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我国实践中发展的历程吧!

现代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应源于牙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整形外科学。追根溯源,早在希腊与古罗马的书籍中都有下颌骨脱位与下颌骨骨折的记载。400年前,被称为医学始祖的希波克拉底也描述过用口外绷带固定下颌骨的方法。至于用拔牙的方法治疗牙疾也是牙医学最早的萌芽手术。

早期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创始者基本也都是从事普通外科学的医师。例如,被西方公认为“现代外科之父”的Ambroise Pare,是第一位在出版的著作——《外科论述》(A Treatise on Surgery)中介绍有关口腔外科内容的医师。被称为“牙医学之父”的法国人Pierre Fauchard也是一位外科医师,于1728年正式出版了《牙外科医师关于牙科的论述》(Le Chirurgien dentisteoutreate des dentes)一书。19 世纪中期,牙科医师H. Wells(1845年),T.G.Morton(1846年)先后用笑气(nitrous oxide)和乙醚(ether)作为全身麻醉药以拔除病牙。他们都为外科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从左到右依次为“世界外科学之父”法国佩尔(Par é)医师,笑气发现者美国威尔(Wells)医师,乙醚发现者美国莫尔顿(Morton)医师

现代口腔外科学奠基人,公认为美国的James Edmund Garretson,他是第一个外科医师并拥有牙医学学位(D.D.S)者。他于1873年出版了《口腔外科大全》(A System of Oral Surgery),并于1896年在美国滨州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口腔外科,因而他被称为“口腔外科之父”。

从左到右为“现代口腔外科之父”美国加里森(Garretson)医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腔和整形外科学会的美国布洛芬(Broghy)医师

在18~19世纪时,不少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医师大都具有双学位,即医学博士和牙医学博士。例如Truman William.Brophy,他在芝加哥建立了牙医学院,同时把业务范围扩大至面裂外科、肿瘤等领域。是此外,他在1921年成立了“口腔外科学会(Association of Oral Surgery)”。该学会以后又两度易名:1933年称“口腔和整形外科学会(Association of Oral and Plastic Surgery)”;1941年以后再次更名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

由于整形外科的发展以及众多整形外科医师,例如Ivy、Blair、Brown以及Gillies等的参与,使得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具有新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具有双属性。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国外仍必须有双学位才能成为执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理由;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把口腔颌面外科仍设置在医学院而不是牙医学院里。

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中,整形外科医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第一代创始人中的宋儒耀教授、张涤生教授都是整形外科的奠基人,而他们也都曾毕业于牙医学院。

从左到右为宋儒耀教授,张涤生教授

邱蔚六介绍说,现代“口腔颌面外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欧,而由前苏联传入我国。战争也是促使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前苏联及东欧各国卫国战争期间,医护工作者在处理大量因战争所致的颌面创伤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被确立为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现代口腔颌面外科起步相对较晚。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尚未设置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疗主要分散在普外科以及耳鼻咽喉科进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适应阶梯治疗的需要,在沈阳首先建立了因颌面战伤而入院的病区。国内的口腔科医生,包括一些整形外科医生,开始大量接触颌面创伤患者。1951年,原华西医科大学首先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53年,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张锡泽教授的带领下也建立了专科病房。随后,北京医科大学也于1955年正式建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除了开设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以外,上述医科院校还相继成立了口腔医学系,并在临床口腔医学中正式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开展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防治、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一阶段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起步阶段。

从左到右为华西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夏良才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张锡泽教授

“1959年,由夏良才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进入教学和研究的新阶段。‘文革’结束后,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锡泽教授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作为我国口腔颌面的规划教材迄今已至第7版,为进一步培养我国口腔医师奠定了良好基础。”邱蔚六如是说。

邱蔚六介绍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萌芽期。其标志是:我国“牙医学”正式转向定名为“口腔医学”,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我国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在原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正式建立。同年,由于朝鲜战争的需要,来自成都、上海、北京的老一代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加盟的医疗队,担负起了口腔颌面部战伤的救治工作。50年代中期,前苏联选派了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柯绥赫(С.Х.К о с ы х俄文)教授来华进行学术交流。这些都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立提供好了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5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正式下达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明确规定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此后在教学医院及专业口腔医院内也相继有了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

20世纪60~70年代应属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成长期。虽然在60年代经历了较多的困难和反复,但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大多数仍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迎来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学术交往年代。我们不但向世界学习到不少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国外同行也开始认识我们和了解我们的发展进程。伴随着我国研究生制度的恢复,基础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条件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近。

