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中的古村镇:湖北省应城市巡检村调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村镇特点

一 村镇合一

明清以来,巡检一直是应城西北部一个相当繁荣的水旱码头。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邻近的京山县在大富水河上游修建了高关水库,致使该河失去了通航功能。但是,巡检仍是一个服务周围农村的较大集镇。此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巡检还是应城西北部的一个基层行政中心。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巡检设立了巡检司。民国20年(1931年),巡检司升格为区政府所在地。在1949年6月至2010年12月的61年半期间,巡检有10年10个月是大乡政府、大公社机关所在地,有24年11个月是小乡政府、小公社和区(社)辖镇政府所在地(其中,有2年3个月既是大公社所在地,又是大公社下辖镇所在地),有14年10个月是管理区所在地。这就是说,在1949年以来的61年半中,巡检有50年7个月是基层政权及其派出机构的所在地。

闲置的原公社办公楼

1949年后,巡检作为基层政权及其派出机构所在地,其非农产业相当发达。特别是作为大乡政府、大公社所在地的10年10个月期间,更是“七站八所”,机构林立,通常在20个以上,有时高达30多个。这些机构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乡政府、公社直属部门和县乡(社)双层管理机构,如财政所、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经管站、客运站、小学、卫生院等。二是乡政府、公社直属事业机构,如农机站、农技站、种子站、林业站、水利站、计生站、文化站、广播站等。三是“条条管理”的机构,如税务分局(所)、邮政(电信)所、供电所、工商所、信用社、中学等。1978年,巡检公社机关盖有3层楼房、108间房,还有1000多平方米的院子。当时的巡检,不仅有小学和初中,而且办有高中,教职工近百人,学生达千人,是仅次于应城县一中的高级中学。巡检卫生院,也初具规模,其服务半径直达周围公社。农村集镇+基层行政中心,促使巡检的商业贸易、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应城西北部的一个重镇。

2000年1月,巡检撤销了管理区、设立了片区。片区没有常设机构,其负责人由杨河镇工作人员兼任,仅不定期来巡检指导工作。这样,原来的政府机构和“七站八所”撤销,高级中学搬迁,致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幅下降,非农产业受到极大削弱。目前,巡检只有一栋靠市财政补贴新建的带有一个小院的两层楼房,作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和村图书室。此外,再无任何行政中心痕迹。然而,即使如此,巡检仍然既不同于一般农村,又不同于隔日集、露水集的农村集市,因为它的商贸、餐饮、运输、文教、医疗等非农业产业仍然具有一定规模,仍然是应城西北部的一个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移动通讯巡检代理点

总之,巡检尽管以农业、农民、农村为基础,但它不同于一般农村,而是农村与集镇的结合,其中集镇成分更为显著。2009年,全村在业劳动力857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的666人,占77.7%,就是最好证明。可以说,村镇合一是巡检村的最大特点和优点。

二 村街分合

巡检是一个集镇成分较为显著的村镇,集镇人口较多。从1954年起,巡检不仅设有村组织,而且设有街机构。这样,就出现了一般农村所没有的村街关系。在1954~2010年的约57年间,巡检的街村关系经历了合—分—合3个时期。

1.合的时期(1954~1983年,约30年)

街道没有设立党支部,但设有街长,接受村组织管理。街长的任务比较简单,主要是开展政策宣传,搞好计划生育,调解民事纠纷,维护社会治安,领取和发放非农业户籍人口的粮票、油票、布票,组织打扫卫生等。街长的工作,是义务性质,基本没有报酬。

2.分的时期(1984~1992年,约9年)

1984年1月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时,为了便于管理非农业人口,在设立村党支部的同时设立了街道党支部。这个时期,街道干部承担的任务有所增加,除负责政策宣传、计划生育、调解纠纷、维护治安、打扫卫生外,还承担了收缴部分税费和搞好市场管理等任务。这个时期的街道干部,有少许报酬。

据村干部、村民回忆,1954~1992年,街道干部简况见表1-2。

表1-2 街道干部简况

3.合的时期(1992~2010年,约18年)

1987年11月撤区设镇后,巡检成为杨河镇巡检管理区下辖的村民委员会,原来的镇政府、“七站八所”、高中等机构或撤销或搬迁,街道任务大为减少,于是就完全合并到村了。

巡检东大桥

巡检树林

巡检是应城西北部的农副产品集散地。2000年以来,随着应随公路发展,街道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一条长约一公里的新街,街道两旁不仅集聚了100多家商铺,而且设有小学、初中、卫生院、邮局、信用社等机构,以及初具规模的丰江米业等私营企业。邻近的柏树村村民,纷纷来巡检新街北边建房、兴业,从事各种商贸活动;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因此,巡检村干部、群众迫切要求设立巡检社区,以促进巡检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