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范畴
一、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我国的现代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个组成部分。应该说,这四个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强基工程。具体来讲,我们要在三方面打好基础:一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三是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因此,基础教育又是基本教育,它向青少年提供的只能是基本素养,而不是单纯的职业素养或专业素养,是让学生拥有一般学识,而不是成为某一专门领域的“小专家”或某一行业的“小行家”。这和国际上“为人生做准备”的观点相吻合。在小学、初中阶段,教育工作者主要通过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建立学习与工作(劳动)、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即便是学校开设的劳动技能课,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念以及最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对所学知识的某些应用能力等。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素质,这种转化的机制深藏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中。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要求经营者、劳动者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经营者、劳动者除了必须具备“以变应变”的能力外,还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一个劳动者在接受素质教育时奠定的基础。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的影响,不少中小学校在办学方向和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偏差,使应试教育居主导地位,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得不到全面的发展。这同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存在着矛盾。基础教育办好了,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便有了良好的基础,就会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整个民族的素质就会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基础教育而言的。实践表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优先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也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奠基工程。
二、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率先提出是针对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容的。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表现出的“应试”特点突出,学校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升学为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偏重考试科目、偏重分数、偏重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这样,应试教育就使教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变为迎接考试、追求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提倡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是关键。关于如何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关系、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办学思路和学校改革机制、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等,一般认为有如下举措:
第一,转变观念,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而不是少数学生的选择性教育,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实现其一系列的社会功能;强调基础教育在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以及对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而不仅仅是过多地把这种效益与升学率或分数简单等同起来。
第二,从各种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包括整个基础教育的制度、学校本身的制度等。例如,改革当前基础教育中的考试和升学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仅仅是目的。
第三,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与方式,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的简单化思维方式与做法,转变完全将升学率作为评估教师和学校标准的思维。
第四,教学方式的改变,包括教师行为模式的变化。例如,教师应以认知科学而不仅仅是行为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础,应把单纯的训练模式改变为一种开放的模式,并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等。
第五,注重教学内容的变化,真正抓好基础,抓住基础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三、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选择性功能。教育的目标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即要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二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主义国民意识教育的目标,即要使受教育者具备社会需要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生产、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是高科技教育、世界文化发展教育的目标,即要培养为党和人民奋斗终生的国家栋梁之材。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品德,能担负一定的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对于人才,社会有不同层次、类型的衡量标准。根据学识范围,人才可以分为发展方向较集中、知识程度较深、活动面较窄的专业人才和发展方向较分散、知识面较广、活动面较广的通才。根据职业特点,人才可以分为政治、军事、科学、管理、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社会职业的分工相应地带来了对各专业、各学科的要求。从就业的角度讲,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为适应未来社会广泛的职业流动和事业需求,学校并非主要培养多种职业和专业技能,而是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素质教育理论引入了现代基础教育概念。
现代基础教育是作为现代国家的公民在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所应接受的最低限度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立足于人才,没有现代化的专业人才,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无法立足、无法发展,中国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望就会化为泡影。
职业技术和专业的人才素质指职业技术和专业的人才生存、发展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内在基础条件的总和,是生理、心理、学识、业务、品德等各方面的素质的综合。人才素质对一个人来说,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是可以变化的。对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例如,在工业化时代,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转为社会化大生产,人们主要依据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不能单凭经验来从事生产活动,因此人们必须具有开放的、横向的、多元的思维方式和讲究实效的思想观念;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活动转为智能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人们主要依据信息的传递和现代化科学技术从事生产活动,生产领域的事物瞬息万变,人们关心和希望把握的是未来的发展和信息,于是人们必须具有全方位的、立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和崇尚创新的思想观念。
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代思想观念,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
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人们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本质地而不是表象地、互相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思想稳定,具有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现代思想观念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人们树立现代意识,如竞争意识、时效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平等意识、科学意识、信息意识、优质服务和利益共享意识等。
在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方面,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理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体来讲,受教育者应掌握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应具有的政治知识,遵守政治行为准则,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经得起政治风浪的考验,自觉、积极、热情、主动地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二)品德素质
品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几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道德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广大公民的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第二个层次是对先进分子,特别是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即树立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也强调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强调集体利益、提倡集体利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实行集体主义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应成为对现代人才品德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
社会公德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社会主义公共生活中的一般道德要求。例如,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劳勇敢、谦虚好学、和蔼待人、尊长爱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爱护国家文物、保护生态环境等。
家庭道德是指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道德规范。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尊敬老人、赡养父母、教育子女、勤俭持家、义务和责任分担、生活共享等。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反映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具体的道德规范,但不同的职业也有着人们都应遵守的共同的道德规范,如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有敬业精神等。
(三)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对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文学、美学、艺术等人类文化、各种基本知识或常识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情况。现代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文理渗透、通晓百家,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推古人、后知来者。在自然科学领域,受教育者不仅要有数、理、化和生物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懂得天体宇宙、气象地质、现代科学技术和商、工、农、医等基本常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受教育者不仅要有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而且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管理学等基本常识;在文学艺术领域,受教育者不仅要有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对体育、歌舞、书法等方面也应略晓一二。总之,文化素质是各种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各种文化基本知识在一个人身上的外化,它对人的社会态度、举止言谈、气质风度、情感意志、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四)智能素质
智能素质是知识、智力和能力的总称。
知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综合知识以及与本专业邻近的专业知识等。现代人才要有广泛而又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而又娴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先进而又新鲜的前沿知识。
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观察力是求知的窗口,记忆力是智慧的仓库,理解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想象力是思想的翅膀,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保障。现代人才应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透的理解力、敏捷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既能专注又能协调分配的注意力。
能力是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研究能力又包括分析判断综合能力、质疑批判能力、探索创造能力、基本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和社会调查能力等。
现代专业人才的智能结构好像“金字塔”一样。现代专业人才一要有雄厚的知识做塔基,二要有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这些智力和能力要素做塔身,三要有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塔尖。如此,一个人才能在本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并做出较大的贡献。
(五)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感情、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方面的要求。有人把心理素质概括为“情、意、信、忍、调”五个字。“情”是指情感和情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和稳定的情绪。“意”是指坚强的意志。人在确定目标之后,要能够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信”是指信念和信心。人要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尤其应该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才会不遗余力地为之奋斗。“忍”是指忍耐力和自制力。人尤其是处在逆境的情况下,更需要一定的忍耐力。自制力是人克服自己的弱点、缺点,打消各种不应有的欲念的心理能力。“调”是指心理调适。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让人心理不平衡的事情是会经常发生的,人经常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才能保持情绪稳定,使自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强,而且能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有一个健康的人格。提出上述心理素质的要求,是为了增强人们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意志和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除以上五个方面以外,还有诸多方面的内容构成专业人才成长的内部因素,但专业人才仅有这些专业素质是不够的,专业人才成长还需要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时代需要、历史机遇等外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