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留英学人的思想世界:从《甲寅》到《太平洋》的政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内篇

第二章 “《甲寅》派的政论文”:思想资源与政治主张

前一章已经论述,“甲寅派”是二次革命以后兴起的以留学精英为核心的政论派,成员包括章士钊、黄远庸、张东荪、高一涵、李大钊、李剑农、周鲠生等,他们因最早聚拢在章士钊所办《甲寅》杂志上而得名,《甲寅》杂志停刊后他们分散在《正谊》杂志(1916)、《上海中华新报》(1916~1917)、《甲寅日刊》(1917)、《太平洋》杂志(1917)等同仁刊物上,坚守独立评论的理念(某种程度上说是受到英伦自由传统的感召),继续政论事业。

有学者对“甲寅派”的理解取狭义的视角,认为“甲寅派”酝酿于《独立周报》时期,出现于《甲寅》月刊时期,形成于《甲寅日刊》时期,其主要成员除章士钊外,还有李大钊、高一涵和李剑农等人。[1]而本章对“甲寅派”的理解,是基于第一章的阐述,取广义的视角,尤其是把同样以效仿《爱丁堡评论》为志向的《太平洋》杂志作为“甲寅派”在1917年最重要的继承。

因为,作为一个可以从发生学角度考察的“自在的派”,应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骨干有明确的“派”的认同;基本主张及所依据的学理相同,人员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观点的形成中存在相互影响,在观点的表达中经常自觉呼应。或者说,有“派”的实际发生过程。[2]依此界定,从《甲寅》杂志到《太平洋》杂志可视为一个实际发生的“自在的派”的过程。下面各节将围绕这两份杂志展开,同时兼顾评述思想家个体的思想表现,即章士钊、李剑农、周鲠生诸人的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