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企业创业理论综述
2.1.1 企业创业的内涵
一般认为,创业既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又是一段持续的过程,是一项涉及多重理论的综合企业活动。现有研究将企业的创业活动按照行为论与过程论分别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创业的内在机理。
一方面,创业行为论认为,企业创业的实质是将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人为行为[24]。创业行为高度依附于人的意识与能力,是决定创业实践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正如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等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对人的特质的后天培养与引导,往往形成于人的行为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创业过程论认为,创业过程涵盖了从制订商业计划到构建企业组织的所有事件[25],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对机会的识别、资源的开发及组织的建设[26]。同时,创业过程又充满了变数,现实中的企业很难找到一套既简单又固定的流程模式。一般而言,我们只能将创业过程大体分为线性与非线性两种类型,并且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总之,行为论和过程论两种理论分别代表了创业研究的两种主要角度,两者共同诠释了企业创业的基本内涵。
2.1.2 企业创业的定义
对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并未有一致的意见,不同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按照定义的理论范畴,可以将创业的定义划分为经济学意义的创业、管理学意义的创业和社会学意义的创业三类。
1.经济学意义的创业
经济学意义的创业强调企业对于机会与资源的把握。
在机会方面,企业通过创业来发现和捕捉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加速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说,企业创业的过程就是对竞争环境中相应机会的发掘过程[27]。这一发掘新机会的过程又可进一步被细分为发现、评估、创造和利用四个环节[28]。由于发掘新的机会与创造新的价值密切关联,因而企业能否成功创业的关键被简化为能否把握机会这一实际问题。正如在经济学理论中,机会来源于局部市场的短暂不均衡现象,只有具有敏锐眼光和过人胆识的创业企业家才能在转瞬即逝的短暂不均衡的市场缝隙中把握住机会,进而成功创业。因此,创业也被视为一种受到潜在市场机会驱动的思考和行为方式[29],准确分析环境并识别机会也就成为企业成功创业的先决条件。
在资源方面,企业创业又是一种创造、利用和扩充资源的战略行为[30],并且这一战略行为会随着资源组合的不断创新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新财富。这类定义完全符合经济学中的资源基础理论,并指出了企业产出的基本影响因素——企业资源。事实上,创业战略和创业能力等都来自企业对资源的积累与利用,是依托核心资源的特殊能力的具体表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往往成为企业形成创业优势的核心资源。正是如此,企业的创业活动需要将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产生新的竞争能力,形成新的经济产出[31]。可以说,一切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就是企业资源。
2.管理学意义的创业
管理学意义的创业突出企业对于风险与创新的管理。
在管理风险方面,企业创业的过程其实是围绕风险识别、风险规避、风险承担和风险管理的冒险过程。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中,创业企业为了实现新增经济利润的创业目标,必然承担来自市场的各种不确定风险,如价格风险、交易风险、政策风险等,而创业利润恰恰来自风险回报。这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想要获得创业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必须应对好各种风险,创业过程势必会困难重重。一般来说,由于绝大部分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是不可测度的,所以企业家本人的风险管理能力往往决定了企业创业的成败。现有研究表明,成功的创业企业家往往对潜在风险具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在企业创业的每一环节恰当地应对风险。在精明的创业企业家看来,风险也并非一无是处,管理风险的过程亦是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挖掘潜在创业机会和获利可能性的博弈过程[32]。相比于期望的风险收益,承担决策后果不过是创业冒险的必然选择。可见,企业创业依赖于企业及企业家对风险的管理过程。
