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虚拟社区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
“虚拟社区”一词的落脚点是“社区”,即它具有一般社区应该具有的特性。因此,要准确界定虚拟社区,必须首先弄清社区的内涵。“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实体。近十年来,部分学者对社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Karp、Stone和Yoels(1991)认为,社区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要素:持续的社会交互、共享的属性和价值观、特定的地理空间。美国学者希莱里在总结关于社区概念的描述中,认为地理区域、共同的纽带以及社会交往是社区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Brint(2001)回顾大量实证研究后指出,社区应具有六个维度:①密集和需求的社会关系;②对协会的社会依恋和卷入;③仪式场合;④小群体规模;⑤感知与其他人身体特征、表达风格、生活方式和历史经历的相似性;⑥在理想、道德、协会和群组上具有共同的信仰(1)。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社区有了新的存在形式——虚拟社区,亦称网络社区或者网络社群,它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的基本要素和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虚拟社区诞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背景及研究视角展开了对虚拟社区内涵的探索,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统一认可的概念。
学术界公认首次提出“虚拟社区”这一概念的美国学者Rheingold(1993)认为,虚拟社区是社会的集合体,它的发生源于网络群体长期对共同议题进行讨论而形成的人际互动,成员间共享共同的语言、环境、价值与兴趣(2)。Hagel和Armstrong(1997)认为,虚拟社区是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地方,它将拥有相似兴趣的人们集中起来,并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3)。Bagozzi和Dholakia(2002)将虚拟社区界定为“数字环境中的中介社会空间,允许通过持续的沟通过程来支持和组成群组,在这个空间里,成员的价值观趋同”(4)。
Stanoevska-Slabeva(2001)认为,虚拟社会由两部分组成:社区参与者的关系和数字技术平台。社区参与者之间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在网络虚拟空间共享共同语言、价值和兴趣,遵守普遍定义的组织结构,与电子媒介连接,无处不在地进行合作与交流(5)。Lee等(2002)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虚拟社区的主要特征:①虚拟社区建立在以计算机为媒体的空间,即网络空间;②虚拟社区内的互动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③虚拟社区的发展主要是由成员间的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驱动的;④社区成员间的关系通过交流和共享行为得以发展(6)。Leimeister等(2006)认为,虚拟社区是由一群成员基于技术平台上的社会性互动而形成,成员的行为自觉遵守社区的行为规范,容易建立信任和共同情感,他们追求共同的兴趣、共同的问题或者共同的任务(7)。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虚拟社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较具代表性的如柴晋颖、王飞绒(2007)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空间,核心是参与者的交流和互动,并且在参与者之间将形成一种社会关系(8)。黄少宽、黄晓斌(2008)认为,虚拟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和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在获取认同的形式形成的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9)。徐小龙、王方华(2007)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网络空间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群体关系总和(10)。汪祖柱、钱程、储节旺(2011)定义了专业虚拟社区,认为虚拟社区是指人们借助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在博客、论坛上发表观点,分享信息和知识,通过交流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而形成的一个类似于现实社区的网络群体;而专业虚拟社区是满足其专业用户成员通信、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等服务需求的一种虚拟社区(11)。范晓屏(2007)认为,虚拟社区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虚拟社区的地点场所特征,人们可以在这里发展与维持社会和经济关系;二是虚拟社区的符号特征,即它有自身的集体观念和虚拟意识形态和象征;三是社区的虚拟特征,它既存在于参与者的头脑中,还存在于参与者想象的社会结构及电脑媒介生成的结构中(12)。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者从社会学视角、管理学视角、系统学视角等不同视角阐述了虚拟社区的内涵,尽管对虚拟社区的概念描述存在差异,但却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虚拟社区的本质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虚拟社区。
二、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
已有研究对虚拟社区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剖析。如Preece(2000)认为,虚拟社区应包括:①人,即希望满足自身需求或者实施某些任务而发生社会交往;②共享的目的,如共同的兴趣、需求、信息交换;③规则,即默认的假定、协议、规则和法律形式;④技术系统。范晓屏(2007)认为,虚拟社区大致具有六个重要因素:①网络空间;②有技术支持、规范指导;③有共同的兴趣或共同的话题;④信息交流与分享;⑤情感或人际关系;⑥社会和商业价值。石艳霞(2010)概括虚拟社区具有以下构成要素:①虚拟社区的进入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脑或电子媒介,它的运作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撑的;②与现实社区不同,虚拟社区存在于网络空间上;③虚拟社区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社区参与者;④社区成员之间的群体交流,最终会形成虚拟社区中的社会人际关系(13)。楼天阳(2008)总结虚拟社区应该表现出如下特征:①互动的人们组成群组,且与他人互动不需要地理聚集点;②成员间由重要的社会纽带联结,对社区有强烈的情感依附;③以IT技术为沟通的桥梁;④组成成员参与更为广泛的社会交换过程,包括共同的生产和消费;⑤社会互动围绕共同的兴趣,或共享的目标(14)。
借鉴上述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社区要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虚拟社区在关键要素构成方面的共性。①成员。即社区的主要参与者,没有参与者,社区将成为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变得毫无意义,而且必须有足够多的参与者来保证组成“社会集合体”。②网络空间。与传统社区不同的是,虚拟社区的产生不需要地理聚集点,它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成员间的沟通和交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成员间的互动发生在网络空间。③互动联结。成员间或因共享的目标,或因共同的兴趣产生社会性的互动,这种互动行为构成了社区的主要活动,集中体现在信息交流行为或知识共享行为等方面。④规则。即虚拟社区允许的假定、协议、规则和法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