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温暖诗人的一封信
首先,当我受邀为阿谭的书写点什么的时候,非常惊讶,是忐忑又荣幸的,各种复杂的情绪交杂在一起。翻阅了前一本书的序言,本以为可以作为参考和标准,但是没想到大家都如此之用心,这跃然纸上的文采是我远不能及的。压力重重地拖延到了deadline之前,抱着“哎呀,我就朴素地说点什么吧”的心态,开始回顾我和阿谭从相遇到现在的缘分。
这缘分一切开始于查老师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当年身为助教的阿谭,一上讲台就以一口流利的英文碾压全场,从同学们的面部表情中可以看出,阿谭的技能有点像是普通人开了挂一般。课程期间,我跟他唯一的交集就是计入期末测评的Presentation准备。当时我们都知道授课的查老师对待这测评作业十分严格,可不能马虎了事,所以整个过程我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从定题到收集素材,再到筛选,最后到PPT成型,中间还经历了一次电脑事故,然后PPT又重做。
快要上台讲的前一天,在我紧张的问询下,阿谭很贴心地给我发了一封长长的邮件,向我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PPT中哪些需要突出说,哪些可以避重就轻,当时可以说是相当令我感动的。后来得知查老师是我的高中校友,而阿谭在美国读书时和查老师也有很深的渊源,那时就觉得缘分真的很奇妙。
再到后来并不太顺理成章的广州江门之行,四个小伙伴,包括我跟阿谭在内,真正开始分享了一段彼此成长的时光。虽然是同一段旅程,我跟其他两个小伙伴和阿谭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他满怀希望,把那里当成是未来几年的栖身地,可想做出离开这个决定的时候下了多大的决心,我们几个则是抱着体验生活的初心出发,实际上也真正算是体验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没有同大家一起离开,而是按照我自己的节奏按时返校,准备后面的考试,以前常被身边朋友评价为外表柔弱、内心坚毅,对此我不知道,大概是失去方向之后选择跟着心走吧。
这段经历从观众视角来说,确实算是难熬的,也是不愉快的,但是我不想这么早就下结论,我坚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会在尘埃里开出花来,而我要做的就是不要急着否定和蒙蔽我的内心,静静感受就好,同样也希望阿谭能这么想。阿谭走的时候,我给他留了一封信,至今他会拿这个来“取笑”我,我每次看也会觉得面红耳赤,同时心里想着怎么能这么的矫情,怎么会给自己往后的漫长岁月落下如此把柄。玩笑归玩笑,当时也许是怕阿谭太难过,所以才故作深沉地安慰他。
后来感觉到我们的关系没有因为分别以及不同的选择而疏离,反而更亲近了一些。当时我一个人选择留在广州,他怕缺乏生活技能的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就线上展示教程如何做菜熬粥,照理来说都是包教包会的,可我就是七窍唯独缺了这一窍,至今没有学会。现在上班了,觉得世界上最难吃的就是我自己做的菜。所谓不努努力怎么会知道你真的不行,我现在真的知道了。
广州之行结束后,我缓了几天看到他的发文,我超级感动。他淡定而从容,我常常会被他字里行间记录的生活细节所打动。大概他有一颗善良、温柔的心,所以才更容易从生活中汲取到营养,积累能量,然后传递给身边的人吧。
阿谭是一个非常懂得感恩的人,安工大对他来说很重要,老师们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所以一得闲了就会常常回学校看我们,甚至会带点特产什么的,每次的交谈对我来说都大有裨益。最后一次见面是2018年5月份毕业季,阿谭先是带我入了“漫威的坑”,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的迟到,导致让他错过了电影里洛基的死,深感抱歉。之后又在图书馆的“书吧”指导我写毕业论文,怎么选择毕业照的拍摄,总之,“谭八届(戒)”这个名号不是白叫的。希望我们的母校越来越好,包容到可以寄存我们所有在外工作读书的校友们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最近在看《奇遇人生》,里面的每个嘉宾都算得上是我喜欢的,每一次冒险也让我觉得很酷:春夏去美国追龙卷风,小S去非洲看大象,窦骁登顶查亚峰,自然之于他们是如此得可亲近,这些都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记得最近一次,朴树去古巴哈瓦那感受土生土长的音乐,在采访中他说到,活到了36岁,他仿佛又回到了刚出生的时候,又在重新塑造自己,到现在都还没有成型。
现在我也正活在这种感受中,成长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活在当下,曾经的抱负理想现在想想又觉得相距甚远,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紧的,沉寂的时光也许是冥冥中的另一个出口,而我们要做的是相信,然后认真生活,就算最后做不到,完全没有关系,至少体验过,个中滋味自己是了然于心的,这就足够了。
里尔克曾经说过,她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阿谭,我想说你创造了风暴,之于我的波澜如大海。最后,想挑一首高晓松的《诗和远方》送给你,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2018年10月28日
于江苏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