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互联网金融”作为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高频词语之一,顾名思义,是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与传统金融系统有效融合的产物。金融本质是信息行业,信息是金融的生命线,搜集信息、掌握信息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在信息的获取上,传统金融机构存在天然劣势——掌握的往往是结构化、标准化的信息,而非结构化、真实的、全景的信息却难以获取。那杂乱无章的“非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获取呢?日益壮大的互联网金融则提供了实现思路。首先,中国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为信息获取提供了技术和科技基础;其次,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即时的,也是碎片化、全景的,而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可将个人的、琐碎的信息清晰地分析出来。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操作的低成本、信息获取及数据分析的优势,为中国普惠金融的破题提供了可行之路,如今各种“宝宝”的跳跃式发展正为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提供了佐证。经过我国金融业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少企业和个人都获得了充分甚至有时是过度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有很多普通居民目前仅能获得有限的金融服务,部分弱势群体甚至还得不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支持服务地方的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鼓励金融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加强消费者保护,等等,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
发展普惠金融,我们尤其需要关注两个领域的改革。一是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开民间信用,普惠金融才会获得茁壮成长的沃土。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实践告诉我们,普惠金融之所以难以发展,客观上存在成本高和结构化信息不易获取等难以逾越的技术障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恰恰提供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和手段。通过改变交易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使得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进行交易;同时,互联网金融还突出了个体特有的需求,有效实现了所谓“私人定制化”;另外,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现代手段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金融业获取大众有效信息的渠道。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乡村银行总裁尤努斯教授曾明确指出,获得信贷是最基本的人权。遗憾的是,这种人权,在我们这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P2P网络信贷(Peer to Peer Lending)作为互网络金融的典型代表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沟通、信用评价、投资咨询等促成交易完成的金融服务,旨在实现个体之间或个体与企业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直接借贷,因而是完善金融体系、填补信贷空缺、弥补中小企业融资缺口、缓解民间资本投资需求、实现“获得信贷”这种基本“人权”的重要工具,其所引发的长尾效应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高度关注。也正是鉴于此,它也被赋予民主金融、普惠金融等多种意义。在P2P网络融资平台上,资金需求者可自行发布融资需求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时间和方式以及保证还款的形式(信用、担保、抵押、质押),实现网络自助式融资。投资者根据融资人发布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
自2005年全球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成立以来,P2P这一新型借贷模式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表现出了极强的成长性。以英国的Zopa和Funding Circle、美国的Prosper和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表现出业务增速快、目标客户明确、市场潜力大等特征。相对美、英等国的P2P网络融资市场发展而言,我国的P2P网络融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我国自2007年出现第一家P2P借贷平台以来,平台数量开始快速增加,2012年之后更是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长。当前,中国P2P网贷公司数量已将近2000家,贷款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随着中国网络金融的不断发展,中国P2P在本土化的运营过程中诸多水土不服现象已经开始凸显。直接表现就是风险加大,“跑路”频发。由于缺乏政府的介入和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缺位,加上风险管理技术的相对落后,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劣质产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囿于各国的法律制度和经济环境不同,P2P借贷在各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完全类同。当前,我国P2P行业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衍变出了多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有的相对传统模式甚至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异,这使得P2P内部风险管理和外部金融监管变得更加复杂。我国监管当局对P2P借贷这种创新的金融形式保持了较大的容忍:一方面给予了P2P行业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P2P行业各种风险和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重要的是要适应这种新的发展和新的科技挑战,加快我们学习步伐,及早地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不断地更新规章制度和监管标准,这样就能使整个金融业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
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创新,与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即有共性之处,又有不同之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第一个来源是客户需求。传统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资金的需求,但互联网提供了平台,能够满足客户多样化资金需求。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第二个来源是供应方面的因素,是指科技的进步被广泛使用,使得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运作有了一个新的科技基础,即互联网的进入使得很多过去不能做的事情能做到。它首先冲击了支付清算,其次,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条件。利率市场化靠频繁的交易、试错,而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战场,极大地推动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创新第三个来源是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让供需直接对接,减少中介环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真正受冲击的是银行业,其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力量,正在改造传统银行业,目前已经对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框架造成强烈冲击。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存在一种正向博弈的关系。风险管理需求促进金融创新发展,而金融创新发展又促进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创新的出现,使原有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手段全部或部分失效,因此,必须寻求新的风险管理手段,制定更严厉的监管措施来规范和约束金融行为。只有内部风险管理完善,外部监管体系健全,才能保持P2P这种创新性金融服务更为透明,实现真正的普惠金融,把民间个体借贷通过P2P阳光化,满足小贷及大众理财需求。当前,随着P2P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风险和问题的不断显现,监管介入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对P2P等新的金融发展形式的态度是倾向承认其合法性,并呼吁阳光化发展。在政策和制度环境对P2P行业规模发展提出要求之际,风险控制是当务之急。做好风险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掌握风险特征和变动趋势,才能防范和化解风险。
网络借贷发展历史不长,尚未形成完整且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就像一把悬在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头上达摩克利斯剑,关乎到这个行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效风险管理是当前中国P2P网络信贷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构建可靠、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P2P网络借贷风险的有效办法。在当前P2P行业发展时间短、规模增速大、风控技术弱的情况下,准确把脉中国P2P网络信贷发展现状,科学揭示和评估其所蕴含各类金融风险,建立适合我国P2P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是对传统金融风险管理的补充,也将对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和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本书的主题和宗旨。
希望本书的出版发行能够为以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李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