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化产业是西藏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选择
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在西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西藏文化建设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文化事业被视为纯粹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完全依赖国家的投资与扶持。直到2000年,西藏全区GDP达到117.46亿元,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才从50年前的99%下降到30.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才分别上升到32.2%和45.9%。第三产业成为西藏第一大产业,增加值达到53.93亿元,在西藏区内的GDP构成中居于首位。2003年,西藏三大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了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现代文化产业开始起步。2011年底,西藏第二、第三产业已经占到GDP总额的87.7%。其时,文化产业的一些行业产值已经在第三产业中占有相当比例。可以说,第三产业的崛起给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17]
(一)文化产业是西藏产业发展轨迹的必然结果
这里简要回顾一下西藏经济结构的演变。千百年来,西藏经济都是以农牧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至西藏和平解放前,基本上还停留在封建农奴制初期的劳役地租阶段,生产工具、耕作技术都非常落后,除了极少数地区用铁铧耕地外,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木犁、木锄耕地时代,甚至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耕种方式。畜牧业生产也仍然采取原始的自然游牧方式,逐水草而居,几百年来对草场的建设和利用、畜种的改良、疫病防治以及畜产品的加工等生产技术一直未得到改进,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落后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超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结合我国和西藏地区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成功地在西藏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这个曾经被封建农奴制度残酷统治数百年的旧西藏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这是对人类社会的一大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1959年民主改革后,在全国计划经济“一盘棋”的统一安排下,西藏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是西藏的唯一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18]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改变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步阶段,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经济建设意义重大,西藏从此有序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巩固了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其历史功绩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必须承认和面对的是,西藏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是没有完全适合西藏特点的模式可循的,西藏不可避免地被划入全国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盘棋”之中,采用了今天看来并不完全适合西藏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为西藏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特别是现代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为后来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以中央支付为主的供给型财政体制,也使西藏形成了完全靠“输血”才能维持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西藏现代工业的建立,主要是在“一五”时期,国家按照总体规划和全国“一盘棋”的布局安排投资,注重形式上的发展,追求指标上的速度,利用行政手段而不顾客观经济规律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化。因此,在工业结构上当时西藏也只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只重视现代化技术的引进而轻视了传统技术的改造,导致西藏工业与主体产业——农牧业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被喻为“镶嵌式”的产业。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政企不分,经营上统收统支,企业无生产经营自主权;劳动制度的“铁饭碗”,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同样造成了西藏“镶嵌式”的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而西藏完全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否定,更是逆经济规律而行,必然使经济扭曲发展。这种严重地脱离西藏极为落后的生产力状况——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广人稀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西藏造成的恶劣影响比内地更为严重。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专门为西藏召开了五次工作座谈会,其宗旨都强调,要从西藏实际出发,内地各省市对口支援西藏,探索适合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西藏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并越来越接近西藏的实际情况。首先是重工业的比重越来越下降,西藏开始注重符合实际的轻工业发展,特别是逐步形成了高原特色工业体系,矿业、建筑建材、药业等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培育了奇正藏药、拉萨啤酒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高原特色工业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藏基本形成了红景天、藏药珍珠七十、矿泉水、啤酒、地毯等“拳头”产品,在全国市场形成了一定的“雪域高原品牌”,并成功完成了“西藏明珠”“西藏圣地”“西藏旅游”等企业的上市。其次是对所有制的调整,国家在农村强调休养生息的特殊优惠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这两项政策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农村中的专业户、重点户较快地发展起来,特别是从事工商业的人数迅速增加,这为后来西藏农村基层从事藏族传统文化产业打下了重要基础。截至目前,西藏县民间艺术团数量达到51支,实现了西藏70%以上的县有民间艺术团的目标,西藏民间艺术团演职人员近1200人。[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得到政府和市场的有力支持,一些传统产地再度焕发出活力。