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1]隐公元年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2]。春者何?岁之始也[3]。王者孰谓[4]?谓文王也[5]。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6]。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7]。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8]。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9]。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10],其为尊卑也微[11],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12]。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13]。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14],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15]。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16]。桓何以贵?母贵也[17]。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18]。
[1] 此章为《公羊传》隐公元年开头的一段文字,主要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作了解释。此章开宗明义就提出“大一统”的观念,以及继嗣之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2] 君:君王。天子、诸侯皆可称为君。此指鲁隐公。始年:指隐公正式当政的第一年。
[3] 岁之始:《春秋》纪月,必于每季之首标明春、夏、秋、冬四时。
[4] 孰谓:即“谓孰”之倒装,说的是谁。
[5]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古人认为他受天命推翻商朝统治,建立周王朝。
[6] “曷(hé何)为”二句:为何要先称“王”再说“正月”?(强调的是)周王朝的正月。曷,通“何”。
[7] “何言乎”二句:为何要说(强调)“王正月”?是为了表明周王统一天下、统一历法,万物都从此开始。这里带有尊周王正统之意。大,以为……重大。
[8] “公何以”二句:意为既为鲁隐公元年,经文为何不写“公即位”三字呢?隐公本意只是摄行君权,并非正式继承君位。《春秋》采用这样的笔法,其实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公,指鲁隐公。
[9] “公将”句:意为隐公将把鲁国治理好后还政于桓公。平,治理。反,同“返”,归还。
[10] “桓幼”二句:此处的“幼”与“长”,本指年纪的小与大,但同时也指已成人举行过冠礼且能主持社稷宗庙大事的为长,反之则为幼。贵和卑,惠公正妻是孟子,早卒无子,桓公母亲仲子为惠公后来正式娶的妻子,地位高于声子,地位尊贵。隐公母亲声子是媵妾,地位较卑。
[11] 微:微小,指桓公、隐公因为都不是正妻所生,尊卑虽有差别,但差别不大。
[12] 扳(pān攀)隐而立之:指众大夫以隐公贤能,推奉隐公,立他为国君。扳,通“攀”,援引、推奉。
[13] “隐于是”二句:意为隐公如果此时辞让君位,则不知桓公将来能否必定被立为国君。于是,在此时。
[14] “且如”二句:意为即使现在桓公即位,恐怕众大夫也不肯辅佐年幼的国君。相,辅佐。
[15] “故凡”二句:意为隐公即位,是为了桓公将来能即位。
[16] “立適”二句:古代立君,先立嫡子,立嫡子以长幼为序,不论贤否。无嫡子而立庶子,则根据尊卑不论长幼。因此隐公不宜立。適,同“嫡”,嫡长子。
[17] 母贵也:见本文注〔10〕,桓公母比隐公母尊贵。
[18] “子以母贵”二句:儿子因母亲的地位高而尊贵,母亲也因儿子地位显赫而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