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之路:来自民间社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综述

现代社会实现绿色经济转型与实现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不会再依赖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系统,而是可再生能源主导的低碳、高效和清洁的能源系统。过去20年,世界各国在能源系统的“可持续”转型皆有不同进展,中国在取得相当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

中国的能源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3和2012),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从1992年的10.6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31.8亿吨标准煤,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47.2万亿元人民币[1]。中国一次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2009年跃居世界第一(IEA,2011)。全国电力装机总量从1995年的2.2亿千瓦增加到2011年的10.56亿千瓦,发电量从1995年的1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011年的4.69万亿千瓦时(《中国电力年鉴》编委会, 200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2012)。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仍以煤炭和石油为主。可再生能源消费到2009年底占一次能源总消费的9%(鲍丹,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2005年之后有了快速发展,尤其以风电的发展最为突出。 2010年生产电力42065.4亿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其中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电力7645.4亿度(EIA, 2011),约占1 8.2%。

中国持续多年的电力建设使95%以上的城乡居民有电供应。“十一五”期间(2006—2010)全国电力装机总量从2005年底的5.1亿千瓦增加到9.6亿千瓦,五年的电力投资总额超过3万亿元。多年来,中国国内城乡民用电价存在差异。农村民用电价水平高于同一区域的城市居民所支付的电价水平,这一城乡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和电网企业过分强调电力输送的经济成本,却忽视电力消费的社会公平问题。从2006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着力解决城乡电价差异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采用统一城乡民用电价的政策,农民的电费支出负担有所缓解。

快速发展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也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众多的挑战和问题。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以煤炭为主的中国能源系统碳排放居高不下,并在2007年成为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IEA,2007)。未来20年,尽管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降低,但其作为主导能源的角色难有根本改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但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面临的国际压力会持续增加。其次,由于煤炭和石油的大量消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化石能源使用的外部成本相当惊人。根据一项多家机构合作完成的报告,中国煤炭利用的环境和社会外部成本高达1.7万亿人民币(茅于轼等,2008),相当于2006年中国GDP的7.1%。第三,中国能源工业过去20年规模发展领先世界,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耗水平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IEA,2011)。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高。工业企业是中国电力最大的消费者,2011年占到电力总消费的75%,相比之下,第三产业占10.8%,城乡居民用电占12%,农业用电仅占到2.2%(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2)。 因此政府在“十一五”计划中强调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颁布强制性的降低GDP能耗强度的控制目标,并积极推动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第四,中国已经成为以风能和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全球主要市场,但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方面仍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2003—2006年,多数中国风机制造企业都是通过许可证授权方式进入市场,并很快在2009年就占有了国内风机制造业一半以上的份额。然而风机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丹麦、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手中,中国风电的自主研发能力仍待大幅提升。中国能源变革面对的第五个挑战是电网改革。居于垄断地位的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两大国有企业对于建设可再生发电为主、分布式能源供应的未来电网系统缺少动力。在市场准入方面,代表未来电网发展方向的智能电网,也面临电网服务垄断局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能源行业在能效提高、市场改革和低碳技术发展上仍面临很多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能源行业内的一些深层次体制变革。此外,能源决策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的状况也增加了能源政策低效的风险。决策机制、行业改革、技术创新等问题彼此纠结、影响,使能源问题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和最复杂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立足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果断坚决的执行力。

中国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要占到能源总消费15%的目标,然而众多专家认为中国碳排放的峰值最早可能出现在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