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提升新时代青年问题认识水平,增强辅导员解决问题工作能力
——关于《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感想

冯刚[1]

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是新时代得以呈现的基础背景和深层动因。互联网的深度扩张,不仅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网络经济、数字产业等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制度、观念和价值的变迁。互联网已经成为文化生产、艺术传播和观念创新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在推动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在改造和繁荣时代文化,改变和塑造当代青年。时下青年热衷的网络文化、网络社交的流行和迭变更是其中的生动写照。因此可以说,新时代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新时代,同时也是互联网的新时代。

面对这一社会治理的重大命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并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十九大后进一步组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2018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历史高度和战略视野,科学定位信息革命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第三次革命,再次强调我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准确分析指出,当前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与巨大风险挑战并存,要求全党高度重视网信工作,及时发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强化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就应全面辩证地认识互联网对于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的颠覆性与革命性影响。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阵地,抓不好网络育人这项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就要大打折扣,甚至不得要领。着眼于此,2017年年底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网络育人成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方面,被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领域和基本内容。

作为网络育人的工作对象,青年群体是最活跃的社会群体,是变革的、趋新的,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化现象又与青年特征本质相通。网络文化现象变动不居,具有复杂、多元、多变的特点,近年来不断涌现的网络文化热点,如短视频社交、青年圈层文化等,其中不乏颠覆性的文化变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革命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充分研究、分析和理解这些网络文化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青年、认清世界、紧扣时代。

辅导员作为高校网络育人队伍的重要力量,只有成为青年之友、时代之友和世界之友,才可能在实践中团结青年、服务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对互联网与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进行透彻把握,深刻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成长的本质性联系,进而提升对新时代青年问题的认识水平,提高解决新时代新问题的工作能力,通过育人心而得英才,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蒋广学等同志撰写的《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一书揭示了网络发展与青年成长的本质性和规律性联系,以网络新青年培育为脉络,串起了新时代、中国梦与网络社会、全环境育人等诸多重要概念,对于新时代青年成长路径与历史定位进行了探索和校准,进一步明确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具有很强理论性和操作性的思考样本与实践蓝图。本书与《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一起,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构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体系和知识体系,值得全国高校的辅导员同志认真研读、深刻理解,并与工作实践结合,努力解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难点、要点和痛点问题,从而积极回应了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紧扣教育部系统规划,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当前,网络育人工作仍处于一个不断求索的阶段,期待北京大学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开展更多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为全国思政工作同仁学习交流提供更多更好的理念与成果。

[1]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原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