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投资行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农村基础设施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农民生活所必需的公共设施及服务的总和。根据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对基础设施的分类方法,农村基础设施从大类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类基础设施,另一类是社会类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从其具体包括的内容上看,又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态环境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第二类是灌溉及仓储类,主要包括农村用于灌溉的各种沟渠、物资保管的仓库、储藏室等;第三类是除了第一类和第二类以外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公路、铁路、水路、港口、码头、桥梁等设施和船舶、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水库、各种河流、生产供水设施、土壤改良、人畜供水设施,农村邮政、电信等通讯活动设施,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业务设施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等。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2)农村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涉及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功能

农村基础设施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它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三农”的生产和生活领域,而且整个社会范围都会有所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具体来说,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健全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储存成本、运输成本及销售成本等交易成本,如便利的灌溉系统可以直接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发达的农村公路可以减少农产品的运输成本,进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兼具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领域,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约束非常大,发达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例如,完善的病虫害预防系统能够将病虫灾害带来的生产损失降到最低;先进的农村金融信息系统能够防范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增强农产品的稳定性。

第三,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可以全面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以带动与农业相关的部门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农业的辐射带动功能。

第四,提高农村地区人口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就近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现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及其建设,完全可以就地吸收一部分人就业,既降低了这部分人的劳动力转移成本,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加了,消费也会随着增加,农村市场也就会更加活跃,也就带动了农村的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

第五,促进农村优势资源转化。一个地区如果最基本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生产生活条件都不具备,那么这个地区的任何资源都不可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即使这个地区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美丽的风景或丰富的矿产资源。当然也不会有投资商来投资开发,这就会耽误经济发展机会。

第六,强化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沟通,及时获取各类市场信息。发达的电视、广播、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可以加强广大农村地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农民可以快速获取农业发展与生产种植等相关知识和市场信息,还可以随时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利于农村市场的完善和健康成长。

三、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及其供给具有很强的地区依附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所在地区和特定用途相关。从使用者角度看,不同地区、不同用途下提供的基础设施不同,不具替代性。例如,农田水利设施和农业防洪工程的受益范围应该是经常发生涝灾的地区,受地域限制较强,不在该地域的居民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正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地域上的局限,所以农村基础设施更适合由地方政府来提供。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所谓外部效应,是指企业和个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而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或者支付相应的成本的现象。依据带来结果的不同,可以将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农村基础设施是外部效应较明显的典型。例如抵御自然灾害的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农业再生产过程与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基础设施专门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应该受益;其实这类基础设施的受益范围往往超出农业领域,社会其他领域或部门也能够从中获益。如防风林带、防沙林带、防洪堤坝的建设,在使农业生产直接受益的情况下,间接地改造和影响了周边环境,使更多产业、更广地域和更多人口受益,这就是所谓正的外部效应。农村基础设施除了正外部效应,也可能会出现负的外部效应。例如,农村公路的建设虽然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出行,但也有可能造成噪音污染和交通事故,这样就可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当事人的收益与成本可能不对称,或者说,对于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生产者来讲,社会效益高于其他产业部门,而生产者的收益却低于其他产业部门。因而,投资基础设施的私人投资者无法很好地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和公共财政投资来弥补。

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基础设施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农村基础设施的资产具有固定性和专用性,因而投资一旦实施或基础设施建成之后,就会形成大量的沉淀成本,从而在客观上形成市场进入障碍,造成自然垄断;即便在此领域不存在政府管制,竞争者也不愿意进入该市场,从而更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垄断性。另外,有些农村基础设施具有较大的规模效应,随着投入的增加,其单位成本在下降,而效益递增,所以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供给者垄断经营才能有效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收益,进而加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垄断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垄断性,影响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方式和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