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总调查报告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历史沿革
一 村名的由来
巡检村原名巡检、巡店,亦称巡店堡、巡检司、巡检镇。
“巡检”二字,字面意义为巡视、检查,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如巡检使、巡检司。巡检官名,始于五代后唐庄宗年间(923~925年)。到了宋朝(960~1279年),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各设巡检一人;沿边、沿江、沿海地区,则置巡检司,主要掌管训练甲兵、巡逻州邑等军防事务,职权颇重。后来,受所在县令节制。元朝期间(1279~1368年),巡检司开始演变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一种非常设组织,没有常设主管官员,其功能以军事为主,无行政裁量权。
明清时期(1368~1911年),巡检司进一步演变为县衙门之下的基层组织,凡镇市、关隘要害之处均设巡检司,归县令管辖,其官员一般为秩正九品,有的地方还有文武巡检之分,具有县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亦有副巡检(从九品)之说。[1]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后,全国各地大量设置巡检司,例如,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在江南上元等县一次设置寒桥等37处巡检司;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月,复置直隶太平及广西桂林等府州县巡检司30余处。到了清朝,巡检司的设置就更为普遍了。
明清两朝,巡检是受县令节制的属官,巡检司是巡检的官衙,通常设在离县治较远的繁华市镇和关津要冲之地(关隘),其管辖范围可达百里左右。巡检的主要职责是,缉捕盗贼、盘诘奸伪、维护社会治安。巡检是个芝麻大的小官,巡检司是个基层行政组织,但是,它位卑权重,是百姓的“顶头上司”,是官府与民间的中介,直接管辖一方水土,对贯彻官府政令、维护地方秩序、保护百姓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据雍正《应城县志》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应城县于西北设崎山镇巡检司。据说,巡检司官衙设在巡检镇中心十字街西侧、老菜市场对面。它建于何年、毁于何时,已不可考。目前,村民宋元海兄弟的两套住宅,是大家公认的巡检司官衙旧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崎山镇巡检司衙署移驻应城县东长江埠。此后,巡检只驻扎巡检司的派出机构,然而地名相沿成习,保留至今。
古老的陈氏祖祠
二 1949年前的建制
据雍正《应城县志》记载,当时应城县分为五乡,每乡领上、下二里,计编户十里。县北设怀仁乡,领二里,其户散编为村,村名不详。从地理位置看,巡检应属怀仁乡管辖。清朝末期,巡检曾名巡店。据《光绪应城志》记载,当时应城县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乡53个团(相当于后来的管理区),其中北乡设15个团,巡店是其中的一个团。
民国初年,改53个团为74个乡,并以东、南、西、北、中五个区领之。民国20年(1931年),巡检司升格为区,在全县设置的东、南、西、北、中五区中为第五区。当时,五个区共辖80个联保、574个保、5681个甲,巡检司管辖其中的1/5。民国27年(1938年)元月,原第五区巡检司划归新四区,区署杨家河。同年10月,应城沦陷,被日军占领,县府西迁。年底,沦陷区内重设四区,巡检司所属的杨家河仍为第四区。民国35年(1945年),应城重编乡镇,分3个镇、19个乡,共辖245个保、2521个甲。巡检司为民治乡治所。次年4月,设巡店乡,管辖原团结乡及厚生、民治两乡各一部。[2]
三 1949年后建制的变化
1949年6月至2010年12月,巡检村建制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村公所时期(1949年6月至1958年9月);二是生产大队时期(1958年9月至1984年1月);三是村民委员会时期(198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其变化简况见表1-1。
具体说明如下:
