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游戏,父母怎么办?:别让游戏毁了孩子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与老人合作带孩子1

“小丹啊,你说我该怎么办啊?难道我要眼看着儿子被耽误了吗?”

文文的妈妈小喻一边给闺蜜小丹打电话诉苦,一边默默地擦去眼角流下的泪,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给小丹打电话哭诉了。有一次在工作期间,小喻想到在家里跟婆婆相处时自己委屈的情况,一阵强烈的胃痛袭来,差点晕倒在地。了解了小喻情绪总是处于低谷的情况后,闺蜜小丹强烈推荐她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我就是害怕孩子被爷爷奶奶给带坏了,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觉得我根本不是一个好妈妈。儿子都快2岁了,邻居家同龄的小姑娘什么都会说了,他却只会基本的嗯嗯啊啊。别人家的爷爷奶奶每天带着孩子在小区里跟小朋友们玩,我们家的爷爷奶奶就喜欢带着孩子看电视,玩iPad!我在网上查到孩子如果2岁还不会说话,很有可能是语言发育迟缓,还有人说可能是智障……因为我平时工作忙,儿子跟爷爷奶奶更亲,我提的要求,他都会用爷爷奶奶当挡箭牌了。我把儿子养成这样,简直太失败了……”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喻的处境,我请她介绍了一下生活背景。

“我与老公是自由恋爱,我家里开始不太支持,觉得他从农村走出来,很多家庭观念可能与我们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一样,将来因为观念不同,婆媳关系肯定不好处……后来父母亲看我俩确实感情好,也不忍心让我伤心,这才同意我们结婚……”

“结婚之后我们本来想要先工作几年,各方面都有保障之后再要孩子。可是公公婆婆很着急要抱孙子,我刚结婚,还没有准备好要当妈妈,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我们公司竞争非常激烈,我本来很有优势晋升,却不得不调整发展路线……”

因为小喻的困扰在于教养孩子方面,所以我请她多讲一些这方面的信息。

“孩子一出生,公公婆婆就过来帮忙带孩子了,跟孙子亲的要命,搞得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帮他们生孩子的代孕工具……公公婆婆来了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得听他们的,孩子不能穿纸尿裤,一定要用尿布,勤把尿,要早早添加奶粉,明明不冷却给孩子穿很厚的衣服……这些我都能忍,现在,孩子每天只是看电视玩iPad,眼看着性格和能力发展都出了问题,可怎么能行啊!”

妻子和公婆的意见不同,丈夫的态度很重要,所以我也询问了文文爸爸的做法。

“吃穿上的事情,都跟我所了解到的现代医学建议不相符,每次我想提意见的时候,老公若心情好,就会耐心劝我,爸妈真的不容易,你就让他们按自己的思路带吧,孩子能吃饱穿暖不生病就好了,你也好安心工作。若是赶上他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直接指责我不懂事,不理解老人,得了便宜还不卖乖。可孩子现在就开始天天玩iPad,将来游戏成瘾了怎么办?为了理解他们,我要把自己和孩子都赔上吗?”

爷爷奶奶总是用看电视或玩iPad的方式带文文,文文也表现出了对电视、电子游戏的极大兴趣,小喻十分担心孩子面临成瘾风险,甚至给心智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儿子近2岁,语言发展与同龄儿童有较大差距,网络上有很多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言论,更加重了小喻的焦虑。她的这些担心与不满却因为害怕影响与公婆和老公的关系而不敢表达,这种委屈让她心情忧郁,胃病久治不愈。

实际上,在后续的谈话中澄清了很多的误解,如小喻提到的“总是”看电视、玩iPad,但具体了解后,爷爷奶奶只是在文文过分活泼的时候,用电视和游戏去安抚他,每天加起来的时间也没有超过2个小时。除了在语言发展方面表现比较差,文文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并没有什么异常。原来,小喻和老公跟孩子讲的是普通话,爷爷奶奶跟孩子讲的是家乡的方言,姥姥姥爷也常跟孩子打电话,说的又是另一种方言。同时,小喻为了给孩子学外语做准备,在音乐播放器里下载了很多英文歌曲。在过于复杂的语言环境下,文文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整合和决定如何开口,说话自然会晚很多,但只要一开始说,就会很快跟上来的。所以,从更深的心理机制上来看,游戏成瘾的担心只是最容易被小喻觉察到并且前来求助的因素而已。

