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我国传统型农村金融机构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与趋势
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含义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正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商业性金融机构,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的主要形式是民间借贷,具体组织形式有合会、钱庄等。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首先在于通过政策性的融资渠道来合理安排和分配农林牧副渔业的一个贷款比例,按照农业区规划,对各种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进行投资,调整农业产业布局,有选择地进行开发性投资。其次,实行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乡镇小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那些已经形成优势项目的龙头企业以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企业提供重点资金支持,促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提升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更大贡献。同时,发挥其融通资金的作用,使资金从充裕的部门流向短缺的部门,提高资金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
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发展对象,相关政策也一直向其倾斜。在短短的数十年间,我国农村经历了一系列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金融方面的体制改革也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国家政策和方针的指引下,许多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涌现出来,农村金融市场也走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在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不断增加,符合农村地区需求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多,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都有较大提高,农民和小微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辅助,以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为补充。这种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从总体上看是较合理的,但各类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产权关系、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贷款总体水平偏低
近年来,由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各个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不断增加。根据《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全部农村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为19.4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3.2%,较2007年年末增长了285.8%;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6.4%;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3.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4.0%;全口径涉农贷款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28.1%。虽然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不断增长,但从总体水平来看,我国各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发放水平仍然偏低,并且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严重不足,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
在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所有权不能转让,耕地、宅基地、自耕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农村居民住房想要变现也相当困难,这就容易导致农户在贷款的时候难以提供合格有效的抵押担保物品。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信用担保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需要在担保方式和担保物品方面进行大量创新,提供各种适合农村需要的担保物品,为农户贷款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渠道。另外,在担保抵押方面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比如荷兰等国采取政府财政出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总之,在目前国内抵押担保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模式,可以加快我国农村信贷抵押担保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信贷投入不足,相关配套和扶持政策不到位
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服务的范围过于窄小,传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的范围有待扩大,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金融支农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金融服务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与金融相关的其他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影响了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四)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然较高
央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为1.7%,其中农业银行为2.0%;中资中型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为1.2%,其中农业发展银行为0.6%;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不良率为4.5%。全部金融机构2014年年末涉农不良贷款余额为5650亿元,同比增长19.2%;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中资中型及小型银行涉农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7.7%、45.4%,48.1%(见表3-1)。农村地区由于信用体系不健全,不良贷款率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表3-1 2014年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

(五)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尚未解决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针对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进行了多次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农信社产权主体不明、治理结构虚设、所有权主体缺位等。而且现在大多数省份实行的是让省级联社对农信社进行统一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又导致部分农信社省级联社与县联社的权责关系不明确,管理过多又会造成体制僵化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很难使农信社发挥其支持新农村建设和支撑农村经济向前发展的作用。
农村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配置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新时期,农民要想脱贫致富,仅有政策的扶持是不够的,还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继续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更好地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的对策和解决方式有以下几点:
首先,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水平,提高办理各种业务的效率,大力发展新业务,突破传统业务的局限,培育更多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要打破一些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竞争观念,通过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不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逐步提高自身的盈利水平。
其次,要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就是商业性金融供给力度不足,供给的资金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政策性金融在这方面加大供给和扶持力度。同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在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过程中,通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规范开展信用互助,提供最直接、最基础的服务,解决了很多农户生产经营融资难的问题。
再次,要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精确职能定位。多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农村本身条件的复杂性,很多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效依然不足,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地去发现自身的问题,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不断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时期,“三农”问题已经摆在了很突出的位置,农村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为专业户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只有在农村经济整体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实现更好的盈利水平。
最后,要不断开发和创新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取得了较快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农村金融产品缺位、不丰富等问题,一方面导致农户的实际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探索、开发和创新适合农村地区需求的产品,去适应和满足农民和农村的现实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建立一个创新制度体系,为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依托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关键还在于以制度来保障创新,以技术来推动创新,让创新成果从农村中来,回到农村中去,服务“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