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沸点(第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年轻是个宝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熬过这场危机的拓跋珪,终于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他联合后燕军队亲征刘显,并取得大胜,迫使刘显投奔了西燕的慕容永。

拓跋珪从此改头换面,像打了鸡血一样,先是大破库莫奚部,接着征服了曾经臣服但后来又反叛的高车部,然后又痛击匈奴铁弗部,当年正是这个部落作为前秦大军的“带路党”,将拓跋部建立的“代国”灭掉,所以两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拓跋珪攻克铁弗部的都城代来城(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擒获刘卫辰的儿子刘直力鞮,刘卫辰在出逃路上被部下杀死。

拓跋珪将新仇旧恨一并了结,他下令将刘卫辰宗族同党全部诛杀,一夜间五千多颗人头落地,这还不解恨,他让人将这些尸首全部丢进黄河喂鱼,使得本来有些混浊的河水被血染得鲜红。

刘卫辰儿子中唯一逃脱的是一位叫作“刘勃勃”的,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些陌生,但后来他改名“赫连勃勃”,在历史上却相当有名,此人在乱世中建立大夏国,当然这是后话了。

拓跋珪平灭铁弗部,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此战后黄河以南诸部都向北魏投降,当年环视自己的那些“群狼”,如今一个个被拓跋珪击败,从登国元年(386年)复国开始,拓跋珪用了五年的时间,带领着一个当初谁都可以欺负的小国崛起,成为北方实力很强大的政权之一。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后燕的帮忙,拓跋部自从傍上这个“大款”,命运便完全改观。因此,拓跋珪对后燕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双方常有使者往来,关系好得不得了。

但一切都在起变化。

慕容垂对拓跋珪这个崭露头角的“新星”开始另眼相看。通常情况下,引起领导重视是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这个领导想重用提携你,如果这个领导非常担心下属超过自己,那这种“重视”就显得非常危险,而且越是重视,越是可怕。

“修昔底德陷阱”说的就是这回事儿,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换句话说,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挑战,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后燕和北魏不可避免地掉进这个陷阱,后燕最大的竞争优势,却也是它最大的短板,那便是这个王朝的大当家——“慕容垂”。

这位六十岁才登上皇位的后燕开国皇帝,堪称励志老人,他雄才大略,也确实能打,是这个空前大乱世中当之无愧的“一代战神”,只要慕容垂一息尚存,拓跋珪就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他太老了。

拓跋珪复国时只有十六岁,这个时候慕容垂已经六十一岁了,两人完全属于爷孙辈。北魏全面崛起时,拓跋珪也才二十一岁,精力充沛,心气十足。而慕容垂已经六十六岁,年逾古稀,垂垂老矣,这在当时绝对属于高龄,因为十六国时期的豪杰枭雄们,大多没有活过六十岁的。

如何对付这位爷爷辈的豪杰,拓跋珪想到了一个字——“拖”,自己打不过慕容垂,但一定能拖死他,毕竟四十五岁的年龄差距摆在那里,每过一天,拓跋珪就成熟一分,而慕容垂则向死神又迈进了一步。

两国的关系由此变得微妙起来。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拓跋珪觉得“拖”的策略无比正确。拓跋珪派自己的堂弟拓跋仪出使后燕,慕容垂亲自接见了他。

拓跋仪回国后对拓跋珪表示,燕国皇帝年老,太子暗弱,范阳王慕容德又很自负,只要慕容垂一死,燕国必有内乱,到时候天下自然是我们的,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候。既然如此,拓跋珪下定决心韬光养晦,暂不出头,等待时机。

不过,他能等,慕容垂却无法等下去了。

双方的矛盾在登国六年(391年)七月公开化,拓跋珪让自己弟弟拓跋觚出使后燕,当时慕容垂不在都城中山,主持朝政的太子慕容宝将拓跋觚扣了下来,要求拓跋珪送良马来换。

慕容宝大概认为,没有后燕的帮助,北魏早已灰飞烟灭,索要一些马匹实在不算过分,况且北魏地处草原,并不缺少良马。他内心一直把拓跋珪当作一个“马仔”,“主子”想要什么,“马仔”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慕容垂后来得知此事,并没有责备慕容宝搞坏燕魏关系,他心里或许还为两国的交恶而暗喜,慕容垂隐隐感觉,燕魏之间终有一天会撕破脸皮,既然如此,早些撕破似乎更好,毕竟自己年岁已大,最好能在生前解决这个问题。

