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组织声誉管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社会组织,在西方国家又称为“非营利组织”,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公益活动的社会性组织。近几年,随着非营利事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组织在我国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并承载着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然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组织在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声誉和信任危机。例如,2011年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中国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等,极大地动摇了社会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一个为表达与实现民意而自发形成、具有志愿精神和草根代表特质的平台,社会组织往往比政府部门和营利性企业被寄予更高的声誉期望。同时,对于以公益促进为导向的社会组织而言,作为一种战略性优势和无形资产,声誉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因此,社会组织有必要加强对声誉这种组织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强声誉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事务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声誉,是组织给予组织内外成员的综合印象和组织的整体性无形资产。目前,学界关于企业声誉的研究较多,而对社会组织声誉的研究则较少,相关研究多关注社会组织公信力、影响力等。为此,笔者写了这一本专门针对社会组织声誉管理的书,以期弥补学界研究的不足,并给社会组织声誉建设实践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在体系安排上,本书由通用篇、策略篇和专类篇三大篇共十章组成,体现出三大特点:第一,通过通用篇,对社会组织声誉管理的相关知识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第二,通过策略篇,较好地总结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声誉管理的主要方式与策略,如黑名单制度、品牌管理等,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前瞻性;第三,通过专类篇,即基于相关实证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以及国外非营利组织展开声誉管理的相关研究,使社会组织声誉管理研究更为具体,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并有助于增强内容的可读性。总体上,本书是一本社会组织声誉管理理论与实践有机平衡的学术著作,既可供科研人员研究参考,也可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政府主管领导学习与阅读,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社会组织课程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得到了以下一些同学的帮助:于晓乐(第三章)、熊紫媛(第四章第一节、第五章第三节)、顾丽娟(第五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第六章)、沈梁燕(第七章、第十章第二节)、桂存慧(第八章)、李源媛(第九章),在此对她们的辛劳与付出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是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尤其是朱彦编辑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了不少切实的帮助和建议,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本书的顺利完成与笔者所在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领导为笔者进行科研活动所创造的良好条件是分不开的。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对这些指导、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和能力有限,以及撰写和出版时间仓促,难免有不足、偏颇之处,诚望得到同行专家、诸者的批评指正。

张冉
2017年2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