在管理创新方面,创业活动又被视为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积累。一般来说,创新是对资源的重新利用,是对市场的重新开发,亦是对企业行动的重新安排。不论是在企业的新创阶段还是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一旦企业通过开展创新活动实现了价值创造,即可认为企业的创业目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为此,很多企业家将创新与创业相联系,认为管理创新即是管理创业,并且强调企业要时刻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以期获得高质量的创业回报[33]。从另一种角度讲,创新又是创业的重要驱动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企业的创业过程通常都伴随着新旧交替、自我革新,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观念以及新方法等将会或多或少地得到应用。更为关键的是,创新将使企业形成具有更高生产经营效率的要素新组合。因此,创业企业及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实质上是对原有市场均衡状态的一种突破,是对旧有能力组合的重建。这类“破坏性创造”“毁灭性创造”的观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34],同时也说明了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创业的重要作用。概言之,企业创业离不开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3.社会学意义的创业
社会学意义的创业引入了企业对社会资本的利用和对社会文化的突破。
在社会资本方面,创业具有很强的“社会人”属性。由于创业活动依附于人的活动,是由创业企业家本人的思考、推理及行为组成的决策实践活动,因而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路及创业行为对企业的决策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人的创业观念、创业动机、创业渠道以及创业行动决定了其创业实践的成败,也只有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创业活动的真正引领者和践行者[35]。因此,包含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够有效解释企业创业的真实过程。同时,社会资本亦是企业实际或潜在资源的一种集合[36],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信息、技术知识和学习经验等要素。创业企业及企业家的社会资本能够为企业带来潜在的创业机会与创业资源,企业对于社会资本的管理将有效弥补企业在创业过程中的资源、能力缺陷,进而形成企业获取创业活力与初创优势的一种模式。因此,企业创业的过程也伴随着企业嵌入社会网络并改善社会资本的过程,是一种依托社会网络不断互动、不断交换、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
在社会文化方面,创业与企业所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业企业家个人的性格特质、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等,常常使得来自相同地域的创业者具有共同的创业特征[37]。同时,创业企业对于文化的认知和利用将最终影响企业创业目标的成败,即只有率先适应文化环境的企业及企业家才更容易开展有意义的创业活动。可见,创业也是企业重新调整自身文化特质的一种社会化过程。近年来,随着文化资本概念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创业企业逐渐开始重视对自身文化资本的建设与运用。作为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外的第三种企业资本,文化资本能够帮助人们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交往,并成为推动企业家参与创新创业的重要催化剂。另外,资本化的文化对企业组织的影响也非常直观,常常表现在文化能力、文化优势与文化制度三个层面[38],长期影响着企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因此,认知并发掘创业文化资本的积极价值,可以为提升创业质量探寻一种文化视角的“捷径”。
2.1.3 企业创业的理论模型
随着对创业内涵研究的深入,创业的过程逐渐被概括为一系列创业理论模型。简明、清晰的模型更加便于我们把握创业的过程与实质,同时也使得影响创业成败的各种因素能够得以更加明确地展现,因而渐渐成为当前创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创业模型亦能指导企业及企业家的创业实践,启发并指导现实中的创业活动,从而提高企业创业的成功率。就现有研究文献而言,按照创业要素的重要程度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创业模型可划分为“要素均衡发展模型”和“要素主导发展模型”两类[39]。前者以Timmons、Gartner、Sahlaman创业模型为代表,各个创业要素在功效方面同等重要,需要相互协调并均衡发展;后者以Wickham、Christian、ZahraGeorge创业模型为代表,各个要素在价值方面主次有别,某个要素居于中心位置,在创业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Timmons创业模型
美国学者Timmons(1974)在其研究中小企业创业实践的著作《新企业的创建》中,提出了著名的“Timmons'Mondel”[40](见图2-1)。在他看来,企业的创业活动依赖于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三项要素。其中,创业机会是创业的启动先导,创业团队是创业的组织平台,创业资源是创业的物质基础,三者的有效组合及其动态平衡是决定企业创业成败的关键。与此同时,考虑机会的模糊性、市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风险性及外部环境的多变性等因素,企业及企业家的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领导能力将成为影响创业成败的关键能力。另外,这一模型对创业过程中的重点也做出了解释,提出机会、团队与资源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将各自发挥出不同的重要作用。例如,对小型企业而言,在创业的前期,发现并把握创业机会将确定创业的方向;在创业的中期,组建并整合创业团队将形成创业的核心;在创业的后期,获取并积累创业资源将奠定创业的基础[41]。随着时空环境的不断变化,三项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在创业中的比重会不断调整,只有正确掌控创业模式平衡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实现创业过程的良性发展。

