000年中经历了无数的革新和改变,包括视野计的设计、标准化、定量分析、统计评估、优化准确性、检测效率和精度等。然而,视野检查法和视野计在近几十年来并没有革命性的创新。从动态视野检查到静态阈值视野检查,从手动视野计到计算机自动视野计,在原理上并没有新的突破。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标准自动视野计是通过静态光阈值的测定来反映患者的视网膜敏感性和视功能的。研究显示,在神经节细胞损失25%~50%以后才能检测到视野的缺损,而且黄斑区以外的周边视网膜感受野较大、相邻的感受野之间有一定重叠,只要被检查部位仍残留一个有功能的感受野就有可能显示为正常的光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光阈值显示正常,但实际上已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丧失;而一旦光阈值出现明显的改变可能意味着已有相当数量的节细胞的丧失。这说明传统视野检查的敏感性较低,对疾病早期的损伤难以识别;而且光阈值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视功能和神经节细胞的损害程度;同时,在视野重复检测时有较高的变异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地有新的视野检测方法或改良方法出现,虽然有些方法能够提高视野检查的敏感性或减少检测间的变异性,但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视野检测的敏感性和早期诊断能力。因此,对研究者来说,我们目前所用的方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能在视觉与神经科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检测方法使视野检查能更准确、更早期、更有效的识别青光眼、视路和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视野损害,并能更好地评估视野和视功能损害的进展情况,达到理想的视野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