上为1950年上海抗美援朝手术队合影,前排右一为队长张涤生教授。下为1951年西南抗美援朝手术队合影,前排右一为队长宋儒耀教授

1957 年,苏联专家 С.Х.К о с ы х(俄文)教授访问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时留影(前排左二为张锡泽、左三为 С.Х.К о с ы х、左四为张涤生。第二排左三为邱蔚六)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我国几代人的开拓性工作,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已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被外国朋友称为是“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与国外口腔颌面外科相比,病例多、病种丰富;涉及相关学科面广,有中医中药可资借鉴和发掘。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迅速,在某些方面,比如口腔颌面外科恶性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和生存率、颌面整复外科的成功率和效果、显微外科的手术量和成功率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至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几任主席,都曾竭尽全力为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会能加入到国际学术活动和组织中去而多次来我国游说。如曾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主席的Fries教授就多次来函表示:“在亚洲,没有来自中国的同仁们,没有他们的学识、才能和影响,前景不容乐观”“与中国同仁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使其参与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1996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时任主席弗里斯(Fries)致信邱蔚六,邀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加盟IAOMS

2001年南非ICOMS会议上邱蔚六与Fries合影

至20世纪末,我国第三代口腔颌面外科的专家们已茁壮成长,大多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和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11个学组和协作组的领导人;也有不少是口腔学会其他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骨干。他们中不少人已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已能担负起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以及对外交流等重任。

2003年5月,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16届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理事会上,经过9个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和中国香港特区口腔颌面外科学会联合申办并取得了2009年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的举办权,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获得了国际的再次公认。至此,应当说: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成熟期已经到来。

有着60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的苍生沉浮,现年85岁高龄的邱蔚六不仅见证了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历史巨变,更生动地印证了“力量蕴藏于历史”这句经典哲理。邱蔚六神采飞扬地说:“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雨后彩虹,是那样的艳丽,那样的壮观。每一位执着奋斗的人,都渴望看到它、靠近它。在第九人民医院就有一位离彩虹最近的人,他就是邱蔚六。他在工作中,是一个兢兢业业、从来不认输、就喜欢向困难挑战的人。几经风雨的他迎来了手持彩虹当空舞的今天,用心谱写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由张锡泽教授创建于1953年,当时还是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建在原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1955年,第一任科主任为国内知名整形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副主任为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涤生教授在唇腭裂治疗及颌面整复外科,张锡泽教授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方面的诊治水平和科研成就已享誉国内,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1979年,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等在国内首创颅面联合根治术治疗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同年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各类组织瓣游离移植整复肿瘤术后缺损。1977年,受原卫生部委托出版了针对三年制的《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材。1980年,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主编的全国五年制口腔医学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一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舌鳞癌Tca-8113舌癌细胞系,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口腔颌面外科被列为上海市高教局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1986年,口腔颌面外科科室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口腔颌面外科重症苏醒室;1989年,又建成了60钴放射治疗室和冷冻激光治疗室。

1984年至1993年,邱蔚六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兼口腔颌面外科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张志愿教授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已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系;在第九人民医院建立了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培训中心、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头颈-颌面培训中心和AO内固定研究学会培训中心第三个国际中心,以及分属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医院的病房诊治研究中心4个,即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及转化医学中心、唇腭裂诊治研究中心、正颌正畸联合诊治中心、睡眠呼吸阻塞暂停诊治中心。另外,还有肿瘤生物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为了科室更好地发展,临床上也由原口腔颌面外科建制,再分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和口腔外科三个独立的科室。

此外,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还是国家级(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教育部“211工程”第一、二、三批重点建设学科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主攻方向分别为:口腔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晚期口腔癌综合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和肿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重建、牙颌面畸形的功能和外形重建临床研究、口腔颌面部微创外科的实验与临床应用和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的应用研究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尤其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正颌正畸外科和颞下颌关节外科等方面的发展更为迅猛,取得了显著成绩。

“倡导‘个体化’的综合序列治疗。”邱蔚六说,对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原则曾被提出多年。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即“量体裁衣”“度身定制”的概念又被重新肯定。而且随着数字科技的进展,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方面表现得更为抢眼。为了提高晚期头颈部癌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继续大力推行“个体化”的综合序列治疗是必须和必要的。

