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原生(附后记)
香港曾有个艳星叫陈宝莲,未满18岁便在母亲的逼迫下签约拍三级片出道,29岁跳楼自杀。
一位友人说陈宝莲原是上海人,与她小学同班。
“她那时候叫赵静,父母离婚后改叫刘照静。高,瘦,当时不算容貌出挑。有段时间还经常玩在一起,在她家里用枕头互相打闹玩。长大后知道一个很漂亮的香港艳星叫陈宝莲。跳楼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她就是赵静。拿来照片细细辨认,才隐约看出当年的影子……”
友人感叹,“人间戏剧,时时都在身边发生。”
的确。
而这件事之所以在十多年后被媒体重提,是陈宝莲当年留下的幼子,如今已长大成人。坊间传言王菲的前经纪人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天后也一直在经济上给予资助。如今,昔日艳星之子已长成翩翩少年郎。
这孩子好可怜,那么小妈妈就跳楼死了……
这孩子好可怜,那么多男人看过他妈妈的脱戏……
茶余饭后的闲话基本是这样的。
然而,
这世界好可悲,五十步笑百步……
这世界好可悲,那么多人活在直男癌晚期……
十多年前,我上中学,不知怎的班上有位同学没有父亲的事被传了开来。我忘了她为什么没有父亲,是父母离异还是早年丧父?大概那个时候就没有搞清楚过。
我只记得回家说了这件事。后来家里人给了我两张电影票叫我邀这位同学放学去看电影。
很多年后,回想这件事,总觉得心中百般滋味。
我们对一个人的好究竟是出于同情抑或是某种歧视呢?
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那个年代被自然而然地归类为弱势群体,一如今天陈宝莲的儿子。
文明已经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我们的社会在某方面却从未进步过。
前几日新闻说一个小学的入学报名,要求父母到派出所开具无犯罪证明。真是笑掉世人大牙!我们的古人孔夫子已经说过“有教无类”,几千年过去了,难道父母坐过牢,孩子不能进入小学接受义务制教育?
朋友的饭局上,一女友口无遮拦问在座的一个男孩子:“你家有离婚史吗?”
言下之意,如果你的所谓原生家庭不完整,那么我绝对有权力怀疑你将来也不会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
恰巧男孩子的父母刚刚离异,场面一度尴尬到冰点。
其实,我们80后、90后这代人,父母光明正大离婚带给我们的痛苦远不及貌合神离的完整家庭,远不及父母念叨“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此类不能面对自己婚姻的失败把罪名扣在孩子身上的不负责任行为。
又或许你成长在一派和睦相亲相爱的家庭中,却难保不是个妈宝或自私至极的家伙,整日盘算着怎样啃老让父母帮着带孩子。
一个朋友,很小的时候目睹了父亲的出轨,后来父母离婚,各自组织了家庭,他随母亲生活。多年过去,他长大了,母亲也有了新的好归宿。
我问他是否还怨恨父亲,他说:“一直以来,我伤心的,只是他不相信我与母亲可以为他带来幸福。我只想给他看看,我现在长成了不错的大人。”
朋友长成了很优秀的大人,开朗又努力,对女朋友也很好,从未恐婚,也从未带着任何恨意生活。
一日跟一位精神科医生闲聊,说起减肥的话题,他说美国现在有一种名为Contrave的新药组合进入了临床,好似是先让人服食一种抑郁厌食的药,再用另外一种药剂治愈这种抑郁症。
这个当作笑话来讲的话题很快就过了。但转念一想,人生本就是破碎的,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缝缝补补。
小孩子幼儿园的绘本里有这样一本书,叫“It’s Ok To Be Different”——你的肤色种族、你高大或矮小、你身体的健全或残缺、你有两个爸爸或者没有爸爸,都是ok的。
原生家庭的好或坏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自我或错待他人的借口,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足够强大到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谁的人生不留一些遗憾而活呢?外人又何必带着对残缺家庭孩子的偏见成就自己内心那一丝卑微的优越感?
(后记)
此文在网络上发表后,收到了不少反馈,其中不乏斩钉截铁反对的声音。
的确,我们怎么可以否认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呢?而一个人的童年是否双亲健全和睦又是至关重要。
国外很多杀人狂魔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导致人格扭曲。
我自己出生在非常美满和睦的家庭中,父母兄弟,其乐融融。一个好的家庭给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安全感、信任感,也直接影响到孩子长大后待人接物的方式。然而,我自己的孩子却从一出生就要在一个只有妈妈的单亲家庭长大,他没有选择,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出生都无从选择。
但是,这个世界所有的事情都非必然的直线。
引用一位读者给我的反馈:
“人生路上会遇到更多际遇,原生家庭的注定是业果,明白、接受、爱它、放手,都不应该被束缚及定型。对自己如此,对别人更应该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