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
摘要:当代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十分复杂,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入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涵的完整阐述;妇女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取得进展;男女平等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妇女解放与发展成就显著。
关键词: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并在实践中由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逐步发展的理论体系,自产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改变了世界上众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就与中国的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开始了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争取妇女解放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妇女运动的具体任务,使妇女解放事业与革命的发展同步前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指导妇女运动的理论在中国得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十分复杂,其中有的是历史的积淀,有的则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去研究、解释这些妇女问题十分迫切;二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传入对人们的思想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涵的完整阐述;妇女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取得进展;
男女平等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妇女解放与发展成就显著。
一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在妇女问题上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给路德维希·库格罗的信》,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书信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考察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发展的趋势,为无产阶级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论证,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还涉及法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而妇女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作为历史上形成的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地位,在任何社会历史研究中几乎都是不能回避的。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妇女问题。应该说,妇女理论本身就寓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寓于 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之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人类学方面,在起源问题上考察妇女问题、确认妇女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特点的,在论述无产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目标时,包括对妇女的关注,他们是在探讨人类解放的这一历史课题中,将妇 女解放作为人类解放的一部分来论述的。
在中国,20世纪初出现了一些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试图用这种新的观念和方法观察妇女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解决妇女问题的思想武器在中国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开始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化和具体。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被称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第一次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宏观把握,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产生的主要标志。毛泽东指出,中国妇女除了与男子一样,受政权、族权、神权“上述三种权力的支配以外,还受男子的支配(夫权)”。而这四种权力之中,政权是其他三权的支柱。所以,首先要进行政治斗争,随即开始经济斗争,至于“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2]。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争取妇女解放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把妇女解放作为革命的一部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出妇女运动的具体任务,使妇女解放事业与革命的发展同步前进。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指导妇女运动的理论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马克思关于“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的论断,极大推动了中国妇女的解放,千百万 妇女走出家门,投身于国家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妇女解放运动指导思想的认识,也发生过一些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妇女 解放理论的问题上。[3]
当时,由于东欧剧变,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妇女组织纷纷解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陷于低谷。西方有的学者曾断言,历史已经终结,人类社会将永远定格在资本主义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至关重要。为此,1990年,江泽民在庆祝三八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了新的概括,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 五个方面:
妇女被压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男女不平等的根源,随着私有制的废除和公有制的建立,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就会逐步解决;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妇女在某种社会所处的地位,反映了这一社会的文明程度;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男女平等的实现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程度的制约,因此要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等等。
二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妇女理论研究,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逐步深入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前的妇女理论研究基本属于起步阶段,对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阐述、宣传、教育得多,研究得少,关于党和国家维护妇女权益的路线、方针、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妇女权利方面具有优越性问题的宣传、教育是成果的主要部分,“文化大革命”,基本上只有教条化、极端化的宣传了。
妇女理论研究的高潮是在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研究不仅具有突破性而且影响广泛,并对国家的重要决策产生了影响。当时针对“妇女回家去”的就业问题大讨论,针对“生育价值补偿”的讨论研究,关于是否保证一定数量的妇女干部参政问题,关于男女平等退休的可行性讨论等等,都带来了重大突破。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讨论对妇女理 论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于西方妇女理论介绍、研究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创新。吸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成分,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大量传入,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妇 女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吸收了前人的优秀思想成果,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如何对待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态度上,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妇女解放理论与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当然,无论是理论观点还是研究方法,两者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及其历史演变,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途径和目标。而西方女性主义是借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方法,因此,在西方社会出现过多少种社会思潮,也就伴随着产生过多少种女性主义理论,理论渊源上的多元化,致使西方女性主义复杂纷呈。但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基本共同点,即两者都是以妇女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关注妇女问题、探讨妇女解放的条件、目的,都是为妇女解放服务,致使两者之间又互相渗透 。
其实,这种渗透首先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上看出,西方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许多观点都加以接受和吸收。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妇女运动第二次浪潮之中的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与女性主义的性别分析结合起来,才能探讨妇女受压迫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
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性因素,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使其成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一个思想资源。应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一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譬如,对于男女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本质根源,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私有制不能完全解释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根源,她们还从文化、生理、种族等其他方面加以分析,而这样的探讨无疑正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所缺乏的方面。