图2-1 Timmons创业模型
Timmons创业模型的最大特点是以机会、团队和资源构建起的核心三角关系,并强调了三种要素必须实现动态平衡。在这一简单抽象的模型背后,暗含着对创业者及其企业各项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机会时要有敏锐的眼光与灵活的思维;在面对团队时要有合格的领导与团结的成员;在面对资源时要有科学的管理与有效的利用。因此,只要坚持三者的动态性、连续性及互动性,并加强企业对创业意识、学习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创业实践就能够成功。
2.Gartner创业模型
学者Gartner(1985)在其著作《一个描述新企业创建现象的概念框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创业模型——Gartner 创业模型(见图2-2)[42]。这一模型将企业创业概括为个人、组织、环境和过程四个维度及其相互作用[43]。在这一模型中,个人是指创业者,创业者本人的创业愿望、冒险精神以及经验知识等因素是引领创业的核心;组织是指新创企业,企业的内部结构、人员安排、战略决策等也会对创业活动产生影响;环境是指创业的内外部条件,这里既包括机会、障碍等外部因素,也包含资源、能力等内部因素;过程是指创业的各个关键环节,如发现商业机会、积累核心资源、开发或引进技术,以及获取并扩大创业回报等。在Gartner等学者看来,创业的四个维度并非是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变量,它们在相互影响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活动体系。尤其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忽略任何维度的作用都会使创业的绩效大打折扣。这里的四个维度犹如企业创业的四点支撑,缺一不可。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Timmons创业模型,Gartner创业模型将机会与资源融汇于创业环境,将团队深入到了创业组织,并且将创业者个人与创业过程提升到了新的价值高度。这一系列进步使得企业的创业情形更加清晰,并且为后续研究开启了动态变化的研究视角[44]。

图2-2 Gartner创业模型
3.Sahlaman创业模型
“Sahlaman创业模型”[45]出自学者Sahlaman(1999)的著作《关于创业企业商业计划的若干思考》。这一模型同Gartner创业模型类似,同样将企业的创业活动概括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创业的人、创业机会、创业环境以及交易行为(见图2-3)。创业的人(People)是指创业活动的主体——行动者和参与者,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创业团队人员和企业外部的相关合作关系人。当然,人的要素还与人所包含的资源要素相联系,是一个具有资源与能力属性的创业人。创业机会(Opportunity)是指创业活动的客体——实现创业目标的对象,主要包含一系列需要投入创业资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活动,如技术开发、产品推广以及市场认知等。创业环境(External context)是指创业者及其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条件,既包括经济与法律政策、社会与文化氛围等宏观环境因素,又包括企业社会资本、竞争合作关系等微观环境因素。交易(Deal)行为是指创业者及其企业在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中的交换行为,如对利益、资源、信息、技术等的交换,亦可包括对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等。按照这一模型的逻辑,只有实现四个维度的配合协调,创业活动才能向着成功的方向前进。相比于Timmons创业模型与Gartner创业模型,Sahlaman创业模型更像是对两者的综合与创新。这一模型在整合各个创业要素的同时,开始试图将环境要素放到最为重要的中心位置。在Sahlaman看来,其他要素虽然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环境,但更大程度上是受制于环境要素的。从大多数创业实践的案例来看,实际情况也符合这一描述,即创业环境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创业活动的成败。另外,这一模型还对交易要素进行了强化,用“交易”替代了“过程”,突出了创业者及其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从而增加了创业的社会学内涵。

图2-3 Sahlaman创业模型
4.Wickham创业模型
创业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创业模型的演进,创业要素逐渐开始出现新的排序。学者Wickham(1998)在其著作《战略型创业》中论述了一种独特的创业模型——“Wickham创业模型”[46](见图2-4)。这一模型依旧包含四种主要创业要素: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组织以及创业资源。其中,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领导者,创业机会反映了创业活动中风险与资源的平衡,创业组织包含企业的结构、制度及文化等内容,创业资源表现为对资本、人力与技术等的利用情况。概言之,创业的过程是创业者在确认创业机会之后,将资源、组织进行有效整合,最终实现所有要素协调匹配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在继续强调四种要素需要动态关联的同时,Wickham创新地将创业者放在了整个模型的中央位置。