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持续升温,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各国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发展中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在全球中所占的份额将会逐步增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能源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尚未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发展很不平衡。同时,中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现有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结构、工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水平、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沿海地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等诸多方面提出重大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清醒认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从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议题。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确保如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需要客观把握我国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系统总结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成效与经验,研究并测算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领域产生的影响,剖析查找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原因,明确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实现路径,研究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以不断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应有贡献。
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多、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的省情,使河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以河北省为对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研究,对于全国范围而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指导性。因此,本研究以河北省为例,共设置八章内容对应对气候变化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研究。
第一章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基础。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基础。为此,本章首先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河北省所具备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河北省在“十一五”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及成效,剖析查找出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近50年来,河北省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平均气温大体呈升高趋势,同时伴随降雨量减少、气象灾害增多等现象的发生,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对河北农业、森林及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等领域带来较大影响。“十一五”以来,河北省虽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重化特征难以根本扭转、低碳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弱等诸多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任务艰巨。
第二章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确定及指标分解研究。依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每个国家要按照“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承担气候变化的义务和责任。同样,在设定国家和河北省减排目标及其分解时,必须贯彻“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因此,本章首先遵循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从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因素、资源禀赋三个层面构建了符合河北省实际的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并对主要指标变化趋势进行了详尽分析。基于前述分析结果,通过考虑河北省与全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以及河北省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合理设定河北省经济增长速度,对河北省未来时期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并确定了河北省“十二五”“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以及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分产业目标。最后,在研究确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分解模型和行业分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地区分解模型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合理分解和落实到各个设区市,从而为更好地推进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提供指导。
第三章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能源消耗剧增、能源结构优质化程度低是河北省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上升的主因。为此,本章在深入分析河北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变动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实证计量了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刻画了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的动态趋势,预测了河北省能源供求量及其变动情况,定量测算了能源结构变动的减排潜力,研究并提出了促进能源结构演进、挖掘能源结构性减排潜力的对策。研究发现,温室气体排放与化石能源消费密切相关,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会引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经济增长和人口膨胀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产生正向驱动作用,能源结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会产生负向驱动效应。因此,加快能源结构的正态演进,逐步摆脱对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赖,是河北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障政治、经济、能源安全并实现经济稳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第四章 河北省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与对策研究。工业是河北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领域,因此,如何探寻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路径成为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为摸清河北省工业碳排放的“家底”,厘清河北省工业碳排放量在全国的位次,本章首先具体计算了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的碳排放量,分析了河北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和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量排名位居全国“前列”的原因,对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各行业和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差异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工业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以工业能源终端消费碳排放量为依据,从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工业能效目标和环境目标三个方面对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工业碳排放情景进行预期分析,研究了基于“斯特恩报告”的综合情景和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潜力。鉴于河北省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严峻形势,设计了“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节能减排管理基础工作→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事后评估与激励”的工业应对气候变化路径,并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广碳减排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第五章 河北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与对策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河北是农业大省,面对气候变化,必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工作。因此,本章在简要概述河北省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全面分析河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河北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及潜力,研究制定了河北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对策。研究发现,“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农业能源、农膜等投入排放CO2当量增加所致;温室气体排放效率有较大幅度降低,主要缘于稻田种植面积缩减和役畜在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逐渐被机器所代替。未来时期,河北省农业应对气候变化仍存在较大的潜力:一是河北省的化肥施用量超标严重,降低化肥施用量,增加地面秸秆还田比率,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将化肥施用量降至225kg/(hm2·年),每年可减少N2O排放约40%。如果地面秸秆还田比率能够达到90%,则其温室气体(CO2)排放量将下降为当前的2/3。二是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调整林分结构,强化森林经营管理,保护湿地和控制林地水土流失,增加木材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可以增加碳汇,减少森林碳排放。三是除禽肉外,河北省粮食、肉类和禽蛋等必需品存放地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河北省畜禽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不大。
第六章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不同的产业结构会通过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及规模的变化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为此,本章基于河北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通过构建因素分解模型和模糊预测模型,定量刻画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估量了交通运输行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并探讨制定了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可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消费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生活耗能效应。其中,技术变动因素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或能源消耗强度变动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其次则是产业结构变动因素。产业结构的正态演进会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决定了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助于进一步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因此,对于产业结构优质化程度低的河北省而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正态演进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美丽河北的重要突破口。
第七章 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对于河北省而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为此,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一是全面总结了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经验,总结了国内外低碳发展模式对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借鉴作用。二是结合河北省各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从宏观(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中观(低碳经济发展方式)、微观(低碳经济发展方法)三个层面研究了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设计提出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为“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构建适应低碳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发展网络→推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营造低碳发展的社会氛围”。其中,宏观层面包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标、宏观政策以及公众参与;中观层面即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包括构建新兴低碳产业集群、传统低碳产业的低碳保持、传统高碳产业的低碳化创新三个层次;微观层面即低碳经济发展方法,主要包括低碳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三是从明确实现低碳发展的障碍因素、确定重点领域,完善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研究并提出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生活模式研究。河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生活用能快速攀升,因此,生活消费及交通运输领域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减碳压力较大。为此,本章从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建筑、消费等领域入手,在全面分析河北省在上述领域的碳排放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预测了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生活消费领域(含建筑领域)及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研究发现,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前提下,预计到2015年和2020年河北全省居民生活领域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分别为3305万吨和3495万吨,较2010年变化不大;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4260万吨和6840万吨,增速较快。为缓解居民生活碳排放压力,本章研究提出了推动低碳建筑、倡行低碳生活、打造低碳交通的具体对策措施。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确定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及其产业分解目标,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分解模型。二是采用LMDI方法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采用VAR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运用能源消费结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关联模型,分析了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演进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变动趋势的相关性,并通过情景设定预测了能耗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减排潜力。三是使用情景分析方法解析了“斯特恩报告”,确定了河北省工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分析了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高耗能行业节能空间、减排空间、碳排放强度降低空间。四是依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首次详细估算了河北省2005年和2010年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实证分析了“十一五”规划期间河北省农业排放温室气体的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五是采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刻画了产业结构演进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借助Matlab软件对河北省交通运输业的增长和能源消耗量进行了预测。另外,使用情景分析法,对河北省交通运输业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六是研究绘制了河北省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提出了从核算、管理和审计方面设计河北省碳信息披露框架。七是从居民生活、交通运输能源消费结构出发,通过研究单位能耗碳排放系数的变化,预测了河北省2015年和2020年生活领域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在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作者主持完成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1~2020)》的编制工作。该规划在客观分析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基础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河北省“十二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确定了河北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目前,该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论证,并将以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因此,本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对于推进河北省“十二五”乃至“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将产生重要现实价值。
袁太平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