在家务劳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认为,家务劳动在古代氏族公社时期属于社会劳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产生了家庭和私有制,家务劳动就变成了妇女在家庭内的工作。从历史和现实看,女性始终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而这些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的劳动却得不到分配上应有的回报,从而抹杀了家务劳动的贡献。一旦社会就业出现某些问题,就有人提出“妇女回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家务劳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西方女性主义对家务劳动给予了新的评价,认为家务劳动具有社会性质,而肯定家务劳动的价值,就等于为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和为男女平分家务劳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苏珊、奥金在《正义、性与家庭》(1989)中,把罗尔斯的正义论应用到家庭或私人领域之中,认为:“为公共领域制定的正义原则应该在家庭内部同样起作用。换句话说,像照料、抚养孩子一类的劳动应该由男女共同平等分担 。”[4]
关于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具有两个方面,即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的繁衍,并认为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再生产有不可分割性,其中物质生产起决定性作用。女性主义理论在分析再生产的性质、作用、意义后,提出妇女所进行的这种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的结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一种补充。另外,马克思主义对妇女问题主要是从宏观上论述的,而西方女性主义的一些具体研究则正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社会性别”(Gender)已经为我国学界所经常使用。社会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范畴,“社会性别”对我们的妇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以外,西方女性主义运用的诸如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学、人类结构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也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发展研究具有借鉴意 义。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妇女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妇女解放的标志、程度、道路、条件、男女不平等的根源与实质等问题,学术界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丰硕的成果。尤其是,提出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体系的问题。彭珮云在中国妇女50年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妇女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体系,还不能系统地分析和深刻地回答当代中国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性质、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能否坚持这个原则,决定着妇女基本理论建设的方向和水平”,“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科学。它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我们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善于吸取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和理论”[5]。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理论体系,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男女不平等阻碍了女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而妇女问题的核心就是男女平等问题,即女性是否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是否享有平等的权利、机会与责任。[6]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先后被写入了《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是,法律平等并不等于实际生活中的平等。“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提出,既是针对我国男女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的客观现实,同时也是国内外 各方面力量推动的结果。
可以看到,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为推进男女平等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世界妇女大会就是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政府间的世界性大会,继1975年、1980年、1985年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近4万人云集北京,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代表和非政府组织论坛的代表。大会确认了维也纳大会提出的“妇女权利就是人权”,第一次提出了“让性别意识进入决策主流”的观点,由此推动了一批经济发达程度各异的国家成立专门处理妇女事务的政府机构,制定有关政策和计划并开展工作,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给未来妇女解放制定了实现目标,并要求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对此做 出承诺,使得这一目标化为全球所有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自觉行动。
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欢迎仪式上,江泽民向全世界宣布:“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全新提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关于如何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不仅有助于引起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实现男女平等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而且有益于引导、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妇女工作放到国家战略全局 中去思考,并为实现男女平等做出新的努力。
当代中国,虽然公开反对男女平等的人并不多,但在实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歧视女性的现象还很严重。“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妇女发展的基本状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我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程度已经很高了,应该满足了;一些人则认为妇女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甚至某些社会丑恶现象又死灰复燃,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之改革开放前倒退了。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看不到已经取得的成就,就容易悲观失望,丧失前进的信心;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就会盲目乐观,也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7]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妇女的解放和发展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在新的国际国内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下,有的是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矛盾,有的是历史问题,有的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城镇女性就业和劳动权利受损的问题,在不同的就业领域内和工作岗位以及就业后的不同阶段中,对于女性的歧视也是不同的,较为突出的表现为女学生就业问题、女工下岗问题、退休年龄男女不平等问题等。在农村,近年来,农村妇女的失地和土地收益问题突出,与土地和集体资源的分配的权利,也失去了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经济收益的权利。此外,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程度偏低,与一些国家相比出现一些问题。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另外,在绝大多数家庭中,女性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72.7%的已婚者认为,与丈夫相比,妻子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被访者反映,目前3岁以下孩子基本由家庭承担照顾责任,其中,母亲承担日间主要照顾责任的比例为63.2%。而女性的生育价值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总体上说,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亟待改善,在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夸大女性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美女经济”盛行,以现代时尚为名鼓励妇女适闲消费甚至靠男性供养,把女性当作商业的卖点和男性成功的标志。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过去一些受到抨击的东西现在又死灰复燃,一些消费娱乐场所的报刊电视节目也起到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区歧视、侮辱、残害妇女的现象仍存在。其中生女孩的母亲受虐待的事情屡屡发生,妇女儿童是家庭暴力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包办婚姻仍然存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长期存在,嫖娼卖淫有增无减等。我国妇女发展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去研究、解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严肃而迫切的现 实课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早期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无产阶级的悲惨在那个时代是极为显著的。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今中国的现实包括妇女问题与那个时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的一些新的妇女问题。我们所说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不是僵化地一条一条对照原著,而是坚持其基本立场和方法,把握其精神实质。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8]可以说,160多年来,由于时代变迁、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某些具体观点和结论虽有变化和更新,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也不会过时。
[1] 康沛竹,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3] 《改革开放以来妇女解放基本理论观点综述》,《妇女研究论从》2002年第9期。
[4] 〔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5] 《中国妇女报》1999年12月8日。
[6] 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7] 彭珮云:《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促进妇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妇女研究论从》2003年第9期。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