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社會環境與優質教育息息相關

教統會的《第七號報告書》(2)提出以提供優質的學校教育為本港未來教育的方向。這個方向得到了教育界及社會的認同,也反映出大家都對現時本港的教育狀況並不那麼滿意,希望能有所改進,這就是改革的動力。從這個意義去看,《第七號報告書》的發表及其所引起的討論,已在教育界中以致在社會上營造了一種追求質素、講究卓越的意識和文化,而這種意識及文化的建立,正是香港教育邁向優質的第一步。

優質教育,責任不只在學校

可惜,《第七號報告書》將提供優質教育的重擔,統統放在學校裏,且集中於學校管理上,既忽略了優質教育的社會環境,又沒有觸及優質的教與學。

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特別現代資訊及傳媒的發達,學校教育對學童的影響已在下降之中。美國就曾經有人作過研究,認為學校教育只能影響學童行為的百分之二十。姑勿論這個研究數字的可靠性,但學校及教師的社會地位已在日趨下降,相信已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如果沒有一個追求、嚮往優質教育的社會環境,單靠學校自身的奮鬥,只能事倍而功半。

社會環境與優質教育息息相關

▲近年,教育局及教育團體透過設立教師節和表揚優秀教師等活動,大大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

所謂優質教育的社會環境,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必須在社會上營造尊師重教的風氣,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尊師重道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內地,文革時教師被譏為「臭老九」(3),社會地位甚低,但這些年來,由於政府加以重視及支持,通過改善教師待遇、設立教師節及表揚優秀教師等,教師的社會地位已有很大的提高。在本港,一向以來政府並無着意地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特首董建華說他最重視教育和房屋,希望特區政府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當然,提高教師社會地位,最終還是靠教師本身的專業建設。

其二是必須在社會上建立一種愛護青少年,關懷青少年成長的風氣,要建立這種風氣,必須得到傳媒及成年人的合作,減少本身的一點自由,否則要青少年在黃、賭泛濫的社會裏健康成長,談何容易!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1997年,原名〈優質教育與社會環境〉)