文文的出生,是小喻未经充分准备的结果,既影响了小喻的职业生涯发展,又让其面临与老人共同生活的挑战。多种生活事件不断地累加,遭遇者的再适应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整体免疫功能会不断降低,极易患病。这些被迫进行的适应,在很大程度上挑战着小喻对自主性的需求。

因为社会角色承担的期待不同,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女性所承担的压力往往大于男性,也更容易因为教养孩子的问题与老人产生分歧与矛盾。这其实也是婆媳矛盾高发,但女婿和丈母娘冲突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小喻恋爱阶段便在父母的提醒下开始害怕婆媳关系,本身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极易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心理效应,把害怕的场景变成现实。加上丈夫过度支持把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父母,缺少了对妻子的支持,很容易让小喻陷入更深的无助当中。婆媳冲突的一个重要心理基础是为了争夺对丈夫的爱,婆婆要证明儿子仍是自己的心头肉,媳妇要证明自己在老公心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在很多家庭中,争夺老公的“战争”会转变为争夺孩子的认同感。小喻在两场“战争”中都有失利的迹象,工作中的成绩又不足以给她充分的支持,因此,自我价值感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导致抑郁状态的产生。

家长应该怎么做?

父母双方尽量在同时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再要孩子,自主决定生育时间和生育数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权力,也避免了在生育期间再增加不必要的生活调整,以免叠加心理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不论孩子在哪一方面表现出了与同龄孩子的差异,都要充分考虑是自然的个体差异,还是病态性不足导致差异的发生。家长不要单纯凭借网络搜索或网上求助就给孩子下定论。像小喻仅凭孩子说话晚,就担心孩子智力问题,其实是有些过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比如统一用一种语言跟孩子沟通,多与孩子用语言互动,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与老人的相处要有合理的期待,既不理想化地期待对方的父母可以完全像对待亲生子女一样对待自己,也不要过度夸大双方的矛盾。两代人必定会因观念和生活习惯的不同有所分歧,在共同目标之下,相互适应与妥协是更好的方式。作为亲生子女的一方,要在关系维系中更为主动地参与和沟通,除了多主动表达感谢之外,还要担负唱“黑脸”的责任,提出建议和要求,另一方则多唱“红脸”,多表达积极情绪。

父母要充分理解老人带孩子时为了不愿意受责怪、不愿孩子受意外伤害的心情,理解他们愿意省心省力地用电视、游戏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行为。毕竟陪孩子玩一整天是很辛苦的,老人也需要休息和调整。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购买一些孩子喜欢又安全的高级玩具,给老人提供更多的工具和便利。

在比较强烈的情绪氛围下,人们容易有过度推断的倾向。就像小喻会觉得公婆“总是”在让孩子玩游戏,此时,把冲突事件具体化,有助于恢复理智情绪。就像澄清后,小喻意识到这个“总是”其实并没有超过2个小时,情绪就相对平稳了。

要有意识地平衡工作与为人父母的角色,父母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多参与带孩子,也有助于孩子心理安全感的建立。下班回家后多与孩子积极互动,不把工作带回家中,也能够有效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

Tips:

适合0~3岁的孩子玩的电子游戏

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处于感知运动的发展阶段,婴幼儿通过感觉和运动能力来认识和理解社会和自然界的意义。这个时期是感觉运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适合0~3岁孩子的电子游戏是可以提供丰富感官刺激,并要求玩家通过各种动作来参与的游戏。

•传统的拨浪鼓、铃铛等通过摇动或声音引起孩子注意力,吸引孩子伸手去抓握,并最终学会自己摇动玩具从而理解各种运动含义的玩具。

•通过电子设备释放声音或视觉刺激,吸引孩子注意力,并需要孩子运用身体动作来操作和控制的新型电子游戏。

Tips:

适合0~3岁孩子的亲子活动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年龄段婴幼儿面对的心理社会性危机是信任与不信任。对于婴儿来说信任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也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的需要将会得到满足以及自己是有价值的经验。在信任框架下,婴儿不仅形成了对生活中主要人物是可信和不可信的评价,而且也获得了对自己的价值和可信度的认识。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基本信任会扩展到自己面对人生挑战时的乐观态度上,成为一种综合能力,帮助孩子在不确定的情境中综合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充分自信地追求目标。所以适合该阶段孩子的亲子活动如下所述。

•有助于建立亲子间亲密关系的活动。这需要父母给予婴儿一致、恰当和连贯的反应,包括在喂养、睡眠、陪伴、玩耍等活动中均保持对婴儿需要的一致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