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的轰动绝非偶然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文革”结束后,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颂扬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佳作。作品问世之际,报刊纷纷转载,人们争相传阅,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强劲冲击波,绝不亚于当时任何一部伤痕文学作品。
取得如此的轰动效应,并非偶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才是文明、进步的社会。这一真理已经为历史所证实。然而,在风雨如磐的动乱年月,知识贬值,知识分子遭到排斥,同时也成了文学创作的禁区,某些作品虽然描写知识分子,却大多采取丑化的态度。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哥德巴赫猜想》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热情洋溢地颂扬了数学家陈景润以及关心支持陈景润的人们,通过陈景润人生经历的展示,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求、对人才的呼唤,端正了人们对知识与人才的认识。
其实,《哥德巴赫猜想》的诞生也有一段曲折的过程。当时,还是乍暖还寒的季节,写这个题材是需要一点勇气和胆识的,人们的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说:陈景润是走“白专道路”的数学家,写他干吗?科学院里有的是“又红又专”的科学家。劝阻徐迟。然而当徐迟和陈景润接触后,他兴奋地说:“他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爱上他(指陈景润)了,写他,一定要写他!”为什么呢?徐迟认为:“(陈景润)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事业。他是好样的,他每天钻研十二小时之久,除了研究数论,还自修两门外语。他的经历够惨了,身体够坏了,但他却始终坚持攻关,刻苦钻研世界范围内数学界的这一大难题。这样的科学家,国家需要,四个现代化需要呀!”
终于,徐迟写活了陈景润,写活了一个勇于登攀科学高峰、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人!同时,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第六节,又大胆地然而是真实地描写和尖锐地抨击了“文化大革命”,这在当时是突破性的,大快人心。许多人竟背诵下了关于“文革”的精彩描写。
《哥德巴赫猜想》是粉碎“四人帮”后,率先冲破禁区,第一篇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也是首先在文学作品中揭露和抨击“文化大革命”的报告文学。这两个突破,有力地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因而它一经问世,便使人们压抑已久的情感喷薄而出,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共鸣。加之全国各地报纸的纷纷转载及电台的广播,一时间几乎家喻户晓,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从此,我国的报告文学有了一个新的开端。
诗人徐迟在这篇作品中还充分运用了诗的语言、诗的手法,打破以往的八股文风,以巧妙的构思、形象的语言、新颖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和刻画了作品中的众多人物,使得《哥德巴赫猜想》极富艺术感染力,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震撼人们的心灵,成为新时期发端的名篇佳作。
作品当年的轰动,有其特定的历史因缘。时隔二十年,陈景润的故事已为人们熟知,然而,这部作品所体现的关注知识、关注人才的精神,却并未过时,而是值得发扬光大的。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这世纪之交的特殊历史时期,文学理应承担起特殊使命,为科教兴国尽一份力。
改革开放十多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涌现了众多的科技精英。这些都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宝藏,新时代的文学应当理直气壮地关注他们。重温《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