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乔治·萧伯纳
(1856~1950)
爱尔兰戏剧家,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充满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作品;令人激动的讽刺中蕴含着高度的诗意美。”
文学的盛宴语言的狂欢
贝多芬百年祭
这是一位五十七岁的单身老人,他最后一次冲着咆哮的天空挥起苍老的拳头。
这是一位听得见雷声却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乐曲的音乐大师,在一百年以前,他去世了。
他最后的模样,仍然在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者的化身,在大街上哪怕遇到一位大公贵族,也会紧紧地按住自己的帽子,然后,目不斜视地大踏步走过去。他的脾气比一部不听话的轧路机还大。他的衣服不够讲究,甚至比不上田间的稻草人,居然有一次还因为穿戴破烂,而被当成了流浪汉。为什么?因为警察不相信衣衫褴褛的人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相信他的身体里竟能容下音乐世界里一个奔腾澎湃的灵魂!
是的,那是一个伟大的灵魂。
我不敢使用“最伟大”这个字眼,因为如果用了,就是说比作曲家亨德尔、巴赫的灵魂还要伟大,贝多芬会责怪我的。
所以,我说贝多芬体内潜藏着奔腾澎湃的灵魂,这就没有一点儿问题了。他能控制住体内狂风怒涛一般的力量,可是他不愿意去控制。
现在,很多毛头小子一提起爵士乐中的切分音,就好像那是一种强劲有力的新式演奏。可是,当他们听过贝多芬的第三莱奥诺拉前奏曲之后,就会觉得即便是最狂热的爵士乐,也不过温和得如一首“少女的祈祷”。
可以说,任何黑人的集体狂欢都比不上贝多芬的乐曲,他在第七交响乐里的最后乐章,可以让黑人舞蹈家拼命地跳下去。
而且,贝多芬能够挥洒自如地控制音乐。他可以先为乐曲赋以阴柔之美,让听众完全融于缠绵悱恻之中,也可以再用铜号吹起雄健刚猛之声,让听众觉得自己在阴柔与雄浑之间受到了无情的嘲弄。
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
当疯狂的乐曲在体内涌动,他会有意识地不去管束自己,任其喷薄而出,绚烂释放。
于是,他也成了管不住的贝多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