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学复古”与“复古”的新文化运动
在文学上,章太炎批判唐宋以来的中国文学(韩愈则例外),并且批判骈文大盛以来偏于音律和审美的文学概念,主张“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16提倡周秦以来广义的文学概念,认为后者更能“修辞立其诚”,更能文质相得益彰。关于章太炎文学复古的新文化运动观,其《革命道德说》(原题《革命之道德》,刊《民报》第八号,1906年10月8日)中曰:“彼意大利之中兴,且以文学复古为之前导,汉学亦然,其于种族固有益无损。”17章太炎在此强调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正是以文学复古为先导,而中国学术(“汉学”)亦必须在此意义上学习欧洲。这一“文学复古”的态度也见于《国粹学报》创办人之一邓实所言“欧洲古学复兴于十五世纪,而亚洲古学不复兴于二十世纪也?呜呼,是则古学之复兴者矣。”18《国粹学报》是处于章太炎影响之下的杂志。这里所说的“古学复兴”即相当于吾人今天所谓之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古学复兴”),亦即是章太炎所说的“文学复古”。郑师渠指出,1879年出版的沈毅和《西史汇函续编·欧洲史略》中便是以“古学复兴”翻译“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并在很长的时间延续了这一翻译;19罗志田也指出,“文学复古”“文学复兴”“古典兴复”“古学复兴”等皆是今日所谓之“文艺复兴”之不同译法。20
尽管章太炎借用了the Renaissance(今译“文艺复兴”),也但只是类比其“古”与“复兴”而已,并非要谈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是,章太炎的“文学复古”受到了欧洲的“文学复古”(文艺复兴)的启发显然是事实。换言之,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文学”内涵。如上所述,事实上章太炎持广义的“文”的概念。“凡云文者,包络一切箸于竹帛者而为言,故有成句读文,有不成句读文,兼此二事,通谓之文。”21所有写在竹简、绢布上的文字都是“文”,只是分有无句读(句逗)两种而已。至于其“文学”概念同样也是广义的,因为章太炎认为“文”之“法式”即为“文学”,22一反今人所用之源自西文literature翻译词的“文学”概念。23因此,章太炎这一广义的“文学复古”之“文学”,不可与今天的“文学”等同,虽然它也包括了今天狭义的“文学”。这一事实对理解章太炎的复古的新文化运动是至为重要的。
在狭义的文学意义上,章太炎在前引《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之演讲辞》中亦提及,唐代以前因文人深通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故善于遣词造句,而两宋之后因小学衰落导致文章缺乏动人之处。他接着说:“但由我们看去,自然本种的文辞,方为优美。可惜小学日衰,文辞也不成个样子。若是提倡小学,能够达到文学复古的时候,这爱国保种的力量,不由你不伟大的。”24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的不可二分的关联,日本的木山英雄教授述之甚详。25木山指出,“文学复古”在晚清作为“Renaissance”的译词而普及,而章太炎是第一个将之转换至中国固有的文学概念脉络中的人。26
与之相关,章太炎的复古还表现在他对汉字废除论以及排他性白话文主张的批判,他主张以小学为基,以文字为本。这里,“排他性的白话文”为笔者所撰之用语,白话文中国自古即有,白话文与文言文本来便是相对的概念。今人所见之禅宗公案、《朱子语录》、前近代白话小说等,莫不是白话文,但这是非排他性的白话文。排他性白话文则史无前例,在晚清由改良派人士及部分革命党人(如《新世纪》同仁)所倡议。“排他性白话文”在中国的出现是作为思想运动的白话文运动的产物,其出发点自有其伦理性。但是,它在排他性、误读明治日本、27语言的声音中心主义等方面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局限。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