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拔节孕穗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践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传承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 曹怡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学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只有让学生接受并认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传承的目的和意义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陈黎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J].戏剧之家,2018(26):156-157.。在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目的是树立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许多学校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必须正视与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必须付诸行动,更需要创新。

二、传承的现状——愿望美好,现实不如意

新时期,虽然许多学校都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的情况,我们发现愿望很美好,现实不如意。通过本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感知、参与度并不尽如人意(见表1)。

表1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况调查表(高年级学生问卷部分试题)

综合分析学生问卷,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学科教学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容易被异化、窄化为政治思想教育;关于传统文化的教授与传播方式很单一,不少教师在方式方法上以简单灌输和说教为主,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没有分年段有序推进,“贴标签”“喊口号”“蜻蜓点水”式的活动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兴趣淡薄;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学科学习比较重视,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总之,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受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从而影响校园传承传统文化的成效。

三、传承在行动——分层推进,研学“心”动力

笔者对不同年级段学生展开了调研,一切从问题出发,面对面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不过大家一致反映,希望参加有趣、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从综合调查可知,在学校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精神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研学杨广祥.研学活动需关注的三个重点问题:基于2018年江苏省辅导员风采大赛研学比赛的思考[J].少年儿童研究,2019(7):1.是让中小学生立足学校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方式,是对现有教育形态的一次革新。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动,分学段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注重创设真实情景,从问题出发,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研学精神,让传承传统文化不流于形式,这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呢?

(一)低年级段——亲切扣心弦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因此低年级学生研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以“扣动学生的心弦”为目标。

1.学古诗词,引“一溪活水”

作为母语教学,语文学科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积淀,在引领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唐晓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探索与思考[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2):4.。我们在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在字词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因素,以合适的角度教授汉字的构字规律。以词义的感悟为核心,适度挖掘一些汉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并配以生动鲜活的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去研究探寻汉字背后隐藏着的传统文化内涵,结合课堂教学创设“讲汉字故事”小达人比赛情境。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隐藏在汉字中的传统文化。同时,让字词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一溪活水”,将字词教学与阅读紧密结合,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指导学生吟诵浅显易懂的古诗、阅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定期开展古诗吟诵表演比赛,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2.学中华礼仪,养“一身正气”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学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入手,做到“四个一”:每学年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行一次“入学开笔礼”,将传统尊师礼仪、学习礼仪与开学典礼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先入心;定期开展一次传统礼仪进课堂活动,不仅教师教学生传统礼仪,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自学一些基本礼仪,由他们来当小老师教授同伴,并颁发“传统礼仪小老师证书”;开展一堂传统文化礼仪主题班会课,通过讲一讲、演一演、唱一唱、跳一跳等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组织一支讲学团,各班择优,年级组成立讲学团,学校统一培训后,实行走班讲中华传统礼仪小故事、小榜样活动,讲学团成员由学校颁发奖励证书。

在学习传统礼仪文化各项活动中获得优异表现及相关证书的学生,在学校“新三好学生”评选、奖学金评选等评优活动中,均有相关加分。通过一系列研学活动,学生有礼有节,逐步形成一身正气,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被调动,研学精神也逐步形成。

3.实践传统文化,师生家长齐响应

随着研读、研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越发浓厚。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坚持生活化原则,引导学生将研究行动渗透到校内开展的各项传统文化活动中去。学校推行“三走进”:“走进节庆日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穿起传统服饰,唱响传统歌谣,跳起传统舞蹈,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走进亲子活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亲子活动,亲子共做传统美食,穿越时代,家长与孩子共同穿着中国各个时代的传统服饰上台走秀,展现传统文化特色;“走进家长课堂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究传统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的魅力。

由于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亲切感油然而生,因此活动一布置,大家就一呼百应,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高年级段——感受入心田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高年级学生研学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以“感受入心田”为目标。

1.悟“国学精髓”,以文化物

高年级学生通过多年的传统文化浸润,通过学校构建的多种平台,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利用教材资源,设计探究作业“中国的传统节日知多少”“我与诗歌”“可爱的宝山调查报告”等;利用校园的宣传平台,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传统画作等,使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感悟国学之精髓,以自身的领悟力与创作力使文化传承能眼见为实。

2.建“物型氛围”,以物传情

创设“物型氛围”,从传统文化之物出发,至于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化到空间、物器、材料层面等,来构筑立体的校园和知识空间。将物态文化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境”、创造的“器”、实践的“场”、体验的“坊”。校园环境,可以成为学生实践传统文化的场所,学生设计创造的传统文化“器物”可以点缀校园,开设的体验坊可以成为研学的基地。

案例:利用校园一景——陶行知纪念石雕浮像,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引导高年级学生学习、探究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认同,这也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学校还开设传统文化社团,聘请优秀专家、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陶艺、书法、民族舞和国画等,举办“国学小达人”活动,搭建舞台,展示作品,让具有传统文化技艺的学生一展风采;最有意思的是“古诗文通关大赛”活动,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新科技形式,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古诗闯关;在科技体验坊中,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完美融合,激发了学生乐学好学的研学精神,让孩子们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通过不断努力,学校也因此获得上海市书香校园、区古诗文大赛团体一等奖等。

3.游“广阔天地”,增长知识

研学旅行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实践课程而兴起,让学生走出校园,来到社会这个广阔天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研究实践的。要在“研学”上充分备课,以“探寻宝山乡土传统文化”为例,推行“实践+情境+问题”研学旅行方案,如表2所示。

表2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探寻宝山乡土传统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准备方案

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受到年龄、认知条件、安全因素等多方面限制,因此学校所组织的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仅局限于本市及区域内,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配合,指导学生顺利完成研学任务,研学机制的落实对于培养学生的研学精神也是至关重要的,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机制架构

四、传承的思考

通过对校园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学者精神的深入研究,笔者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要遵循学生的年龄规律、认知特点、身心特点,分年级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要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学习要生活化,要接地气;要将“研学”和“旅行”紧密结合起来,在旅行中研学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旅行为研学提供情境、增加动力和激发兴趣;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在研学活动中,要以情境为媒介,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主导,注重培养研学者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海上升起的那轮明月,能照亮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能给他们带来共同的希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传承”,只有民族的、传统的才是最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由我们共同传承与弘扬,让研学活动更好地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让研学者精神在校园里不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张雯.灵魂的香味:中小学德育主任专业发展实践智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单忠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及措施[J].甘肃教育,2017(22).

[4]卢文华,史慧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7(18).

[5]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