在他看来,创业者是一切创业活动得以开展的核心,处于核心的“人”才是发现创业机会、挖掘创业资源、管理创业组织的真正主导者和行动者。对人的作用的重视,使得Wickham创业模型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它将以往机械的创业要素组合提升为了人的思维与行动,从而开启了创业模型研究的新方向。更为可贵的是,Wickham创业模型还引入了组织学习的概念,将创业组织视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创业中的组织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调整与机会、资源及环境的适应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创业的绩效。可以说,这一观点对于解释创业企业家的行为尤其贴切,体现了创业学理论与企业理论、社会学理论的结合应用。

图2-4 Wickham创业模型
5.Christian创业模型
“Christian创业模型”[47]由Christian(2001)等学者提出,认为创业活动的核心是创业者与新创事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2-5)。为此,“个人”与“事业”构成了这一模型的基本要素。按照这一模型的思路,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新事业的创立方法,二是强化新事业的管理过程,三是做好面向外部环境网络的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环境的变化,个人与新创事业会不断互动,并渐渐形成可以量化预测的创业函数,这使得企业的创业活动呈现出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管理流程。可以说,Christian创业模型是对创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又一次提炼与总结。值得一提的是,Christian创业模型与Wickham创业模型类似,都将代表创业者的“个人”视为创业活动的核心。Christian创业模型更进一步指出,人是一切创业活动的灵魂与推手,忽略人的能力与作用,任何创业事业都难以取得成功。为此,培养并开发创业者才能就成为创业工作的一项重点。然而,由于创业者的才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企业家个人的先天才能,如冒险精神、投资眼光与决策胆识等特质是不能完全通过后天培养的,所以Christian创业模型的真实效果仍然值得商榷。总之,这一模型依旧推动了创业模型研究的进展,例如对时间与流程的引入等做法使得创业模型更容易被企业所理解与掌握。

图2-5 Christian创业模型
6.Zahra-George创业模型
随着创业理论模型研究的丰富与深入,Zahra和George(2002)在其著作《国际创业:研究现状与将来方向》及其后续论文中,基于之前经典创业模型提出了新的Zahra-George创业模型[48](见图2-6)。这一模型的特点是,它以国际创业为研究的核心,向前分析影响国际创业的主要因素,向后论证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进而构建起一个以国际化为导向的创业企业操作流程体系。针对影响国际创业的三大要素,Zahra等认为环境、组织与战略最为重要。其中,环境包含竞争压力、成长机会、国家文化等内容,对其他模型中的机会与环境要素进行了综合;组织包括高层管理团队特征、企业资源、企业变量等内容,对其他模型中的创业者、团队与组织要素进行了整合;战略包含各种战略与能力等内容,对其他模型中的战略要素进行了融合。三种要素互相影响,需要创业者从国际创业的程度、速度和范围三个维度进行充分的协调与控制。创业的成败也将最终反映在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上。总体来说,Zahra-George创业模型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综合性,它将企业的创业问题、国际化问题及成长问题相互联系,代表了创业模型新的研究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际创业模型的代表,ZahraGeorge创业模型对于研究小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图2-6 Zahra-George创业模型
2.1.4 简短的评述
通过对企业创业的内涵、定义及理论模型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三项基本观点:第一,企业创业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成败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第二,企业创业是一项学科交叉的综合现象,对于创业的研究有必要综合运用来自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多种方法与观点;第三,企业创业是一项灵活多变的实践活动,现实中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创业模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创业路径与具体模式。以上三点将有助于我们展开新的企业创业问题研究,特别是对于新创企业而言,由于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战略形势与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和制度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众多因素会对创业的成败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对外向型中小微企业国际创业的研究,势必要充分考虑创业的复杂性、综合性和灵活性,在结合企业自身特征与环境变化趋势的同时,从人的角度展开更为贴近现实的创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