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税收法规体系
一、税收概述
(一)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本质特征具体体现为税收制度,而税法则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二)税收制度和税法的概念
1.税收制度的概念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一个国家根据其税收政策、税收原则,结合本国的国情和财政政策的需要制定的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及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社会经济基本的要求。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形成的税收制度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的税制改革形成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其他税为辅助的税制结构体系。目前,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中,除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和税收征收管理法经过了立法程序,属于税收法律以外,其他各税种的税收制度尚未经过正式的立法程序。
2.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构建了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体系,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税法体现为法律这一规范形式,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
税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税法就是现行的税收制度;狭义的税法是立法机关制定的税收法律,即严格意义上的税法。本教材所谓的税收制度是指广义的税法。
二、税收制度构成要素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是指各种单行税法具有的共同的基本要素的总称。首先,税法构成要素既包括实体性的,也包括程序性的;其次,税法构成要素是所有完善的单行税法都共同具备的,仅为某一税法所单独具有而非普遍性的内容,不构成税法要素,如扣缴义务人。税法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总则、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税免税、罚则、附则等项目。
(一)总则
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
(二)纳税义务人
纳税人又叫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任何一个税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家对谁征税的问题,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以及印花税等暂行条例的第一条规定的都是该税种的纳税义务人。
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人有自然人和法人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按照不同的目的和标准,还可以对自然人和法人进行多种详细的分类,这些分类对国家制定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自然人可划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等;法人可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还可按企业的不同所有制性质来进行分类等。
与纳税人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是代扣代缴义务人和代收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虽不承担纳税义务,但依照有关规定,在向纳税人支付收入、结算货款、收取费用时有义务代扣代缴其应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收代缴义务人是指虽不承担纳税义务,但依照有关规定,在向纳税人收取商品或劳务收入时,有义务代收代缴其应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三)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又叫课税对象、征税客体,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是征纳税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客体或标的物,是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
(四)税目
税目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课税对象质的界定。
(五)税率
税率是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
1.比例税率
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分数额大小,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我国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采用的是比例税率。
2.超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別计算,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款。表1-1所示为一个三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表1-1 某三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如某人某月应纳税所得额为4000元,用上表所列税率,其应纳税额可以分步计算:
第一级的1000元适用10%税率,应纳税为1000×10%=100(元)
第二级的3000元(4000-1000)适用20%的税率,应纳税为3000×20%=600(元)
其该月应纳税额=100+600=700(元)
目前我国采用这种税率的税种有个人所得税。
在级数较多的情况下,分级计算、然后相加的方法比较繁琐。为了简化计算,也可采用速算法。用公式表示为:
速算扣除数=按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按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
公式移项得:
按超额方法计算的应纳税额=按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
接上例某人某月应纳税所得额为4000元,如果用简化的计算,则4000元月应纳税所得额应纳所得税=4000×20%-100=700(元)。
3.定额税率
即按征税对象确定的计算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目前采用定额税率的有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
4.超率累进税率
即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別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目前我国税收体系中采用这种税率的是土地增值税。
(六)纳税环节
主要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七)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关于税款缴纳时间方面的限定。税法关于纳税期限的规定,有三个概念:一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指应税行为发生的时间。如增值税条例规定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的当天。二是计税期限,纳税人每次发生纳税义务后,不可能马上去缴纳税款。税法规定了每种税的计税期限,即每隔固定时间汇总一次纳税义务的时间。如增值税条例规定,增值税的具体计税期限分別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纳税人的具体计税期限,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不能按照固定期限纳税的,可以按次纳税。三是缴库期限,即税法规定的纳税期满后,纳税人将应纳税款缴入国库的期限。如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税款,于次月1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八)纳税地点
主要是指根据各个税种纳税对象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的源泉控制而规定的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的具体纳税地点。
(九)减税免税
主要是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或者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
(十)罚则
主要是指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
(十一)附则
附则一般都规定与该法紧密相关的内容,比如该法的解释权、生效时间等。
三、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国家税收制度的确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条件。所以,各国的政治经济条件不同,税收制度也不尽相同,具体征税办法也各有千秋。就一个国家而言,在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和政治经济目标不同,税收制度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
(一)税收实体法体系
我国的现行税制就其实体法而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逐步演变而来的,按征税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流转税类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主要在生产、流通或者服务业中发挥调节作用。
2.所得税类
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形成后,对生产经营者的利润和个人的纯收入发挥调节作用。
3.财产和行为税类
包括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主要是对某些财产和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4.资源税类
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主要是对因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差异而形成的级差收入发挥调节作用。
5.特定目的税类
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缓征收)、筵席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耕地占用税和烟叶税,主要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对特定对象和特定行为发挥调节作用。
上述税种中的关税由海关负责征收管理,其他税种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耕地占用税和契税,1996年以前由财政机关的农税部门征收管理,1996年财政部农税管理机构划归国家税务总局领导,部分省市机构相应划转,这些税种就改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但部分省市仍由财政机关负责征收。
上述税种,除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车船税法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发布实施外,其他各税种都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立法,由国务院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实施的。这19个税收法律、法规组成了我国的税收实体法体系。
(二)税收程序法体系
除税收实体法外,我国对税收征收管理适用的法律制度,是按照税收管理机关的不同而分别规定的。
(1)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实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执行。
(2)由海关机关负责征收的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海关法》及《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有关规定执行。
上述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收管理的程序法的法律制度构成了我国现行税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