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货币的兴衰:对人民币的历史启示
人民币的崛起标志着全球货币体系的一次根本性转型。事实上,人民币的国际化既是这个历史性变迁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国际货币的关键衡量标准是大规模的国际使用,如用作交易结算、外汇交易、大宗商品以及其他商品的计价、金融产品估价、价值储藏和作为外汇储备等等。人民币目前已经满足了这些条件,所以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货币。
然而,从真正的全球标准来看,一种全球性的货币必须是所有货币中用于上述用途的最为重要的货币之一。因此,虽然人民币已经朝着这个方向快速发展,但它仍旧称不上是一种全球性的货币。
关于人民币崛起的热门探讨通常集中于这样一个问题,即人民币是否能够挑战甚至取代美元继而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如果可以,又在何时能够实现。诚如前文所言,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像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重要。相比之下,人民币崛起为一种贸易结算货币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但是它对世界经济的实际运转却举足轻重,而且这种影响正在不断发酵。我们的研究表明,在未来数十年内,除非发生一场可以改变整个游戏规则的金融危机,否则人民币不太可能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本书第8章将对这个预测作具体的阐述。(当然,就像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提醒我们的一样,类似的事件确实也有可能发生。)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相比于美联储,当前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双边货币互换规模更大。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样的安排补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储备货币在危机管理中的传统角色。
相当重要的是,人民币的崛起是全球货币体系转型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美元毋庸置疑仍是占主导地位的全球性货币,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货币领导力已经开始逐渐减弱。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日益加深的鸿沟引发了大量不满,同时从较小的方面来说——使用美元存在大量的风险,这些都鼓励了美元替代品的发展,而这种替代品的发展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领导的。
国际货币体系的转型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新的全球危机可能会加速这一进程。同时,不管是出于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如果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轮快速改革最终夭折,国际货币体系转型的进程可能动摇甚至失败。无论如何,如果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全球货币体系显然会发生一场重大的重组。
还记得一个世纪以前乔治·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在《理性生活》一书中所说,“那些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因此,我们要对历史上全球货币体系历次转型中的重要教训进行回顾。我们在下面列举了最重要的六个结论性观点。之后,我们会更为详细地去对其历史经验进行考察(我们将在第3章的经济转型中对第四点进行详细阐述,因而本章对第四点不再赘述)。
全球货币体系的转型可能是高度破坏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这意味着主要大国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审慎管理刻不容缓。但就像第五点所指出的那样,对现有规则的一些破坏有时也是必要的。
一种过去相对无关紧要的货币,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突然扮演全球经济主导货币的角色。
一种货币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称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
- 第一,在离岸市场上拥有巨大需求;
- 第二,货币发行国政府在全球和国内制度层面对其给予有力的支持。
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在第3章中对这一点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战略(试点运行,审慎评估,不断调试并进行推广)正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由于既有体系存在强大的路径依赖,所以我们往往需要一个破坏性的事件来促成重大的改变,就像全球金融危机促成了人民币的国际化。但是,除非有一个巨大冲击决定性地破坏了公众对于美国所领导的制度与机构的信任,否则在未来数十年内,美元作为主导货币的地位仍将延续。
国际货币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发展离岸市场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于其所发行货币的掌控,流动性波动的风险会增加。离岸市场可以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期迅速扩张,也可以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期迅速收缩。由于离岸人民币史无前例,人民币国际化所带来的后果也尚未全部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