“努力建立头颈肿瘤内科治疗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邱蔚六说,肿瘤内科应包括八个方面内容:肿瘤诊断、肿瘤随访、肿瘤药物治疗、肿瘤关怀治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内科急症和并发症、肿瘤预防和肿瘤微创治疗。多年来,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头颈肿瘤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中医中药治疗)、生物治疗和肿瘤微创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热疗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被应用到综合序列治疗中。应该说,这些都应属于头颈肿瘤的内科治疗范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20世纪90年代就组建了头颈肿瘤内科治疗组专门从事头颈肿瘤内科治疗的研究,并召开了数次全国性的研讨会。这对今后头颈肿瘤的治疗和发展不仅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寄希望于大肿瘤内科花大力气去发展头颈肿瘤内科,可能是不现实的。

邱蔚六说,头颈肿瘤内科体系的建立,十分有助于促进头颈肿瘤基础研究的发展。肿瘤内科应与实验室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应成为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的中试基地;各种新疗法应都有可能在此基地获得经验和疗效验证。

在邱蔚六眼里,继续完善头颈肿瘤的规范化治疗、随访与评估,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十分重要。他认为,规范化治疗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质控标准。各种常规、指南都是规范化治疗的一种具体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朝这方面努力。规范化治疗以后的随访和评估则是不断总结和反复修正规范化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纵观国内有关头颈肿瘤的文献报道,在规范化治疗,特别是规范化随访和评估水平方面还比较落后,表现在生存率的统计,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等方面还未能跟上和符合现代标准。此外,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报道极少,而这方面往往是高水平科研的体现。他多次强调,逐步完善规范化治疗、随访与评估,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应是今后头颈肿瘤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邱蔚六在2006年就提出:“探索和发展头颈肿瘤微创外科。”他认为,微创外科将是21世纪外科的主旋律,也是21世纪医学的瑰宝之一。很难给微创外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由于外科手术本身具有创伤性,因而顾名思义,凡是能减少对机体创伤(含机体内环境的创伤)的手术都可以称为微创外科手术。微创可以通过切口小、分离、牺牲组织少,以及手术操作细致和治疗方式的改变来实现。比如,通过激光或冷冻外科等达到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同样,如果能减少患者生理上的创伤和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更快地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恢复,也应当隶属于微创手术效应。目前小切口、内镜手术、介入治疗,以及显微外科、激光、冷冻外科等均应属微创外科范畴。但应看到,微创外科决不同于小切口外科、内镜外科等概念。如果片面追求小切口而不考虑手术的暴露和操作,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更大的组织创伤,这就与微创外科初衷背道而驰了。内镜外科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大都同意“微创外科”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相对概念的认识,“微创外科”是一个需要继续开展和进一步研究总结的一门新兴学科。

邱蔚六说,口腔颌面部的微创外科当年在我国应属刚起步阶段,微创手术包括颞下颌关节镜手术、涎腺内镜手术和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甲状腺内镜手术以及牵引成骨术等。头颈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手术的微创手术开展得尚不够多,不如其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这是由于对恶性肿瘤,特别是原发灶的手术来说,既应坚持肿瘤手术大块、完整,无肿瘤播散的原则,又要做到手术的微创,有时是有一定矛盾和困难的。所幸近年来在颈淋巴转移灶的手术范围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规范,特别在CN0患者的选择性、区域性手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种缩小手术范围的措施,也在实际上起到了减少创伤的作用,同样具有微创手术的性质。

邱蔚六指出,肿瘤手术与其他手术相比还有一定的特殊性:肿瘤的治疗首先要保证“根治性”;对手术效果的评价需要假以时日,短期内不易作出结论。如果只有微创而疗效得不到保证的话,微创也就没有价值了。为此,头颈部恶性肿瘤微创手术的探索是要花更大力气和时间的。微创手术具有高新技术的含量,特别是对手术器械及手术操作的要求都非常高。相信手术器械的进一步改进和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对头颈部肿瘤微创外科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邱蔚六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口腔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设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名誉主编和International J. of Oral Science编委,是十几所兄弟院校或附属医院的名誉院长、名誉或客座教授,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正副主委或委员;也是日本齿科大学名誉教授、中国香港医学会牙科专科学院(Dental Surgeon)名誉院士、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和大师、国际牙医学研究会及美国颞下颌关节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会士。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还曾先后担任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顾问;中华医学会第19、20、21届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副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临床Ⅱ组和口腔医学组召集人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委会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委员、副组长;卫生部高等医学教材口腔医学评审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4、5届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以及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Oral Oncology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