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的优势,根据资源分布的特点,一些较有名气的手工业产品基地得到保护和发展并形成规模生产,如江孜的卡垫、扎囊县和江孜紫金村的氆氇、贡嘎杰德秀的围裙、拉孜的藏刀、拉萨的金花帽、加查的木碗、昌都的铜铁铸造、墨脱的石锅、墨竹工卡的陶器、日喀则和拉萨的金银制品等,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藏族传统手工业不仅使农牧民发家致富,如昌都县嘎玛乡这个昔日的匠人之乡,正在藏族手工业的发展中重新崛起;而更为重要的是,昔日的匠人之乡,如今许多都被认定为非物质遗产的传人和产业,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他们为西藏今天传统文化产业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如山南贡嘎县杰德秀镇是闻名遐迩的“围裙之乡”。2006年,杰德秀镇的邦典织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或西藏文化产业正式起步和发展应该是在“十一五”时期。在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西藏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发展力度不断增大,基层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内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舆论引导和传播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则是方兴未艾。
对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文化产业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机制有三:一是渗透机制,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和经营管理等环节,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创造链条,使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更加富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二是转换机制,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流入文化产业,并由此加剧传统产业之间的竞争,使传统产业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三是提升机制,即文化产业通过提升工业、服务业的文化含量与经济价值,提升整个社会经济的质量,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机制是建立在渗透机制和转换机制之上的,它带来产业结构质的飞跃。在这一机制作用下,产业对文化的需求从简单的吸收、组合过渡为文化幸免于难的挖掘与创造,文化成为传统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20]从西藏经济发展趋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看,西藏最终将最佳产业定位于文化产业是大势所趋,并具有良好的基础。西藏的文化产业既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来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又可以在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藏纸、藏香、藏毯、藏餐等传统文化产业在西藏具有明显的渗透、转换和提升机制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使传统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和拓展。
(二)文化产业实现了对传统民族产业的文化渗透
大力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体现了西藏和国内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同。从西藏已有的文化产业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注重藏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现代文化产业是西藏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是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把文化理念渗透到传统民族产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市场、品牌、经营管理等环节,从而改变传统民族产业的价值创造链条,对传统民族产业的价值创造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大众文化的全面复兴潮流下,在文化需求引导下,文化产业将文化渗透到传统产业中,要求传统产业提供的产品必须注重产品的文化含量、文化品位,必须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在经营过程中注入更多文化内涵,在品牌塑造中注重品牌文化的打造等等。文化在传统产业的渗透中逐步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价值链,传统产业由原来的以技术创新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文化为中心,技术开发开始服务于文化传播。继技术和市场之后,文化逐步成为产业间的又一联系纽带。”[21]
如藏香,源于藏族先民的原始祭祀活动,成形于佛教进入西藏时期,它的鼎盛期伴随藏传佛教的发展全程,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这项传承了1300多年的古老技艺展现出新的魅力。前文提到的优·敏芭藏香创始于1678年,秉承“佛成其缘、天成其味”的理念,逐步成长,现被誉为“西藏三大名香”之一。
优格仓企业就是西藏对传统民族产业进行文化渗透,并走向成功的典型。优格仓企业成立于21世纪初,公司以弘扬藏地优秀文化、努力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本着尽善尽美、追求实效的管理理念,以健康民众生活为核心宗旨,奉质量为企业信仰,主要经营高级工艺品、西藏名优土特产、传统名贵藏香、藏纸及矿物原料古艺开发和各类绿色环保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并在国家许可区域内拥有土地资源多处。优·敏芭香业还发展了连锁经营。这一切都显示了优格仓企业的美好前景。据企业网站提供的信息,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优·敏芭藏香被指定为庆典专用名优香品。2005年,在上海浦东正大百货举办的西藏文化展销中,销售评估名列各类产品前茅。2006年,公司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吸纳。2007年,优·敏芭品牌系列作为长期合作伙伴被收录进国内外多家香业展会。2007年,进入西藏自治区特色产品精品总汇。2008年,优格仓企业被西藏自治区政府评为“民族特色产品优秀企业”。2009年,荣获发展民族企业“先进企业奖”。2011年,优·敏芭古藏香和优格仓古藏香荣获“西藏著名商标”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奖”。2011年,荣获拉萨市“龙头企业”称号。2012年,优·敏芭古藏香技艺纳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优·敏芭藏香在全球20多个城市设立了专卖店,成为人们了解西藏香品及藏民族特色产品的窗口。[22]数年来,60多家媒体对优·敏芭藏香品牌及子品牌进行了专题报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西藏》、国务院中国西藏信息中心、《都市快报》、《西藏人文地理》、《中国旅游报》、《中国青年报》、《香港中国旅游画报》、《新华航空》、《时尚》、《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四川电视台、拉萨电视台、《西藏商报》、《拉萨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