拓跋珪对此什么态度呢?本来他甘心当老二,但老大却不同意,既然如此,拓跋珪也就不愿继续认怂,他决定接受慕容垂的挑战,一方面公开拒绝索取良马的要求,强烈呼吁无条件释放拓跋觚;另一方面为了自保,拓跋珪转而联合西燕来对抗后燕。

不过,慕容垂并没有对北魏立即动手,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的他,还有比收拾拓跋珪更重要的事情,那便是平灭西燕。

慕容垂如此看重这个同样由慕容部建立的政权,除了报仇外,主要是因为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那便是两个燕国谁到底是正统所在,慕容垂决心在自己生前解决这个问题,绝对不允许再搞“两个燕国”。同时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便是恢复前燕的疆域,要实现这个梦想,也必须要搬掉“西燕”这座大山。

出人意料的是,与以往不同,慕容垂的想法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对,他们认为连年征战,兵马疲惫,急待休整。只有范阳王慕容德站出来,对慕容垂的决定表示坚决支持,慕容垂觉得其他人大局意识太差,缺乏长远眼光,他笑着说:“吾计决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不复留逆贼以累子孙也!”就是说:“我意已决,我虽然年老,但拍拍口袋,觉得我囊中那点智谋还足以对付此贼,决不能将他留下来祸害后世子孙!”

决心难下,实施起来更难。因为两个燕国之间横亘着太行山脉,中间有八条咽喉通道可以通行,史称太行八陉,分别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依靠西燕的兵力,不可能在每个关卡都设重兵把守,慕容永心里的想法就是:“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让他们在哪里灭亡。”

但是“敌人”会从哪里进攻呢?慕容永最纠结之处就在这里,特别是面对“老狐狸”级别的慕容垂,然而形势逼迫他必须要做出判断,这就像一道致命的谜语,猜中了谜底可以保全社稷,猜错了则很可能国灭身亡。

八陉中离后燕最近的是滏口陉,慕容永认为后燕大军最有可能从这里进攻,从探子侦察的情况看,似乎也印证了他的判断,因为在滏口陉发现了后燕军队的身影。

慕容垂此时在干什么呢?他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大造声势,在司州、冀州、青州、兖州大肆征兵,这让慕容永更感惶恐,他下决心在滏口陉设下重兵,为了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他将粮草辎重集中存放在离滏口陉不远的台壁(今山西黎城),派自己的侄子率军把守。

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直叫嚷很凶的后燕突然没有了动静,整个前线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时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铮鸣,但越是这样,慕容永越感到不安,甚至有些不寒而栗。

慕容垂这个老狐狸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慕容永百思不得其解,突然有天灵光一现,有四个字闪烁在他脑海中——“声东击西”,慕容永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后燕军队按兵不动,是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肯定是发现自己在滏口陉部署重兵,想着绕道南边的关口,通过迂回进攻来攻克天险。

慕容永想到这里,不由出了一身冷汗,于是紧急率军南下防守南边的太行陉,以挫败慕容垂的“避实就虚”之计。

历史最终将慕容永钉在了“自作聪明”的耻辱柱上,他非但没有挫败慕容垂的计谋,反而中了“调虎离山”之计。

没有猜中谜底的慕容永,后果变得很严重。

一直在暗处观察的慕容垂,听闻慕容永率军南下,立即下令全线出击,后燕大军像饿虎一般扑向滏口陉,结果可想而知,后燕军队不仅顺利攻克滏口陉,还将台壁城团团围住,西燕的粮草辎重全部在那里,如果一旦有失,仗就不用打了。

本来已经南下的慕容永,听到后燕军队攻克滏口陉的消息,惊恐得险些从马上掉下来,急忙率军北上救援,走到半路,又一个噩耗传来,驻守潞川的将军刁云、慕容钟等率部众投降了后燕,一怒之下,他下令杀掉了他们的妻子儿女。

就打仗而言,慕容永比同为慕容家的慕容垂差得太远,接到慕容永回师的军报,慕容垂并没有正面迎敌,而是埋下伏兵,且战且退,将慕容永引入了“包围圈”,慕容永顿时成了“落水狗”,大败后狼狈逃回都城长子(今山西长子县)。

慕容永离覆灭只有一步之遥,情急之下,他分别派人向东晋和北魏求救,东晋担心慕容垂吞并西燕后,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隐患,因此决定出兵援助西燕。而已经与后燕决裂的拓跋珪,自然站在慕容永一边,他派手下将军率五万人前去救援。

但一切都晚了,东晋和北魏的援兵尚在路上,慕容永手下一些将领对前途丧失了信心,打开城门把后燕军队放了进来,后燕大军一拥而入,抓住了慕容永,并将这位西燕末代皇帝一刀咔嚓,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大多被杀,西燕就此消失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