1.村公所时期(1949年6月至1958年9月,约9年)
1949年6月至1958年9月为村公所时期。这个时期,县以下设有区、乡、村三级机构。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乡两级为政府,区为县政府派出机构,村为乡政府派出机构。这个时期的巡检村,其性质是乡政府的派出机构。
1949年3月应城解放,6月县政府将全县划为8个区,共管辖69个乡。巡检为第二区巡检乡下属的一个行政村。
表1-1 建制变化简况
1949年10月,8个区的名称由数字改为地名,将69个乡调整为99个乡。原第二区改名为杨河区,下辖巡检乡,巡检为杨河区巡检乡下属的一个行政村。
1956年10月,撤区并乡,原99个乡合并为27个大乡,直接受县政府管辖。巡检设乡,乡政府设在巡检司,巡检村为巡检乡的派出机构。
2.生产大队时期(1958年9月至1983年12月,约26年)
1958年9月至1984年1月为生产大队时期。这个时期,县以下设有公社(包括区级公社和乡级公社,简称大公社和小公社)或区、镇(社辖镇)或管理区、生产大队、生产队四级机构。其中,区是县政府派出机构,镇是基层政权机构,公社、大队和生产队是政社合一组织,管理区是公社的派出机构。这个时期的巡检大队,其性质是政社合一的基层组织。
1958年9月,全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原来的27个乡改为管理区,共辖240个生产大队,1375个生产队。原巡检乡改为巡检管理区,隶属于东风人民公社,治所在杨河镇。1959年元月,东风人民公社更名为杨河人民公社。巡检村与邻近的周岗村合并,成立了同兴大队,大队部设在周岗。这个时期的巡检,成为杨河人民公社巡检管理区同兴大队的一部分。
1961年5月,恢复区的建制,缩小人民公社规模,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制度。全县设8个区、2个镇,下辖45个公社(区辖镇、场),409个生产大队,3042个生产队。这时,杨河人民公社改为杨河区,巡检管理区改为巡检人民公社(小公社),巡检村与周岗村分离,其中巡检村成为杨河区巡检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
1975年2月,撤区并社、取消管理区,全县设18个人民公社(大公社)和1个良种场,下辖333个生产大队、2866个生产队。这时,原巡检人民公社升格为大公社,巡检村则成为巡检公社直辖的一个生产大队。
1978年11月,镇社分治,全县设3个镇(县辖镇)、10个人民公社和1个良种场,下辖54个管理区(社辖镇、场),305个生产大队,2734个生产队。巡检人民公社成为全县十大公社之一,下辖巡检等6个管理区。巡检村则成为巡检人民公社巡检管理区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
1981年10月,全县设7个社辖镇,其中巡检人民公社所属的巡检管理区改为巡检镇,其领属关系不变。从此,巡检村就成为巡检人民公社巡检镇下辖的一个生产大队。
3.村民委员会时期(1984年1月至2010年12月,约27年)
1984年1月至2010年12月,为村民委员会时期。这个时期,县以下农村恢复区、镇(包括县辖镇和区辖镇)体制,1987年11月后还设有管理区、片区层次。其中,区为县政府派出机构,镇(包括县辖镇和区辖镇)为基层政权机构,管理区、片区为镇政府派出机构。这个时期的巡检村,其性质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4年1月,全县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区(县辖镇)乡体制,全县设7个区、4个镇、1个良种场,下辖38个乡、镇(区辖镇);同年12月,撤销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建立393个村民委员会,3331个村民小组。这时,巡检人民公社被撤销,杨河区则管辖包括巡检镇在内的3乡、3镇(区辖镇),巡检村则成为杨河区巡检镇下辖的一个村民委员会。
1986年7月,撤销应城县、建立应城市,杨河区仍管辖包括巡检镇在内的3乡、3镇(区辖镇)。巡检村则成为应城市杨河区巡检镇下辖的一个村民委员会。
1987年11月,全县撤区设镇,即撤销了原来的6个区,设立了杨河、三合、郎君、黄滩、陈河、杨岭等6个镇,下设53个管理区。其中,杨河镇下设巡检等5个管理区。这时,巡检村就成了应城市杨河镇巡检管理区下辖的一个村民委员会。
2000年1月,撤销管理区、设立片区,片区负责人由杨河镇工作人员兼任。这样,巡检村就成了应城市杨河镇巡检片区下辖的一个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